七月纪念的圣人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1日:真福余念朴.瑟肋(司铎) Bl. Junipero Serra

(1713-1784)

 真福余念朴.瑟肋敬佩圣方济.苏拉诺 (St. Francis Solano),要效法他传教的热诚。 一七四九年,他和方济.伯乐 Francisco Palou 被遣往美洲传教。一七五零年元旦日,真福抵达墨西哥城。 他热诚和专注地服务当地的人,同时周历多处,在加卅设立九个传教区,建农场丶牧场和学校。

 像圣保禄宗徒一样,在传教的事业上,真福瑟肋吃了不少苦头:捱饥抵饿丶渡浪击涛丶受惊受袭,但他坚持他「奋勇向前」的格言。 据闻,真福瑟肋为超过六千名土箸授洗,为五千多人放坚振,走了四千三百哩路!

 一七八四年八月中旬,真福瑟肋请伯乐帮助他善终。伯乐在他病榻旁,与他一起祈祷了十天。 八月二十八日,余念朴.瑟肋在他众多的灵性儿女---土着们---的陪伴下去世。

Blessed Junipero Serra, a Franciscan priest, was an admirer of St. Francis Solano, and imitated his missionary zeal. In 1749 he and Father Francisco Palou were appointed missionaries to America.

Father Serra reached Mexico City on Jan. 1, 1750. He served the native people with great zeal and devotion. He travelled a great deal, established nine California missions, and founded farms, rancherias, and schools.

Like St. Paul, Father Serra suffered many hardships during his missionary endeavours: hunger, stormy seas, a near shipwreck, threats, and violent attacks from enemies, but he always lived out his personal motto: “Always forward.”

It was estimated that Father Serra baptized more than 6,000 natives and confirmed more than 5,000. He also travelled about 4,300 miles on foot or by pack animal.

In mid-August 1784 Father Serra asked Father Palou to help him in dying. Father Palou rushed to Serra’s side, and for 10 days the two men prayed together. On Aug. 28 Father Junipero Serra died surrounded by his spiritual children, the native people.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3日:圣多默(宗徒)(庆日) S.Thomas

 「多默」希腊文作「狄狄摩」,意即「双生」,此希腊名成了多默的别名(参阅:若十一16;二十24;二一2),他是耶稣十二宗徒之一,宗 徒名单中 都有提到(玛十2-5;谷三16-19;路六13-16;宗一13)。 关於这位宗徒的生平,在对观福音中绝少提到,在若望福音中倒有些许线索,可稍微认识这位耶稣特选的门徒。

 当耶稣前往伯达尼探访病重的拉匝禄时,那时犹太人谋杀害耶稣的企图已相当明显,多默曾壮烈地鼓励同伴紧随耶稣:「我们也去,同他一起死 吧!」(若 十一16)。 最後晚餐中,耶稣告诉门徒,祂要先去为他们预备地方,日後他们将与耶稣同在的地方,而门徒们知道往那地方的路;多默好似代表大家问耶稣: 「主!我们不知道 你往那里去,怎麽会知道那条路呢?」耶稣回答:「我是道路丶真理丶生命。」(若十四4-7)。 耶稣复活显现给宗徒们,多默不在现场,虽然门徒们将耶稣显现之事告诉他,他却坚决强调除非亲眼看到丶亲手碰触耶稣的伤痕,否则绝不相信。 事隔八天,耶稣再度显现於门徒之中,并让多默触摸祂的肋膀,并要多默作一个有信德的人,多默当下做出最美丽的信德证言,明白宣示信仰:「我 主!我天主!」 (若二十24-29)。

 除上述圣经中的资料外,其它初期基督徒的作品中(伪经)对多默也有所叙述,叙述多默後来到了印度传教,并在加拉米纳(Calamine) 为主殉 道,因此,教会自第六世纪以来,每年在7月3日纪念多默,并且称他为建筑师的主保。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3日:可敬者苗岸婷(贞女) Venerable Antonietta Meo

(15-12-1930 to 3-7-1937)

她希望成为圣体龛前日夜燃点的长明灯。

 苗岸婷于一九 三零年十二月十五日在罗马出生,三岁在幼稚园接受修女们教育,五岁时参加了天主教行动中最年幼的一组,她在五岁半时因患骨癌只好割掉左脚。然 而,这麽年幼 的女孩竟甘愿安静地默默接受自己的痛苦;她对慰问她的人总是説她很好。她不愿人家为她康复祈求,而是祈求自己承行主意。「我愿意留在十字架上 陪着耶稣,因 为我爱他。」这若非是靠着天主的恩宠,真是无可思议。

 她对母亲説:「我把我的腿奉献给耶稣,为使可怜的罪人回头,并为在非洲(传教)的战士获得祝福。」

 一位在医院当护士的修女作证説:「一个早上,当我正在帮助另一位护士照顾女孩的病房时,她的父亲走进来,父亲怜爱她,问她説:「你觉得很 痛吗?」 岸婷回答:「爸爸,痛苦如同一道结构,愈强愈有价值啊。」

 她又曾对母亲説:「受痛苦时要保持静默,并为罪人奉献给耶稣。主耶稣是天主,从来没有犯罪,却为我们受了多麽大的痛苦。我们经常犯罪得罪 祂,还要 抱怨痛苦吗?」

 她曾对她的神师説:「我愿躺在我的伤口那边,为能奉献更多痛苦给耶稣。」

 她於一九三六年圣诞夜初领圣体。领圣体後便整个人一丝不动地沈浸在深切的朝拜中,以後每次领圣体後都是这样。数月後又以无比的热情领了坚 振圣事。

 切除了脚,後来骨癌还是漫延至头丶手丶喉和口,癌症本身和试图医治她的疗法所带来的痛苦都非常厉害。最後她还未满七岁便在极度痛苦中离 世。教宗本 蔫十六世於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十七日列她为可敬者。

  她曾写了一百多封信给天父丶主耶稣和圣母,这些祈祷的内容,表露了她极之紧密地与主结合的生命。在其中一封写给耶稣的信中説:「我常希望成为 在你圣体龛前 靠近着你日夜燃点的长明灯。」的确,这盏曾甘愿献出了腿的明灯,现正婷立在天国彼岸,以她在世上短短的生命中的巨大奉献,引领我们靠近圣体主 耶稣。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She wished to be "the lamp that burns in front of the tabernacle day and night"

Antonietta Meo, affectionately called “Nennolina”, was born in Rome on December 15th of the year 1930. At the age of three, she attended nursery school with religious sisters, and at the age of 5, she enrolled in Catholic Action, in the group for the littlest ones. At five and half years old, osteosarcoma forces her left leg to be amputated. Already at that age, she had a concept of the value of suffering that was incomprehensible without the grace of God. She told her mother, “You know, mum? I offered my leg to Jesus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poor sinners and so as to bless all the (missionaries) soldiers in Africa.”

A religious sister who was a nurse in the clinic testified: “One morning, while I was helping the nurse who was in charge of ordering the room of the little girl, her father entered. After caressing her, he asked her: “Do you feel much pain?” And Antonietta said: “Daddy, the pain is like fabric, the stronger it is, the more value it has.” The religious sister added: “If I had not heard this with my own ears, I would not have believed it.”

She also told her mother, “When you feel pain, you have to keep quiet and offer it to Jesus for a sinner. Jesus suffered so much for us, but he hadn’t committed any sin: He was God. How could we complain, we who are sinners and always offend Him?”

She didn’t want anyone to pray for her recovery, but to pray to do God’s will. “I want to stay with Him on the cross because I love Him.”

At about that time she also began to write prayers to God, Jesus and Mary in the form of letters. Vatican experts say the letter reveal “a truly extraordinary life of mystical union with God.”

In one of the letters she wrote: “Dear baby Jesus, you are holy, you are good. Help me, grant me your grace and give me back my leg. If you don't want to, then may your will be done.”

She begins to go to elementary school at the age of six, with a prosthesis that bothers her greatly. However, she offers it all to Jesus: “May each step that I take be a little word of love”. She wants to celebrate the day of the anniversary of her amputation with a big lunch and with a novena to Our Lady of Pompeii, because thanks to this event she was able to offer her suffering to Jesus.

The night of Christmas of 1936, she receives her First Holy Communion with great fervor, and a few months later she receives Confirmation. 

The amputation of her leg had not stopped the tumor that had spread to the head, hand, foot, throat, and mouth. Both the pain of the illness and the treatments that tried to heal her were very strong.

When they would meet a poor person, it was she who wanted to give her the cent that she had. She liked to attend school and catechism class; she wrote to Jesus: “I go enthusiastically, because I learn so many beautiful things about You and Your saints.”

She died in the midst of terrible pains. She had not even completed seven years of age.

She has been declared “Venerable” by Pope Benedict XVI on December 17th, 2007. Her life has been a witness of sanctity for children who suffer.

About her, Pope Benedict XVI has said:

"I am pleased that you just mentioned Antonia Meo, a little girl known as "Nennolina". Exactly three days ago, I decreed the recognition of her heroic virtues and I hope that her cause of beatification will soon be successfully concluded. What a shining example this little peer of yours left us! In her very short life - only six and a half years - Nennolina, a Roman child, showed special faith, hope and charity, and likewise the other Christian virtues. Although she was a frail little girl, she managed to give a strong and vigorous Gospel witness and left a deep mark on the diocesan Community of Rome. Nennolina belonged to Catholic Action: today, she would certainly have been enrolled in ACR! Therefore, you can consider her a friend of yours, a model to inspire you. Her life, so simple and at the same time so important, shows that holiness is for all ages: for children and for young people, for adults and for the elderly. Every season of our life can be a good time for deciding to love Jesus seriously and to follow him faithfully. In just a few years, Nennolina reached the peak of Christian perfection that we are all called to scale; she sped down the "highway" that leads to Jesus. Indeed, as you yourselves said, Jesus is the true "road" that leads us to the Father and to his and our definitive home, which is Paradise. You know that Antonia now lives in God and is close to you from Heaven: you feel her present among you, in your groups. Learn to know her and follow her example".

Letters to Jesus Eucharist:

Dear Jesus Eucharist I love You so much!...really very much!..
Not only because You are the Father of all the world, but also because You are the King of all the world, I always want to be Your lamp which burns night and day before You and near You in the Sacrament of the altar. I'd like You to grant me three favors the first - make me saint, and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vor the second - give me some souls the third - make me walk normally, to tell the truth this is the least important.

I'm not saying to give me back my leg, I gave it to You!...

Dear Jesus I like my teacher Sister Noemi very much so I love her, help her to do all the necessary things that You want her to do. Dear Jesus Eucharist!...

I love You so much so that I'm really longing for Christmas.
Make my heart shine to You when You come into my poor heart. Dear Jesus, I'll make a lot of sacrifices that I'll offer to You when I do the First Holy Communion.

Dear Jesus Eucharist!...I want to suffer a lot to redeem also the sins of men, especially of the very bad ones.

Dear Jesus Eucharist I say good-bye to You and I kiss You Your Antonietta.

Good night Jesus good night Mary.

(letter 33 of the 16th of October 1936)

Dear Jesus Eucharist I love You so much, really very much dear Jesus!...

And I'm so glad because in seven days it will be the Holy Christmas and I'll be allowed to receive You with the Holy Communion.

Dear Jesus free a lot of souls from Purgatory so that they can glorify the Holy Trinity in Paradise.

Dear Jesus tell God the Father that I'm glad that He gave me the good idea of receiving the Holy Communion on Christmas because it's exactly the day in which Jesus was born on earth to save us and die on the Cross. Dear Jesus tell God the Father that I love Him so much and I thank Him because soon it will be Christmas.

Dear Jesus bless the Church the Pope and the Clergy.

Dear Jesus give strength to that sick person so that she can bear her pain and I entrust that priest to You and help especially that sinner.

Dear Jesus bless my parents my little sister my uncles my aunt my grandpas and grannies and I and all the world

And I especially insist upon converting a lot of sinners.

Dear Jesus; I want Mary to give me Her Jesus with Her hands.

Greetings caresses and kisses from Your dear Antonietta

(letter 98 of the 17th of December 1936)

Dear Jesus Eucharist my heart is bursting with love for You and I'm glad to receive You tomorrow morning in the Holy Communion.

Dear Jesus, tomorrow, when You are in my heart, imagine my soul like an apple and in the same way in which seeds are in an apple imagine a cupboard in my soul, and as beneath the peel of the seeds there is the white seed, in the same way put Your Grace, that is like the white seed, into the cupboard and let this Grace stay with me forever.

Dear Jesus, I know people always offend You, I want to amend all these offences, dear Jesus if You were a man like us and if You locked Yourself inside a House You wouldn't hear all the offences caused to You, in the same way You could come into my heart and stay locked with me and I'll make a lot of sacrifices for You and I'll tell You some sweet words to comfort You. Dear Jesus, tell sweet Virgin Mary that I know tomorrow will be Her day, I'll want to make a lot of sacrifices to comfort Her. Dear Jesus tell God the Father I love Him so much dear Jesus I adore You and I kiss Your feet and Your dear Antonietta and Jesus says good-bye to You Dear Jesus You who suffered so much on the Cross first of all teach me how to do my duty so that I can make sacrifices. 

(letter 134 of the 10th of February 1937-she herself signed it)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4日:圣依撒伯尔.葡萄牙 St. Elizabeth of Portugal

 圣妇在一二七一年出生於阿拉冈王室,年轻时便嫁与葡萄牙王,生有二子。 她平生以祈祷和慈善事业,克服许多考验和困难。 葡王殁後,她把财物分施穷人,加入圣方济第三会,穿上朴素的会衣。 她多次止息干戈,於一三三六年安然辞世。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4日:真福傅乔治 Frassati, Blessed Pier Giorgio

(1901-1925)

 真福傅乔治这人物定会令那些认为圣人一定是害羞丶遁隐丶鄙弃现世丶渴望来世的人耳目一新。 傅乔治是个爱开玩笑的人,朋友称他「罗伯斯比尔」(Robespierre)或「恐怖」(Terror)。他融进一个名为「隐蔽人物」 (The Shady Characters)的组织中。傅乔治是贫穷人的朋友;乔治在他们身上看见基督。 傅乔治是典型的现代年轻人:他用心求学丶谈恋爱丶喜欢与朋友共聚丶爱开玩笑。他爱好运动,亦爱谈政治;他却有非常坚定的灵修生活。 傅乔治意志坚定,充满活力和生命;他爱好音乐丶诗歌丶在山中远足和花朵。他是经验丰富的滑雪能手,亦是游泳健将。他参加许多体育活动:航海丶 驾独木舟丶踏 单车和骑马。这位运动铁人,入水能游,出水能跳,由海滩直奔至山上,由单车跳到马背上。生活多姿多采!
 傅乔治随即随地准备好与朋友玩乐;他性格仁慈丶容易兴奋,常来去匆匆。他却认真地对待圣经,并全情投入他的信仰,一点也没有假装神圣的模 样。 从傅乔治黑白的相片中,看到一位诚实丶满面笑容的年青人,他出众的面形上长满浓浓的黑发。 他那又黑又深的眼睛闪耀出不能遏止的喜乐。 傅乔治证实圣洁的人不会挂上一张悲伤的面孔! 「只要信仰给予我力量,我便会喜乐常存!」 人希望看到行动多於言语,希望活出有血有肉的理想;傅乔治的生命和对信仰的见证启发一代代的年青人。 就算今日,在他出生後一百年,他仍然继续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所说的,「他显示给我们:一个年轻平信徒如何具体地回应『来,跟随我』的召叫。」 1990年傅乔 治被列真福之事让许多人发现他那充满魅力的人格。

他的生平:

 傅乔治於1910年4月6日生於都灵(Turin),那天正是复活主日。他是傅欧发(Alfredo Frassati)及阿德莱亚米迪斯(Adelaide Ametis)的儿子。 乔治的父亲是个不可知论者,亦是意大利《新闻报》(La Stampa)的创办人及主管,是位在意大利政坛具影响力的人物。 傅欧发是意大利参议员,後来被委任为意大利驻德国大使。 他的年轻岁月在两次大战中度过,那时意大利社会动荡,法西斯主义兴起。 他的事业令他不能时常照顾子女的教育:在傅乔治出生後一年,他的另一名子女路茜亚(Luciana)诞生。 於是,抚养孩子长大的责任全归到母亲身上。 按当时的传统,乔治和路茜亚所接受的教育是以严格的道德规范为基础。 这两个孩子就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最初的福音讯息。 乔治深深被福音的讯息感动,他的行为举止令人难以想像他是个这样年幼的孩子。 藉着这两个孩子自己的方法,他们发现信仰在生命中的一面。 在这方面,他们未有受到非教友父亲的帮助。不过,他们的父亲虽没有跟他们站在一线,仍尊重他们的抉择。 乔治的母亲阿德莱是个敏感的女人,她是个艺术家。 她的灵修受宗教规矩所影响。 乔治年幼时,已非常认真地学习这些规矩,更在後来发现这些规矩的深层意义。 他的生命充满真诚的信德。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很早就与主相遇,并与天主保持极其深入的关系。

 1910年,乔治在家乡接受健全的教育後,便与妹妹一起入读都灵国立学校。 1911年,乔治初领圣体。

 1913年,因考试失败转到一间由耶稣会主办的私立学校去,校名为耶稣会神父社会学院(the Social Institute of the Jesuit Fathers)。

 1913年是傅乔治人生的转捩点:在这所学校中,乔治遇上影响他一生的重要人物,他的告解神师郎巴地神父(Father Lombardi)。 神父劝勉他要每日善领圣体,接触耶稣。由此时起至他离世之日,他每日都在圣体中与耶稣相遇。 在这所学校里,他的宗教精神建立了新的层面。他参加几个善会:1914年,他加入祈祷宗会及圣体会。

 1915年,乔治领受坚振圣事。

 1918年,他取得中学毕业证书後,即升读都灵皇家理工学院(Royal Polytechnic of Turin),主修机械工程,专修矿物学。 乔治没有选读任何以继承父亲报业事业的有关学科,反而选了较难的工程学,那是因为他希望分担矿工的艰苦生活。

 乔治写信给朋友说:「战争是残酷的。 祈求天主给我力量,使我不致让步或放弃。 现在我正全力研究冶金学,希望能尽我所能,学到基本的绘图设计。」

 「我的头脑充满着枯燥的科学知识;在阅读圣保禄书信时,我找到平安及精神的乐趣。 我希望你也可尝试阅读圣保禄书信,真是极其美妙,能振奋精神及提高情操,也激励我们跟随正确的方向,使我们从罪恶中回归正道。」

 「我恳切求你为我祈祷,求天主赐我坚定的意志,使我不致退缩,使我不会在衪的计划中失败。 」乔治相信祈祷是建立稳固友谊关系的健全基础。 「我亦感谢你的祈祷,那是我们友谊的最佳标志。」 在就读大学期间,乔治更深化他的信仰,并参加许多负有社会使命的天主教团体。

 1919年,他加入意大利天主教大学生联会(FUCI)及一个善会组织,圣云先会。 乔治开始持续投身爱德工作,这一直是他一生的特点。

 1920年,他父亲被委任为柏林大使,当时他加入「大学生夜间朝拜圣体小组」。

 1921年,他协助筹组在拉弗纳(Ravenna)举行的「国际公教学生运动大会」(Pax Romana)。乔治早已知悉这个国际性的公教大学生运动,并向往该运动宣扬和平的文化。

 同年,他与家人到柏林去,後来更成为弗莱堡(Freiburg)拉内(Rahner)家族的贵宾。 他参加在罗马举行的天主教青年劳工大会,在一次示威中被捕。 同年,乔治加入一个推广天主教训导的政治组织「天主教民主党」(Popular Party)。他还想把天主教学生联会与天主教劳工组织合并起来。

 1922年, 他加入一个天主教青年劳工组织,「玛利亚的骑士」(Milites Mariae)。 同年,他成为道明会第三会成员;他跟随他心目中英雄的名字,改名为吉罗拉莫(Girolamo)。 吉罗拉莫本是一位道明会传教士,也是佛罗伦斯文艺复兴的改革者。

 1924年,他创立一个组织,名为「奸人邦」(The Sinister Ones)。 在他逝世前一年,他想把自己的朋友招集在这组织内;他改这组织的名字为「奸人邦」(I tipi loschi),是带点嘲讽的意味;而他亲密的朋友亦说笑般称他「罗伯斯比尔」(Robespierre)或「恐怖」(Terror)。

 1925年7月4日,他突然罹患脊髓灰质炎,受了五天痛苦煎熬後逝世。
今日的平信徒,特别是年青一代,若要寻找一位既喜爱户外活动,又是政治的行动主义者,肯为社会公义做事,又全心追随基督的人作为榜样,傅乔治 必是最适合的 人选。 他的生命虽短,却活得「圆满」。

他的灵修

 傅乔治发展出一套深入的灵修生活方式,他从未吝啬与朋友分享这一方式。 在这位外在充满笑容丶不停工作的大学生身後却隐藏着奥秘者的奇妙生活。 乔治是一个在行动中默观,在默观中行动的人。
 「你自己不能成就任何事,但若有天主在你的行动中间,那你必能成就该事。」

 他一切行动的动机就是爱耶稣。 他每日参与弥撒丶恭领圣体,时常辅弥撒及在弥撒後作长长的感恩祈祷。 他感受到有一股强大而神秘的力量催逼他去亲近圣体。 在夜间朝拜圣体时,他彻夜双膝跪地虔诚祈祷。 他能影响其他同学参与由耶稣会士举办的大学生周年避静。 他爱念玫瑰经,这是他家中的习惯;在成为道明会第三会士後他更每日颂念三次。

 乔治祈祷的方式符合当时的规矩,他努力不懈且经常性地祈祷。 他喜欢念玫瑰经,无论在街上走动,或在山中散步,或跪在床前,或与朋友一起,或单独时,他都可以颂念玫瑰经。

 他祈祷的方式打动那些接近他的人,令他们念念不忘。当他与其他人一起祈祷时,他那强而有力的声音起了带领的作用,他有一把温暖且迷人的声 音。 相反,当他在默想时,他非常集中精神且深深地感受上主的临在,他与他的伙伴在静默中仔细交谈。 他就是榜样,无须特别指明,他已实在地表现出那份从祈祷中所得到的喜乐;因而令许多人喜欢模仿他。 有时,他参加夜间朝拜圣体聚会,他彻夜在圣堂内祈祷直至天明。 其後,他和天主教大学生联会的朋友离开圣堂,彼此表达相互的喜乐。 他探访病者和为贫穷人做爱德工作,这些都是他爱耶稣的表达。 他曾写给朋友说:「在圣体中耶稣每日都探访我,我在探访贫穷人的小小行动中回馈衪。」

 乔治的灵修有一特点就是他对贫穷人的奉献。 其中有许多例证可指:当他仍是小孩的时候,有一次他的父亲要赶走一个穷人,他竟因此而哭成泪人。 他认为这些不幸的人是「天主的使者」。 又一次,一个妇人带着一个半裸的孩子在他家门前叩门,他竟悄悄地把鞋袜脱掉给了他们。 由此可见,他对贫穷人的行动是始终如一的。

 这些善行不是人道主义者的一时冲动,而是傅乔治本身难能可贵的坚忍不拔性格。 这也不是源自对贫穷者的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若是如此,乔治怎能经常跑到那些污秽的贫民窟去,怎能忍受那种恐怖的恶臭!当人问他为何他能忍受 那些又肮又臭 时,他的答覆是:「请不要忘记,你几时走进这些肮脏的小屋,你就会找到耶稣在那里等候。 傅乔治爱的不是『贫穷』这一耳熟能详的词语,他爱的是『每一个贫穷人』。」

 乔治完全按福音的话语而生活:「为此,我告诉你们:不要为你们的生命忧虑吃什麽,或喝什麽;也不要为你们的身体忧虑穿什麽... 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这一切自会加给你们。」

 「我就如贫穷人般贫穷,」他对朋友说。确实,他选择了身无长物丶身无分文;这是众所周知的。 他毫无疑问的放弃了家产。 他尊重穷人,忍耐地聆听他们的投诉,并得体地回应。 他明白并照顾穷人的需要,就算遇上不发一言的,他亦对他们关怀备至,从不表露自己比人优越,他令人感受到你我都是同路人。

 生命是一件礼物,一件送予他人的礼物。 我们不应为自己预留甚麽,因为没有一件东西是属於我们的。

 乔治相信和平是藉着爱德播种在社会中。他深邃的信仰让他在所有他接触到的人身上看到耶稣的面容。 其他人的出现对乔治来说是极具价值的。 他对他弟兄的关注永无休止;他随时准备接纳他们,了解他们的问题,分享他们的希望,分担他们的苦恼。

 傅乔治接触许多不同年龄人士,他常冀盼最珍贵的东西就是友谊。 他极其享受,说:「这是我的朋友。 」乔治离世後,很多人确认自己是「傅乔治的朋友」。 虽然这些人中有些只见过乔治一次,但他们仍能感受他的温暖。 每个人都感到他平易近人,他友善的眼光打动每一个人的心。

 他深深相信教会是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每个人都被爱丶被受尊重,一如他自己所感受到的;因此,友谊成了他信仰的证据。 除此之外,他视友谊为彼此相帮的一种方式。 生命是一条到处布满陷阱的路,有时会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每个人都需要朋友珍贵的帮助。

 在乔治充满生气的友情中,施与受同样重要。 他随时准备给予他的朋友一则劝语或一点真心的帮助。 他对周遭朋友的需要极之敏感亦相当了解;他鼓励他们丶刺激他们并帮助他们。 不过,他从不以局外人的身份看朋友的困难或问题。 他虽是贫穷的,但他愿意把自己的一切与朋友分享。 这种奉献是出於真正的谦诚;亦让他愿意接受其他人的帮助丶规劝和告诫。 他喜欢他周围的的朋友为他祈祷,他亦经常请他们为自己祈祷。

 「我希望大家能立约承诺,无论俗世的羁绊或世间的局限如何,我们仍能在祈祷中团结合一。 」他无条件地把自己奉献给大家,从不计较任何回报。 他乐意接受朋友赠予的每件礼物,因为在每件简单的物体上他看到那送赠人的身影。 礼物成了深厚情谊的表徵,为乔治送上特别的幽香,诉说弟兄友爱的故事。

 他平生中遇到的人,大学同学丶他有幸遇上的穷人及病者,都是他的真朋友;在他们身上,他看到耶稣;亦与他们一起分享祈祷生活。 「在病者丶贫苦大众及不幸的人中间,我看到一柱奇异的光,这光我们不曾拥有。 」当乔治决定成为一名矿务工程师时,他告诉一位朋友,他这样做是为「能在矿工中更好的服务基督。 」「无论他的种族或宗教为何,绝无一人应被遗弃;爱德可克服一切阻障。」

 1923年,乔治在一个天主教青年聚会中说:
 「我以我灵魂的一切力量催逼你们青年人,请你趋近圣体台前,越经常越好。 以天使的神粮饱养你们,随时随地养精蓄锐去迎战你内在的战争武装你的灵魂为开展我们的使徒工作。 现在,我要为你讲解三项使徒的任务:首先要注意自己所立的榜样,继而是在悲痛苦恼的人中做爱德工作,安慰他们;因为天主教信仰着重爱德行动, 没有一样东西 会比完美的爱更好。 圣保禄说:『基督的爱催逼着我们』。 若没有这种心火,一日复一日,慢慢地便会损害我们的人格,而只着眼在别人的痛苦上,我们便不能成为基督徒,更遑论是天主教徒了!

 最後是关於使徒的说服力,这是最美且最必要的。 我们要接触那些已疏离教会的同事,他们把时间花在追求不健康的事情上,说服他们跟随基督的道路,虽然是荆棘满途,但这路上仍长满灿烂悦目的玫 瑰。」

 乔治也向邦(Bon)的青年说:「我们感到在我们内有一股强大的力量,那就是超越一切疆界把我们团结在一起的基督徒的爱。」

 这一种在喜乐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灵修,以及对耶稣最小的弟兄所作的服务,使这位年轻的圣人成了当代所有青年的榜样。

 乔治亦花时间与朋友到郊外去游玩;爬山是他喜爱的运动之一。 他的灵修亦渗进他的所有运动及闲暇的时间。

 滑雪後往朝拜圣体,或参与弥撒後才到山中游玩,已成了他的习惯。 他写信给朋友说:「我把我的心留在山峰上,我希望今年夏季待我登上白朗峰时把它拾回。 如果功课可以,我会整天留在山上,在那纯洁的气氛中欣赏天主的伟大。 」这班嘲讽自己为「奸人邦」的年青人,在户外活动中也不忘分享他们的灵修生活和在信仰中所得到的启发。

 傅乔治受过高等教育的薰陶,亦有着都灵市上层社会的背境。 他的学问知识和宗教信仰常能和谐共存,携手并进。

 乔治是一个很专心亦很敏感的人。 他极之希望能攫取更多知识以充实他的生命;他欣赏各类艺术:油画丶雕塑丶交响乐丶歌剧丶话剧丶文学等。 他随时可引用但丁(Dante)的诗篇。

 为了更了解天主对人的计划,他努力修读神学。 阅读为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对他的宗教教育极有帮助。 他喜读但丁或莎士比亚;他亦爱维吉尔(Virgil)丶福斯可洛(Foscolo)丶曼佐尼(Manzoni)丶邓南遮 (D'Annunzio)丶海涅 (Heine)及歌德(Goethe)等诗人及剧作家的作品。 爱好文学,他以不同的方式去满足他这方面的兴趣。 不过,他并没有蔑视当时的现代小说。 可是,他对文学的兴趣并不单在理智上;而是深植於人的层面上。 为乔治,思想和行动常是一致的;他能把二者合而为一。 他感到在他面前生活的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同样亲近。 他喜读圣人的生平,他拥有某些东西是跟他们一样的,那就是同一的信仰,这使他兴趣大增。 他读过圣奥斯定的《忏悔录》丶两位伟大的道明会士圣加大利纳瑟纳(St.Catherine of Siena)及吉罗拉莫萨弗纳罗拉修士(Brother Girolamo Savonarola)的生平後,便决志成为道明会第三会成员,时年二十一岁。

 他读遍教宗通谕及圣汤玛斯的《神学大全》,他希望找到一种直接的途径去接近天主圣言,而不需要其他媒体相帮。 福音是他灵修的主要泉源。 他最喜爱的圣经部份是圣保禄书信;不论在街上走动或在乘巴士时,他都在阅读圣保禄书信。 这些读经不单令他深入反省,更帮助他热切祈祷。 圣保禄是他在走向天主的路上的最佳伴行者。 「我希望你亦能尝试阅读圣保禄书信:当你阅读这些经文时,你的灵魂就会被提升,那是多麽奇妙的事!」乔治死後,接触过他的人都会赞美这位充满 智慧的年青 人,他高度赞扬天主圣言的教导丶圣事及在他身旁生活的简单人。

 乔治的灵修受着他所参加的几个团体滋养。 他积极参与并乐意与他的众多好友分享。 他常说:「基督徒永不会孤身上路,他有他的团体及他周遭的弟兄相伴而行。 」1913年,当他进入耶稣会神父社会学院後,他的灵修开展了新的境界。 他所加入的善会,有些是为灵修的,有的则是社会性的;这些团体都给予他机会去结交不同的朋友,有修道人亦有平信徒。 他很快便感到与他相熟的神父们建立良好灵修关系的重要。 在他的一生中,他遇上众多友好;有些成了他的告解神师,对他影响至大。 在乔治认识的朋友当中,亦不乏出名的神父,如索南斯肯博士(Dr. Sonnenschein),这位神父在柏林因积极投身使徒工作而享誉。 另一位是道明会士斐理伯罗勃迪神父(Filippo Robotti),他是宣道者亦是大学讲师,他的社会及政治思想带有浓厚的天主教改革派特式,这些思想深深的影响着乔治,甚至使他参与一些危 险活动。 基斯比刚跋枢机(Cardinal Giuseppe Gamba)在一天主教会议中认识乔治,他後来成了都灵的主教,与乔治亲如父子。 在他的朋友当中,还有来自城市及乡村的堂区神父,他们中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他们都尊重及爱护乔治,而乔治亦常向他们请教,虽然他们的意见不 同,但乔治也 乐於接受。 「我感谢天主,让我有这麽多好友,他们都是我一生中的宝贵向导。」

 乔治的亲妹路茜亚年纪只比他小几个月;因为年龄相若,他们的关系自少便相当密切。 他们一起上学,一起上教理班。 他们一起长大,教育他们的方法又没甚麽不同,但他们却发展出自己不同的性格;不过,他们仍能保持极其良好的关系。 乔治的生活方式引领他走向贫穷人和孤独的人,而路茜亚则被那光辉的世界吸引,跟着父亲走上外交之路。 他们的抉择并没有破坏他们彼此的关系;相反,他们共同的协议和亲密程度却令他们的关系更形深入。 许多年以後,路茜亚提到哥哥的纯真及不懂世事,而令她往往要负起保卫他的责任。 有时,当家中的其他成员都不赞同乔治的行为时,路茜亚就成了家中唯一可让乔治敞开心怀的人,他会向她寻求意见。 她亦是家中唯一一个最了解乔治的人,她明白他的真正意愿,他所做的爱德工作的意义;她知道他持续走向某些重要事情的原因。 路茜亚也认识乔治的好友,她认识他的秘书罗娜海德尔格(Laura Hidalgo)小姐。 罗娜是一位充满勇气丶信仰坚定的女孩子。 路茜亚知道乔治对罗娜有感觉,亦知道这种感觉会慢慢演变成为爱情。 当乔治为保持家中的安宁而决定放弃这段情时,路茜亚陪伴哥哥走过这段艰苦的日子。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5日:圣安多尼.匝加利(司铎) St. Anthony Zaccaria

圣保禄神职界修会创办人(1502-1539)

 圣人在一五○二年生於意大利克来蒙城; 他曾执业医生,後晋升铎品,效法圣保禄的传教精神,其後创立圣保禄神职修会,又称巴尔纳伯会,致力革新神职 界和教友的伦理生活。 一五三九年安逝。

 主历一五零二年,圣安多尼生於义国北部的克累姆那城。幼年丧父,母亲是一位慈祥贤淑的女子。 所以安多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贫人富於同情心。 日後献身救济贫人的慈善事业,成为十六世纪伟大圣人,一部份应归功於慈母管教有方。 安多尼在帕雕亚攻读医学,毕业後,返故乡悬壶济世。 不久,他发觉自己应当兼医身体灵魂双方面的疾病,除了一面照常执行医师业务外,同时研究神学,帮助重病人获得善终,给青年人讲解要理。

 主历一五二八年,安多尼领受铎品神职,往米兰传教,大规模展开救灵工作。 安多尼加入「上智善会」,联合当地慈善家,救济贫民。 米兰有一个女修会,名叫「天使修女会」,专事收容救济失足的女子。这修会协助安多尼进行各项慈善事业。 主历一五三零年,安多尼与可敬费拉列丶可敬马列吉二人,创立了一个新修会。最初,这修会的会士只有五人。 他们在圣堂或街头,讲道训人。讲道的主要题材是吾主苦难圣死,救赎世人罪过的道理。 安多尼每星期五晚上,沿街摇铃,劝大家记忆耶稣的苦难。 圣安多尼手创的新修会在米兰大鼠疫期间,看护病人,照顾病人身体和精神方面的需要。

 主历一五三三年,修会由教宗克肋孟七世正式批准,定名为「圣保禄神职界修会。」 修会的中心机关设在米兰圣巴尔纳伯大堂,人们往往称它为巴尔纳伯修会。 修会正式成立後,安多尼当选总会长。三年後辞去会长职务,致力筹划创设分会。

 主历一五三九年,安多尼积劳成疾,与世长辞,享年仅三十七岁。主历一八九七年,荣列圣品。 圣保禄神职界修会对学术工作,颇为注意,在各地广设学校。 他们的传统精神是讲解福音时,多方面引证圣保禄宗徒的书信文字。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6日:圣玛利亚.葛莱蒂(贞女,殉道) St. Maria Goretti

年轻人丶纯洁丶受强暴妇女的主保(1890-1902)

 这是有史以来最盛大的一次列品典礼,共约有二十五万人齐聚在伯多禄广场上,一同参与葛莱蒂荣登圣品的大典。 这意谓着玛利亚.葛莱蒂的故事,已感动了上百万人们的心灵。

 圣女1890年的10月16日诞生於义大利Ancona省的Corinaldo;家中共有四个小孩,父亲是一位佃农。 1899年,她父亲为了寻找 工作,举家迁移到靠近Anzio的Ferrier di Conca。 在该处,圣女的父亲为了维持生计,与邻居Signor Serenelli一同从事佃农的工作,这位工作夥伴有个儿子名叫亚历山卓(Alessandro);这二个家庭就住在同一栋建筑里。 圣女因为家境贫穷,没有机会就学,所以从未学过阅读或是写字。 隔年,圣女的父亲死於疟疾,当时她才10岁。由於生活艰困,母亲只好肩起先生佃农的工作以维持生计,葛莱蒂便在家中照料其他幼小的弟妹。

 1902年的5月29日,圣女初领圣体,当时神父给她的道理就是「洁德的至高价值」,圣女也确实将这道理放在心上。 1902年的七月,隔壁的亚历山卓已年近20岁。 他在同一个月内,就曾试图二次引诱葛莱蒂,但都遭圣女的拒绝。 亚历山卓进而恐吓圣女,要求她对此保持缄默,否则将伤害其家人。 葛莱蒂为了避免给家人带来工作与生活上的困扰,便对此只字未提。 不过,圣女只能尽可能地避开与亚历山卓独处的机会。

 1902年的7月5日,一个炎热的下午,葛莱蒂的母亲出门到农场工作,亚历山卓的父亲则在房内睡眠;圣女就坐在自家的台阶上,身着一件短 衫;虽然 她还未年满12岁,但却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外表。 突然,一辆小货车停在门外,那正是邻居亚历山卓。 他快速地跑上台阶,抓住圣女後,便硬将圣女拉向卧室。 圣女努力地挣扎并试图呼救,且表达宁可被杀也不愿就范;她义正严词地劝说:「不!天主不希望如此,这是犯罪啊!你会为此下地狱的!」但失去理 智的亚历山 卓,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开始盲目地以长刃往圣女的身上猛刺14刀。 最後,亚历山卓留下奄奄一息的葛莱蒂逃跑了。

 後来,葛莱蒂被带到一家医院里急救。 急救期间,圣女不仅宽恕了亚历山卓,还不断地为他祈祷(她确实很怕伤害她的这个邻居,但却不说任何的话,因为圣女担心会造成他们一家的困 扰);在其生前最 後几小时的挣扎中,她内心所关切的,竟是母亲今晚会睡在哪里。 不幸地,圣女在急救二十小时之後,还是过世了。 临终前,圣女领了最後的圣事,目光正好停留在圣母的圣像上。 然而,她对邻居恶行所表达的宽恕,却未因死亡而消逝。

 亚历山卓被逮捕後,被判处坐监三十年。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他在狱中无丝毫的悔意。 直到入狱八年後的某一晚,他梦见葛莱蒂在花园里,摘下百合送给了 他,才改变了他的一生;隔天醒来,桀傲不驯的亚历山卓几乎完全变了一个人。 27年後,亚历山卓被释放了,他重获自由的第一件事,便是来到葛莱蒂的家中,祈求她母亲的宽恕。 葛莱蒂的母亲说:「若我女儿都能够宽恕你,那我又有何资格保留宽恕呢?」

 後来,恭敬这位年轻殉道者的人数越来越多,也有许多神迹被官方证实了。 因此,不到五十年的时间,葛莱蒂就被列品。 1947年,在葛莱蒂被列真福品的典礼上,她的母亲(已82岁)和二位姐妹与一位兄弟,一同出现在教宗碧岳十二世的阳台窗口边;三年後,在葛 莱蒂的列圣典 礼中,当时已66岁的亚历山卓,则在挤满了二十五万人的伯多禄广场中,带着欣喜的泪水跪在群众之中,望着圣女荣登圣品的这一幕。

 圣女之所以被称为殉道者,是因为她全力抗拒亚历山卓的性侵企图;然而,整个故事的最高峰,还是圣女对凶手的那份宽恕之情;即便是在濒临死 亡之际, 她还是关心着这位攻击她的邻居,并不停地为其祈祷;这份宽恕,并未因圣女的死亡而有任何的阻碍。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9日:中华诸圣及真福(庆日)

中华诸圣及真福简介

 「基督原为忠实的见证(殉道者),死者中的首生者」(默1:5);跟随他的人,充满圣神,师法他的表率,也义不容辞,为天国作见证,甚致 杀身成 仁。 如此,中外古今,教会拥有无数为信仰而牺牲奉献的见证者。 事实上,「殉道者的血是基督徒的种子」(戴都良《护教书》50,12)。 中华教会也在殉道诸圣和真福的作证下,不断福传神州。 二○○○年十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宣布他们为圣人。

 中华殉道者已被列入圣品的有一百廿一位。他们是[1]:

刘方济司铎O.P.(西班牙)丶

白多禄主教O.P.(西班牙)丶

德方济司铎O.P.(西班牙)丶

华雅敬司铎O.P.(西班牙)丶

费若望司铎O.P.(西班牙)丶

施方济司铎O.P.(西班牙)丶

吴国盛会长(教友丶华籍)丶

赵荣司铎(教区丶华籍)丶

张大鹏传道员(教友丶华籍)丶

徐德新主教M.E.P.(法国)丶

蓝月旺司铎O.F.M.(意大利)丶

袁在德司铎(教区丶华籍)丶

刘翰佐司铎(教区丶华籍)丶

刘格来司铎C.M.(法国)丶

刘瑞廷司铎(教区丶华籍)丶

刘文元(教友丶华籍)丶

郝开枝教友领袖(华籍)丶

董文学司铎C.M.(法国)丶

马赖司铎M.E.P.(法国)丶

曹桂英节妇(教友丶华籍)丶

白小满(教友丶华籍)丶

王炳传道员(教友丶华籍)丶

卢廷美传道员(教友丶华籍)丶

林昭贞女(教友丶华籍)丶

王罗曼德节妇(教友丶华籍)丶

罗廷荫教友领袖(华籍)丶

张文澜修士(教区丶华籍)丶

陈昌品修士(教区丶华籍)丶

文乃耳司铎M.E.P.(法国)丶

张天申(教友丶华籍)丶

易贞美贞女(教友丶华籍)丶

吴学圣传道员(教友丶华籍)丶

陈显恒传道员(教友丶华籍)丶

艾士杰主教O.F.M.(意大利)丶

富格辣主教O.F.M.(意大利)丶

范怀德主教O.F.M.(意大利)丶

雷体仁司铎O.F.M.(意大利)丶

德奥理司铎O.F.M.(法国)丶

安守仁司铎O.F.M.(意大利)丶

董哲西司铎O.F.M.(意大利)丶

安振德修士O.F.M.(法国)丶

张景光修士O.F.S.(教区丶华籍)丶

张志和修士O.F.S.(教区丶华籍)丶

张焕修士O.F.S.(教区丶华籍)丶

董博第修士O.F.S.(教区丶华籍)丶

王锐修士O.F.S.(教区丶华籍)丶

爱敏纳修女F.M.M.(法国)丶

纳达理修女F.M.M.(法国)丶

菊斯德修女F.M.M.(法国)丶

雅都斐纳修女F.M.M.(荷兰)丶

嘉纳修女F.M.M.(意大利)丶

雅曼定修女F.M.M.(比利时)丶

巴溪修女F.M.M.(意大利)丶

张荣O.F.S.(教友丶华籍)丶

张板纽O.F.S.(教友丶华籍)丶

申计和O.F.S.(教友丶华籍)丶

阎国栋O.F.S.(教友丶华籍)丶

陈西满传道员O.F.S.(教友丶华籍)丶

冯德O.F.S.(教友丶华籍)丶

赵全信O.F.S.(教友丶华籍)丶

武安邦传道员O.F.S.(教友丶华籍)丶

王二满O.F.S.(教友丶华籍)丶

郭西德司铎P.I.M.E.(意大利)丶

任德芬司铎S.J.(法国)丶

汤爱玲司铎S.J.(法国)丶

赵席珍司铎S.J.(法国)丶

路懋德司铎S.J.(法国)丶

刘进德会长(教友丶华籍)丶

安辛安纳(教友丶华籍)丶

安郭玛丽(教友丶华籍)丶

安焦安纳(教友丶华籍)丶

安灵花贞女(教友丶华籍)丶

王亚纳贞女(教友丶华籍)丶

王玉梅会长(教友丶华籍)丶

王王璐琪(教友丶华籍)丶

王天庆(教友丶华籍)丶

冀天祥会长(教友丶华籍)丶

郭李玛丽(教友丶华籍)丶

吴安居(教友丶华籍)丶

吴满堂(教友丶华籍)丶

吴万书(教友丶华籍)丶

葛廷柱会长(教友丶华籍)丶

赵明振教友领袖(华籍)丶

赵明喜教友领袖(华籍)丶

赵郭玛丽(教友丶华籍)丶

赵洛莎贞女(教友丶华籍)丶

赵玛丽贞女(教友丶华籍)丶

马太顺传道员(教友丶华籍)丶

李全惠(教友丶华籍)丶

李全真教友领袖(华籍)丶

王佐隆教友领袖(华籍)丶

张怀禄(慕道者丶华籍)丶

刘子玉(教友丶华籍)丶

秦边丽莎(教友丶华籍)丶

秦春福(教友丶华籍)丶

崔连芭芮(教友丶华籍)丶

杜赵玛丽(教友丶华籍)丶

朱吴玛丽(教友丶华籍)丶

武文印会长(教友丶华籍)丶

王李玛丽(教友丶华籍)丶

袁庚寅(教友丶华籍)丶

范惠贞女(教友丶华籍)丶

杜田玛丽(教友丶华籍)丶

杜凤菊贞女(教友丶华籍)丶

傅桂林贞女(教友丶华籍)丶

张何德兰(教友丶华籍)丶

郎杨氏(教友丶华籍)丶

郎福(教友丶华籍)丶

陈金婕贞女(教友丶华籍)丶

陈爱婕贞女(教友丶华籍)丶

王奎新教友领袖(华籍)丶

王奎聚教友领袖(华籍)丶

朱日新(教友丶华籍)丶

郗柱子(慕道者丶华籍)丶

王成(教友丶华籍)丶

范坤(教友丶华籍)丶

齐玉(教友丶华籍)丶

郑绪(教友丶华籍)丶

朱五瑞(教友丶华籍)丶

雷鸣道主教S.D.B.(意大利)及

高惠黎司铎S.D.B.(意大利)。

 其中国籍教友及神长共有八十七人,外籍传教士有三十四人。 他们殉道时由七岁至七十九岁不等,当中包括七十六位教友(两位是慕道者)丶八位修士丶七位修女丶二十四位神父及六位主教。 他们於1648至1930年间,在福建丶四川丶贵州丶湖南丶湖北丶广西丶山西丶陕西丶河北丶广东等地殉道。

 此外,荣列中华真福的有:在西藏殉道的杜仲贤司铎C.R.B.,及以圣德和牺牲精神为主作了美好见证的福若瑟司铎S.V.D.丶雅松大修 女 F.M.M.丶和德理司铎O.F.M.及梅慕雅司铎M.E.P.。

 还有两位拥有中国血统的海外殉道圣人,即在日本殉道的郑安道(教友,华裔日本籍)和李乐伦(教友,华裔菲律宾籍)。

 相信还有许多中华圣者,只有天主知道他们的名字。 我们也一起庆祝他们在基督内的凯旋。

 谨此,恳请全体 中华殉道诸圣及真福,为我们祈祷。

-------------------------------------------------------------------------

[1]缩写含意:教区:教区神职人员及修士;C.M.:遣使会;C.R.B.:圣伯尔纳多咏礼修会;F.M.M.:玛利亚方济各传教修会; M.E.P.:法国外方传教会;P.I.M.E.:宗座外方传教会;O.F.M.:方济会;O.F.S.:在俗方济会;O.P.:道明 会;S.D.B.: 鲍思高慈幼会;S.J.:耶稣会;S.V.D.:圣言会。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11日:圣本笃(院长)(纪念) St. Benedict

本笃会会祖。

 圣本笃是西方隐修士的鼻祖,他创立了圣教会中最古老的修会──圣本笃会。 他编写的会规,对後世教友更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大额我略是为圣本笃立传的第一人,他曾记载:有一天,有人递给圣本笃一只满盛毒酒的杯子,圣人画了一个十字圣号後,忽然那杯子破裂了。

 公元五二三年左右,圣本笃离开隐居的苏必阿高山洞,率领门生到罗马南方建立?蚾|。 他们的口号是:「工作和祈祷」修士的工作便是垦荒丶读书丶传扬福音。 历史学家一致承认,圣本笃的弟子们在欧洲开垦了广阔的不毛之地,使之变为良田,挽救了文学和科学,是文化的功臣,因为当时数世纪之前,除修院 有学校外,其 他地方是找不到的。

 圣本笃在去世之前编写的本笃会会规,是一部杰作,里面充满着智慧和经验。 这着作即便是非本笃会的修院也加以采用,通行各国。 而本笃会修士们的虔敬热心,对圣教会的贡献也是非笔墨所能形容。

 圣本笃於公元五四七年三月廿一日逝世,享年六十七岁。

圣本笃圣牌〔驱魔圣牌〕

圣牌正面:圣本笃圣人
右手持着十字架──代表救赎的记号。
左手持圣本笃的会规──代表走在天主之道上。
柱子上面──毒酒与面包。
拉丁文──意思是:但愿圣人在我们临终时亲自前来加添我们的力量。

圣牌背面:
CSPB──圣父本笃的十字架。〔在四个小圆圈的字〕
CSSML──但愿十字圣号成为我的光明。〔在十字位置向直下的字〕
NDSMD──愿毒蛇永不做我的向导。〔在十字位置横向的字〕
VRS NSMV SMQL IVB──撒殚退去罢!总不要引诱我行虚假之事,你引我所做的都是恶事,你自己喝下这杯
毒酒吧!〔在圣牌圆边的字〕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12日:圣妇韦罗尼加 St. Veronica

 耶稣背负十字苦架,向加尔瓦略山前进时,体力不支,跌倒在地,有一位妇中拿了一块布巾,上前抹拭耶稣脸上的血汗。 耶稣的圣容就印在这块布巾上。这位圣妇,相传就是韦罗尼加。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13日:圣皇亨利 St. Henry (973-1024)

主保:无後裔者丶公爵丶残障者丶被修会拒绝者。

 作为一位德国的君王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圣人在一切的事务上都是极其务实的;他对於整合并强化自我的角色,总是精力旺盛;他的终极理 想,是在欧 洲建立一个永久和平的秩序。

 圣人是巴伐利亚(Bavaria)公爵亨利,与法国伯艮地(Burgundy)君王康拉德(Conrad)之女吉瑟拉(Gisella) 所生的儿 子,诞生於972年。 年幼时在拉提斯邦的圣沃福冈主教(St. Wolfgane, Bishop of Ratisbon)的关照下,接受了极好的教育。 主後995年,圣人继承了父亲巴伐利亚公爵的职位;1002年时,堂兄奥图三世(Otho III)过世後,圣亨利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由於圣人将他的信念稳固地置放在永恒的真理之上,故真理时常地活跃於他的心内;他从不会因为自己尊贵的身分而趾高气昂,也从不因此追求更 大的荣华 富贵;相反地,他所寻求的是天主更大的光荣;他时常注意教会内因财富而引致的虚荣,并尽其所能地透过自己所指派的主教来维持教会的纪律。

 在他任内,无论是国内或是国外的战役,他都获致无数次的胜利;对於战败的敌人,他所使用的策略也总是温和与宽仁。 主後1014年,圣人前往罗马,从教宗本笃八世(Pope Benedict VIII)的手中领受皇帝的冠冕。

 动荡的世局,常使得神圣罗马帝国陷入战争,然而他总是能获得胜利。 特别是发生在义大利南部的战争,圣人亲率军队对抗入侵的撒拉森人 (Saracens),以及包括希腊人在内的所有党羽,成功地将他们驱逐出义大利的国境之外。 圣人的谦逊与义德,与他对信仰的热诚不遑多让;他虽贵为皇帝,却愿意跪在柯隆(Cologne)主教Herebert的脚前,祈求他的原谅, 因为圣人曾在 一次的误解中,对这位柯隆主教冷漠相待。 圣人还曾一度希望辞去皇帝的职务,为能善度隐修生活,但在隐院维敦院长(Abbot of Verdun)的劝告下,继续他的皇帝职务。 圣人与他的妻子St. Cunegundes,彼此都誓许着永久的贞洁生活;他还创立许多虔敬的机构,并慷慨地捐助其他的善会,且一手建立了班拜格 (Bamberg)教区。

 主後1024年,圣人在靠近Halberstad的Grone城堡过世;教宗欧金尼三世於1146年时册封亨利为圣品。 他的庆日是在7月13日。

 「亨利由於天主的上智和仁慈被立为王,致书与教会现在与将来的众子女。 圣经的教训是极有益处的,它教训并劝勉我们应抛弃暂时的财物,并将现世的利益置於次要的地位,为使我们追求天上永恒居所。 因为现世的光荣是短暂而空虚的,人若拥有了,便会忽略而不思念永恒的天堂。 可是天主的仁慈,却为人类准备了救药:祂使我们世上的财物,能为我们换取天乡的住所。

 我们常念及天主的这种仁慈,并且深知我们被提升到国王的尊位,不是靠我们的德能,而纯粹是出於天主的仁慈。 因此我们认为做这些事是很合理的:不仅对先王们所建立的圣堂加以扩建,而且为愈显主荣,也应该建筑新堂,并为圣堂慷慨捐献,表示我们的虔诚与 感谢。 因此,我们听从主的命令,也服从天主的劝告,愿意将天主慷慨赐给我们的大量财物,储蓄在『天堂,因为那里没有虫蛀,没有锈蚀,也没有贼挖洞偷 窃』。 还有,当我们想到在天上所积蓄的一切时,我们的心便会常常想念和爱慕天乡。」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14日:圣嘉德丽.黛喀薇达(贞女)St. Kateri Tekakwitha

(Canonize Oct 21 2012)

北美第一位印第安少数民族圣人

 嘉德丽即使在寒泠天气仍每天很早就走去教堂望每一台弥撒,和花很多时间祈祷;在寒冷的教堂裏,她在圣体前跪许多小时。 当冬天的狩猎季节到了,她要随整个族人搬离村时,她就在树上刻一个十字架,作为她在树林中的小教堂,而她就跪在雪地上祈祷。 嘉德丽喜欢玖瑰经,并把玖瑰珠戴在颈上。

"Every morning, even in bitterest winter, she stood before the chapel door until it opened at four and remained there until after the last Mass."
"I am no longer my own. I have given myself entirely to Jesus Christ."

  嘉德丽是北美洲原住的印第安人,生於1656年,她四岁时,天花蔓延到她的部落(相当於今天的美国东北的地方),嘉德丽双亲和弟弟都因病丧 生;虽然嘉德丽 侥幸痊愈,但从此成为孤儿,也留下一脸疤痕点,和视力不良。 嘉德丽由叔父领养;她对母亲的怀念,就只剩下母亲生前遗留的一串玫瑰念珠。

 脸上的天花疤痕及弱视,不能使嘉德丽与一般少女争妍斗丽,但不能阻止她过正常的生活。 她与其他的原住民少年一样,手臂丶耳朵丶颈项等都穿戴五彩缤纷的珠粒串;她不但学会民俗手艺,而且精通编织树皮作地毯丶制作皮革器皿等等。 但她不喜欢参加那些为吸引勇男的活动,例如伤害性的嬉戏或暴力的习俗等。

 嘉德丽还记得母亲生前祈祷和跟她讲述天主教信仰,母亲的好友亦有向她提及母亲是天主教徒,她自幼便想找到天主教,她常独个儿到丛林里向天 主説话, 并聆听大自然中的声音和主在她心里説的话。 而按当时习俗,女孩子须吸引勇猛男子,以寄托终身和供养家中老人,婶母们为她找机会见到勇猛男子,她却坚持不愿许配给人。 她受家人和村人反对,但她己决心要去寻找她母亲所信的天主教。

 嘉德丽十八岁那年耶稣会神父来她住的地区建小堂,但当时美洲原住的印第安人正受到入侵和迫害,故她的养父不满一切入侵美洲的人,就连天主 教传教士 也不满,而嘉德丽却渴望更多认识耶稣并成为基督徒,便暗中参加慕道班。 嘉德丽二十岁那年领洗,取的圣名,是中世纪的圣加大肋纳;用了印第安人的读法,就成了嘉德丽。

 嘉德丽成为基督徒後,十分认真。 例如,天主十诫的第三诫,要求教友在一周的第一天参加弥撒及停止工作。 嘉德丽为实行本份,於星期日暂停平常勤奋的工作,整天祈祷;她的族人因此不满,嘲讽她领洗後变得懒惰!她家人星期日拒绝给她食物,孩子们嘲笑 她并向她扔石 头。 嘉德丽却勇敢地,坚持力行自己的信仰。 她被恐吓如果不放弃她的信仰,便要处以酷刑甚至处死。 有一次当攻击者正要下手时,她居然平安地跪在地上,准备为耶稣舍命,她这勇气使攻击者也悄然离开没有加害她。

 因为族人的敌意越来越大,而嘉德丽想奉献她的生命为天主工作,便於1677年7月,逃离她的村庄,逃到超过200英里(322公里)远的 天主教圣 方济传教会,位於今天的加拿大满地可;沿途穿过树林丶河流丶沼泽,全程花了2个多月。 因着她这麽大的决心,被获许於当年圣诞节初领圣体。

 嘉德丽虽然没有受正式的教育,也不会读和写,却过着勤於祈祷和做忏悔的生活。 她教年轻人,帮助村里的穷人和病人。 她对每个人説话都良善。 她喜欢敬礼十字架,她用木做十字架,在树林到处放置;这些十字成了许多站,提醒她每到一处就花些时间祈祷。

 嘉德丽即使在寒泠天气仍每天很早就走去教堂望每一台弥撒,和花很多时间祈祷;在寒冷的教堂裏,她在圣体前跪许多小时。 当冬天的狩猎季节到了,她要随整个族人搬离村时,她就在树上刻一个十字架,作为她在树林中的小教堂,而她就跪在雪地上祈祷。 嘉德丽喜欢玖瑰经,并把玖瑰珠戴在颈上。

 嘉德丽记得一切她曾听过的耶稣和门徒们的事迹,人们请她说这些故事,也喜欢用很长时间听她讲。 他们和她在一起,就感到天主临在。 有一次神父问大家为什麽在教堂时都总爱靠近嘉德丽,他们说当嘉德丽祈祷时,他们感到和天主接近;她祈祷时,面容变得美丽和平安,好像她正在看 着天主的面 容。

 嘉德丽在1679年3月25日发了终身守贞愿,并把自己奉献给圣母,请圣母玛利亚收她作女儿。

 体弱的嘉德丽在1680年4月17日去世,死後十五分钟後,她的脸面顿时全部疤痕消失而变成美丽。

 嘉德丽在死前答应她的朋友会在天上继续爱他们,并为他们祈祷。 无论是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入住的人都立即开始祈求她在天上代祷。 有几个人,包括一位她死时在塲的神父都报导了嘉德丽给他们显现,并且发生了许多赖她转求的治疗奇迹。

 嘉德丽在1943年被宣为可敬者。 1980年被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册封为真福。 2012年10月21日获教宗本笃十六世封圣,是美洲少数民族印第安人第一位被封圣。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First native American saint in USA, Lily of the Mohawks

First native American saint in USA, Lily of the Mohawks

Kateri Tekakwitha was born in 1656 in what now is upstate New York, on the upper portion of Lake Ontario and near the modern Canadian border. Her father was a Mohawk chief in the Mohawk fortified village of Canaouaga or Ossernenon (modern day Auriesville) in upstate New York, and her mother was an Algonquin who had been baptized as a Catholic prior to being captured by Mohawks in warfare.

In 1660, when she was four, smallpox spread through her village and took the lives of her mother, father, and younger brother. She survived, but was left weaker, scarred, and partially blind. Thus, she was named Tekakwitha, which means “The One Who Walks Groping for Her Way.” Her uncle, also a Mohawk chief, and two of her aunts adopted her, and a new village was formed five miles away from the contagion.

When Tekakwitha was 8 years old, her foster family, in accordance with Iroquois custom, paired her with a young boy who they expected she would marry. However, Tekakwitha wanted to dedicate her life to God. Her uncle distrusted the settlers because of the way they treated the Indians and who were responsible for introducing smallpox and other deadly diseases into the Indian community. However, He did not force her into marriage.

When Tekakwitha was ten, in 1666, a war party composed of French soldiers and hostile Indians from Canada destroyed the Mohawk strongholds on the south bank of the Mohawk, including Ossernenon. The surviving Mohawks moved to the north side of the river and built their fortified village about half a mile west of the present village of Fonda. Tekakwitha lived in Caughnawaga, site of the present Shrine, for her next ten years. During that time, she grew up helping her aunts in the fields.

In many ways, Tekakwitha's life was the same as all young Native American girls. It entailed days filled with chores, spending happy times with other girls, communing with nature, and planning for her future.

Tekakwitha grew into a young woman with a sweet, shy personality. She helped her aunts to work in the fields where these Mohawk women communally grew corn, beans, and members of the squash family, including pumpkins. She went to the neighboring forest to pick the roots needed to prepare medicines and dye. She learned to craft warm winter clothing from animal skins, and helped care for their communal home, a traditional longhouse shared by several families. She collected firewood in the forest and water from a stream. Despite her poor vision, she also became very skilled at beadwork.

Although Tekakwitha was not baptized as an infant, she had fond memories of her good and prayerful mother and of the stories of Catholic faith that her mother shared with her in childhood. These remained indelibly impressed upon her mind and heart and were to give shape and direction to her life's destiny. She often went to the woods alone to speak to God and listen to Him in her heart and in the voice of nature.

When Tekakwitha was eighteen, Father de Lamberville, a Jesuit missionary, came to Caughnawaga and established a chapel. Her uncle disliked the "Blackrobe" and his strange new religion, but tolerated the missionary's presence. Tekakwitha vaguely remembered her mother's whispered prayers, and was fascinated by the new stories she heard about Jesus Christ. She wanted to learn more about Him and to become a Christian.

Father de Lamberville persuaded her uncle to allow Tekakwitha to attend religious instructions. The following Easter, twenty-year old Tekakwitha was baptized. Radiant with joy, she was given the name of Kateri, which is Mohawk for Catherine.

Kateri's family did not accept her choice to embrace Christ. After her baptism, Kateri became the village outcast. Her family refused her food on Sundays because she wouldn't work. Children would taunt her and throw stones. She was threatened with torture or death if she did not renounce her religion.

Because of increasing hostility from her people and because she wanted to devote her life to working for God, in July of 1677, Kateri left her village and fled more than 200 miles (322 km) through woods, rivers, and swamps to the Catholic mission of St. Francis Xavier at Sault Saint-Louis, near Montreal. Kateri's journey through the wilderness took more than two months. Because of her determination in proving herself worthy of God and her undying faith she was allowed to receive her First Holy Communion on Christmas Day, 1677.

Although not formally educated and unable to read and write, Kateri led a life of prayer and penitential practices. She taught the young and helped those in the village who were poor or sick. Kateri spoke words of kindness to everyone she encountered. Her favorite devotion was to fashion crosses out of sticks and place them throughout the woods. These crosses served as stations that reminded her to spend a moment in prayer.
Kateri's motto became, "Who can tell me what is most pleasing to God that I may do it?" She spent much of her time in prayer before the Blessed Sacrament, kneeling in the cold chapel for hours. When the winter hunting season took Kateri and many of the villagers away from the village, she made her own little chapel in the woods by carving a Cross on a tree and spent time in prayer there, kneeling in the snow. Kateri loved the Rosary and carried it around her neck always.

Often people would ask, "Kateri, tell us a story." Kateri remembered everything she was told about the life of Jesus and his followers. People would listen for a long time. They enjoyed being with her because they felt the presence of God. One time a priest asked the people why they gathered around Kateri in church. They told him that they felt close to God when Kateri prayed. They said that her face changed when she was praying. It became full of beauty and peace, as if she were looking at God's face.

On March 25, 1679, Kateri made a vow of perpetual virginity. She also offered herself to the Blessed Mother Mary to accept her as a daughter.
Kateri hoped to start a convent for Native American sisters in Sault St. Louis but her spiritual director, Father Pierre Cholonec discouraged her. Kateri's health, never good, was deteriorating rapidly due in part to the penances she inflicted on herself. Father Cholonec encouraged Kateri to take better care of herself but she laughed and continued with her "acts of love."

The poor health which plagued her throughout her life led to her death on April 17th, 1680, shortly before her 24th birthday. Her last words were, "Jesus, I love You." Like the flower she was named for, the lily, her life was short and beautiful. Moments after dying, her scarred and disfigured face miraculously cleared and was made beautiful by God. This miracle was witnessed by two Jesuits and all the others able to fit into the room.

Before her death, Kateri promised her friends that she would continue to love and pray for them in heaven. Both Native Americans and settlers immediately began praying for her heavenly intercession. Several people, including a priest who attended Kateri during her last illness, reported that Kateri had appeared to them and many healing miracles were attributed to her.

Fifty years after Kateri's death the first convent for Indian nuns was established in Mexico.

Kateri is known as "Lily of the Mohawks" or "Beautiful Flower Among True Men." Kateri was declared Venerable in 1943. In 1980, 300 years after her death, Pope John Paul II beatified Kateri. Bishop Stanislaus Brzana of upstate New York said: “Kateri was a child of nature. Her sainthood will raise the minds and hearts of those who love nature and work in ecology.” Pope John Paul II designated Blessed Kateri as a patroness for World Youth Day 2002. Pope Benedict XVI canonized her on October 21 2012.

St. Kateri's tomb is found at St. Francis Xavier Mission in the Mohawk Nation at Kahnawake, near Montreal, Quebec. Blessed Kateri is honored at the National Shrine of Blessed Kateri Tekakwitha in Fonda, New York and the Shrine of Our Lady of Martyrs in Auriesville, New York.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14日:圣方济.苏拉诺(司铎)St. Francis Solano

(1549-1610)

 圣方济. 苏拉诺生於西班牙安大路西亚Andalusia,一五六九年加入方济会,一五七六年晋铎。他热爱人灵,把日常时间分为两部份:一部份是为自己 静修,其馀就 是牧民 讲道。 

 圣方济无私地服务他人。当修院初学师时,修生若犯了错, 他不责难他们,却责怪自己的不力,也为此而做补赎。南西班牙一带发生瘟疫,圣人无惧地照顾病者,以致自己受到感染,幸而很快便痊愈。

 一五八九年,方济被派往秘鲁传教,途中船只遇上巨风,并有覆沉的危险。圣人坚持与船上黑奴留在一起,不愿登 上挤拥的救生艇。船沉没之前,圣方济鼓励待毙的黑奴,向他们讲解天主的慈悲和基督的教赎,并给他们一一付洗。

 船沉没後,圣方济与生还的黑奴紧抱断裂的船桅,三天後获救。

 往後二十年,圣人不懈地服务当地土着及西班牙移民。他学习秘鲁言语和方言,作艰苦的传教旅程,皈化了众多的 人灵。

 圣方济热心讲道,又显圣迹,被誉为「新世界的显灵迹者」。他亦常热切祈祷,歌颂圣母。一六一零年七月十四 日,圣方济溘然长逝,别人称誉他是「不断热诚工作」和「不断祈祷」的人。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St. Francis Solano was born in Andalusia, Spain. He joined the Franciscans in 1569, and was ordained a priest in 1576. Full of zeal for souls, he divided his time between silent retirement and the ministry of preaching.

Father Solano was selfless in serving others. When he was novice master, if the novices committed faults he would take the blame on himself and give a penance not to them, but to himself. In southern Spain Father Solano served the sick heroically during an attack of the plague and he himself was struck down, but he made a quick recovery.

In 1589 Father Solano was sent to Peru. As the ship was approaching Peru, there was a bad storm and it ran aground. The master of the ship ordered them to abandon ship, but there was only one lifeboat. A number of Negro slaves were left behind on the ship, which was breaking up.

Father Solano refused to leave the slaves. He gathered them around him, encouraging them to trust in the mercy of God and in the merits of Christ. He then baptized all of them. The vessel broke into pieces and some of the slaves were drowned. Father Solano and the rest of the slaves held on to a part of the hull for three days until the lifeboat returned to take them ashore.

Over the next 20 years Father Solano worked tirelessly for both the natives and the Spaniards. He learned the native languages and dialects, made missionary journeys, and converted numerous people.

He had the gift of tongues and performed miracles; hence he was called the “Wonder-worker of the New World.”

Father Solano was a man of prayer who loved to sing to Our Lady. He died on July 14, 1610. It was said that the life of Father Solano was both an “uninterrupted course of zealous action” and a “continued prayer.”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15日:圣文德(主教丶圣师)(纪念) St. Bonaventure

 圣文德圣师生於公元一二二一年义大利。 廿岁时入方济各会,文德的学问渊博,精通神哲学,其圣德更令人景仰不止。 文德天性谦逊,自视为大罪人,虽然渴望领圣体,与吾主结合,却自觉灵魂太污秽,裹足不前。 有一天,当他在默想吾主苦难时,神父刚刚祝圣圣体,文德突然看见一位天神,从神父手中拿过一片祝圣好的圣体,送到他嘴里。 从此,他不再怀疑不安,勤领圣体。

 公元一二五七年,文德与圣多玛斯阿圭那二人同时考取神学博士学位,圣教会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两位神学家,同时在同一学校考取,堪称佳话。 文德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神修着作「纯全的生活」丶「三条路」丶「自言」等,脍炙人口传诵一时。 公元一二五七年,文德当选方济各总会长,那时他只有三十六岁。 有一年,会院全体大会中,会士们请文德编写会祖圣方济各传。 一天,文德正在房问写这篇传记时,圣多玛斯来访,他从门缝里看见文德聚精会神,埋首书写,多玛斯就轻轻地走开,对左右的人说:「一位圣人(指 文德)正在为 另一位圣人文德(指圣方济各)作传,们不要打扰他。 」文德的这本圣方济各传,使世人对圣方济各的圣德,有更精确的认识,後世因此称文德为方济各会的第二会祖。

 文德的一生品性纯仆,学识优良,口才流利。 由於他内心充满仁爱,待人接物和蔼可亲,任何人和他接触,都自然地被他感化吸引。 文德谦卑自下,有「色辣芬天神博士」的雅号,他不仅是天主的忠仆,更是一般人的良友。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16日:加尔默罗山圣母 Our Lady of Mount Carmel

 厄里亚先知曾在加尔默罗山,保卫以色列子民对生活的天主的信仰,圣经曾颂扬该山的美丽。 十二世纪时,有一批隐士到该山隐修,日後即成为加尔默罗会(又称圣衣会)。 他们在天主圣母的保护下,度默祷生活。

画 像

 「圣母圣衣会」 (Carmelites) 又称「加尔默罗修会」,是我教会史上最古老修会之一。这修会没有创立人,会士们奉旧约大先知厄里亚为圣祖和模范。 修会的最爱是敬礼圣母。修会会士奉圣母为「加尔默罗圣母」。 故枢机皮雅查,系圣衣会会士,曾说:关於加尔默罗修会(Carmel), 无论就其起源,或就其历史,就其战斗生活,或就其胜利凯旋,就其内在生命,或其精神生活,都可以说是,加尔默罗为圣母仍在,圣母也全为加尔默 罗。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在这座山上,厄里亚先知曾经为彰显天主的大能与无上尊威跟当时敬奉「拜耳」的司祭团斗法, 结果,拜耳神的司祭们一败涂地,司祭们也被厄里亚先知杀得一个也不留。 而且教会初期就有人到加尔默罗山隐修,圣母曾乘云显现给修士们,他们就在厄里亚泉附近,兴建第一座小圣堂献给圣母,时在基督降生後九十三年。

 加尔默罗修士在一二二六年已经拥有一份被耶路撒冷主教圣雅博授与,由教宗奥诺理耀第三世批准的会宪。 第十三世纪时,被占领了巴肋斯坦圣地的撒拉逊人(回教人)驱逐。 到了西欧,建立了不少会院,克服了许多困难与挑战,也经历了圣母各样的保护与照顾。

 据传,在一二五一年七月十六日,圣母在英国剑桥显现给当时的圣衣会总会长圣西满·史道可 (Simon Stock) 主教,授与圣人棕色的圣母圣衣,并告诉圣人: 谁佩代这圣母圣衣,也努力依照圣母圣衣会理想去生活,喜爱研读天主圣言并遵照实行,为人热诚服务,必能在生前获得圣母特别照顾,死後获享永 生。

 圣母圣衣会分为两个团体:一个团体遵行教宗尤金第四世批准的较宽松会规,称为「穿鞋会士」。 另一个,在大圣德兰及圣十字若望改革後,遵行较严谨的会规,称「不穿鞋会士」。

 一七二六年,教宗本笃十三世颁诏命令普世教会在本日举行圣母加尔默罗圣衣瞻礼。 梵二後礼仪改革也保留了这一庆节,定为自由纪念日。

 本日弥撒经文只有一篇专用“集祷经”,求使我们赖圣母助佑能到达圣山—— 耶稣基督的面前。 “读经一”(匝:2,14.~17.)取自圣母通用弥撒读经。 它提醒我们要常喜乐,因为天主临在我们之间: 玛利亚是天主所派遣者,为使我们确知这种临在的真实性。 “ 福音 ”(玛:12,46.~50.或路:2,16.~21.),玛窦所强调的是圣母遵行天父旨意的美德,也要我们效法圣母的榜样。 路加原是为“天主之母节”(元月1 日)所提供的读经。 叙述牧羊人到马棚朝拜耶稣的事迹。 玛利亚处於耶稣身旁,默观在耶稣诞生後所发生的一切,“把一切都牢记在心中,反复思想。 ”此情此景正是默观修会生活的榜样:常与耶稣在一起,默思他救世的奥迹,忠实遵行天主的旨意。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17日:圣亚肋叔 St. Alexis

 圣亚肋叔的传记,大部份是根据传说而来。 相传圣亚肋叔是罗马参议员欧斐米盎的独子,家道富裕;他自幼乐善好施,认为积聚现世的财物,不如积聚天国的财物。

 亚肋叔看破红尘,立志弃家修道。 但父母已为他择选了一位名门闺女。 成婚的日子,他徵得新婚妻子的同意,离家修道。 他搭船到叙利亚,然後步行到以得萨城,挨户乞讨度日,夜间在圣堂旁一间茅屋寄宿。 一连十七年,度最清贫的生活。 後来,附近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有圣德的人。

 亚肋叔不愿博取世人的赞誉,悄然出走。 他本拟搭船到达尔斯城,不料中途船遇逆风,折返义大利,重扺故乡。 那时他的双亲还健在,亚肋叔多年在外,面貌黧黑,衣衫褴褛,老父见面不相识,当他是个普通乞丐,收容在家中住宿。 他日间在街道上行乞,朝拜圣堂,夜间睡在家里楼梯下的一间小室。 如此又经过了十七年,直到公元四一七年逝世。 尸体上留有一张字条,写着他的名字和身世,真相方告大白。  公元第十世纪以後,圣亚肋叔在西方成了大众化敬礼的对象。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18日:圣加弥禄弥理(司铎)St. Camillus De Lellis

 圣加弥禄弥理原籍义大利那不勒斯,生於公元一五五○年。 他身体魁梧,高六呎六吋。 十三岁时母亲去世。 十七岁起随父亲在威尼斯军队中服役。 一次因腿部患病,入罗马医院治疗,加弥禄的脾气不好,常与同院的人争吵,在医院住了九个月後重回军中。  不久,加弥禄耽迷赌博,最後连佩带的武器都输掉了。 到了这样山穷水尽的时候,加弥禄猛然惊醒,痛改前非,跪在地上求上主宽恕以往的罪犯。 这是他生命的转捩点。从此,他的生命展开了新的一页。

 加弥禄投身罗马雅各伯医院,一心为大众服务。 不久即升任该院院长。 那时,医院工作人员缺乏,加弥禄深知真正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怀有超性的志向与爱德精神,因此决定着手物色有此种精神的工作人员。 加弥禄接受了神师圣斐理伯内理的劝告,在三十二岁时开始攻读拉丁文,准备领受铎品。 成为神父後,退出了雅各伯医院,筹划组织一个团体,名曰「护病会」。 他们以爱德的精神,将病人视为基督,热心照顾,给病人施行圣事准备善终。 加弥禄的「护病会」一天比一天发达,不久也加入战地的救护和探视监狱囚犯的工作。

 公元一五九一年,教宗额我略十四世正式批准「护病会」成立,专以服务病人为宗旨。 为改善医学技术和训练医护人员,又组织了医生联合会。 此外,他又采用「红十字」,作为护病会士应佩带的徽章,为後世国际红十字会的先声。

 加弥禄暮年全身残废,不能起身,但他不愿会士们侍候他,全体会士都派出侍候别的病人。 加弥禄於公元一六一四年七月十四日逝世,享寿六十四岁。 公元一七四六年荣列圣品。 教宗良十三世立加弥禄为病人的主保。 教宗庇护十一世立加弥禄为护士和医务机关的主保。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20日:圣亚博那(主教丶殉道) St. Apollinarius

 相传圣亚博那来自安提约基亚。 他於第二世纪在外邦人当中传扬福音;後就任拉文纳(Ravenna)嘉西(Classe)教会首任主教,後来为主殉道。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20日:圣任德芬及同伴(殉道) St. Leo Ignatius Mangin and Companions

 一九○○年义和团作乱时,河北省献县教区内为主舍生者三千馀人;其中有四位耶稣会神父: 任德芬丶汤爱玲丶路懋德丶赵席珍,及五十二位男女教友。 一九五六年,教宗庇护十二世宣布他们为真福。 二○○○年十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宣布他们为圣人。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20日:The Prophet Elijah, Father of Carmelites

The prophet Elijah appears in Scriptures as a man of God who lived always in God's presence and fought zealously for the worship of the one true God. He defended God's law in the solemn contest on Mount Carmel, and afterwards was given on Mount Horeb an intimate experience of the living God. The inspiration that was found in him from the very beginnings of the Order so pervades its whole history that the prophet may deservedly be called the founder of the Carmelite ideal.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21日:圣老楞佐.布林希(司铎丶圣师) St. Lawrence of Brindisi

 圣人出生於一五五九年;入嘉布遣会後,教授神学,并担任会中许多职务,周游欧洲各地,成为驰名的讲道家;着述甚多,阐明教会信理。 一六一九年安逝於里斯本。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21日:圣郭西德(司铎丶殉道) St. Alberic Crescitelli

 圣人生於意大利,晋铎後奉命到中国陕西南部传教。 一九○○年义和团教难时,被仇教者逮捕,英勇殉道,时在同年七月二十一日。 一九五一年由教宗庇护十二世宣布为真福。 二○○○年十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宣布他为圣人。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21日:圣王亚纳(贞女丶殉道)

 圣王亚纳生於一八八六年 ( 清光绪十二年 ) ,她诞生的地方是河北省南部广平县马家庄:当时本堂司铎是法国耶稣会士赵席珍神父,日後也在拳匪时为主致命。

 亚纳的母亲张氏,奉教虔诚,颇有圣德。不幸,小亚纳五岁时便失去了慈母。王张氏临终时,见小亚纳跪在床前,捧着小手,恭念圣母经,看去真 像天神一 般,一面心中不舍,但另一方面却感到无限欣慰。

 亚纳的父亲是一个有名无实的教友,一年四季在圣堂里找不到他的踪影。 张氏去世後,又续弦娶了平氏,她也是一个冷淡教友,这二人可谓无独有偶了。 这还不够,亚纳还有一位很厉害的祖母,性情凶暴,且又悭吝。她也不念经,不进圣堂,亚纳的家境很是穷苦,一家大小都在困苦中挣扎着。

 小亚纳从小受到祖母的虐待,所吃的苦实在不少。然而她从小就知道忍受一切苦艰难,为天主而受苦;渐渐养成了勇敢刚强,宁死不屈的精神,使 她在十四 岁时便获得了致命的荣冠。

 亚纳很喜欢读书,身在学校,心中便有无比的快乐。 但是她的继母要她每天拾柴来烧饭,这是她每天的本分。 於是她一听到初次鸡啼,便起身下床,背了筐子,跑到野外去拾柴。 她一边走,一边念早课,一路捡柴,扫落叶。 等到上学的时候,筐子已经满了,她便急忙回家,放下筐子,拿起书包,不顾肚子饿火中烧,便飞也似地跑到学堂里去读经上课,她孜孜向学,竟忘记 了饥饿和劳 苦!

 小亚纳在学校里待人和善,总不骂人,也不和同学们争吵打架。 她常为人服务,把自己当作他人的奴婢。有几个顽皮的女子时常戏弄她,讥笑她穷苦。 有一天她们戏弄她太过分了,她饿得难受,又听了许多讥笑的话,觉到伤心得很,不禁号咷大哭。 教师王路济亚听见了,就责备她们说:「你们为什麽戏弄她?为什麽惹她哭?难道穷是坏事吗?肚子饿就有罪吗?」

 有一天,学校里有人打破了一只碗,老师问大家是谁打的,有一个坏孩子出头告发,说是亚纳打破的。 亚纳也不答辩,被教师打了几下戒尺。以後孩子们知道亚纳受了冤枉不伸诉,谁若有了错处,怕挨打受罚,便都推在她身上。 王贞女说:「王亚纳不忍见同学挨板子,情愿代人受罚,即使那些欺负她的顽皮女子也不例外。」

 亚纳生平最大的福乐便是领圣体,但是因为神父太少,每月最多可领一次圣体。 神父来到马家庄,王贞女就率领学生到圣堂去行告解。告解之後,孩子们便在门廊下说笑玩耍。 亚纳却不开口,保持静默,有人问她,她就说:「明天耶稣要降临到我心里来,我该好好准备迎接啊!」圣堂里供着圣体,亚纳就时常去朝拜圣体,从 来不会过门不 入的,即便忙得很,也必定进去朝拜片刻。

 一九○○年七月初 ( 清光绪甘六年五月底 ) 有一股拳匪由山东直隶威县;二十一日来到了马家庄,把奉教的妇儒押送到大宁村。 一路上,亚纳安慰众难友,鼓励她们依靠天主,忍受暂时的痛苦,换得永远的福乐。 二十二日早晨,大家被押送到刑场,奉教的妇孺共有九人,亚纳是最後一个致命的,这是天主愿用她激励别人的奇妙措置。

 看哪!亚纳面向北方的魏村跪着,因为那堂里供着圣体。 她跪得笔直,捧着双手,举目向天,显得格外端庄贞静,动人怜爱,吸引了匪党和群众的视线。 姓宋的匪首看到亚纳的形状,不由得惊奇纳罕,举刀欲砍时,又放了。 再度逼她背教。 亚纳坦然说:「我奉教,绝不背教。 背叛天主不如死了更好!」宋匪使用刀砍去她双肩上的肉,亚纳跪在那里,仍然镇定,勇敢如恒,仰望天上,面露笑容,说:「天堂门开了!」以後低 声喊了三声: 「耶稣!」便引颈就戳。

 宋匪手起刀落,亚纳贞女的头颅便随刀落地;她的灵魂顿时飞向天堂,投入了天主的怀中。

 根据当时目睹的见证说:「奇怪得很,亚纳的头虽然砍掉了,但是她的身体却依然直挺挺地跪在那里,并不倒下。 过了一些时候还是不倒,有一个匪徒走过去一脚踢倒了,他踢在尸体的背部,可是尸体倒下後,依然直挺挺地躺在地上。」

 这一幕惨剧之後,匪党就把被害者的遗体归并在一处,盖上些泥土,草草掩埋,扬长而去。 九位致命者的遗骸在这潮湿的壕中,埋葬了十五个月之久。後来,清廷与八国联军议和後,拳匪方才平息。

 一九○一年十月六日,马家庄众教友为被难教友举行公葬,先起出教友尸体;当时有许多教内外人士到场观看。 大家都以为这样一个大坑,十个人作一堆, 草草掩埋的尸体必然早已腐烂八堪,不能辨认了。 可是出人意外,十位为义致命者的遗体完好如初,而且面如生!这使在场的群众个个称奇。

 圣王亚纳的殡礼极为隆重,教友们都把她当作致命圣女看待,求她转祷。 第一个圣迹便是使她的全家回头改过;冷淡的袓母变为热心,得到了安死善终。 继母也变得热心,念经作补赎,补偿背教的罪。 父亲也善尽教友的本分,後来眼睛瞎了,也安心忍受,天主使他的神目更为明朗。

 一九五五年四月十七日,教宗碧岳十二世宣王安纳等为真福。 主历2000禧年,教宗若望保录二世追封为圣人。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22日:圣女玛利亚玛达肋纳(纪念) St. Mary Magdalene

 耶稣荣入耶路撒冷的前一天,在伯大尼癞病者西满家中坐席的时候,玛利亚玛达肋纳拿着一瓶珍贵的香液进来。 她打破玉瓶,将香液倒抹在耶稣头上。 但有些人颇不满意,彼此说:「为什麽要这样浪费香液?这香液原可卖三百多块银钱,施给穷人啊!」耶稣却对这些人说道:「由她罢!你们为什麽叫 她难受。 她在我身上作了一件善事。 你们常有机会与贫人在一起,无论什麽时候愿意就能行善。 但是我,你们却不能常在一起。 她所能做的,她已做了。 她提前傅抹了我的身体,是为安葬之事。 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福音无论传到全世界什麽地方,必要述说她所作的事,来纪念她。」

 圣师金口若望曾说:「你们大家请看:你们无论到什麽地方,都能听到大家歌颂玛利亚玛达肋纳的话。 无论在波斯丶在印度丶在英伦三岛,玛利亚玛达肋纳的佳事,到处流传」。

 耶稣身悬苦架时,有几位妇女远远地观看着,其中就有玛利亚玛达肋纳。 当耶稣光荣复活时,玛利亚玛达肋纳也是主要的角色。 根据玛窦福音记载:安息日过後,一周的第一日,天快亮时,玛利亚玛达肋纳和另一位玛利亚来看坟墓。 忽然发生了大地震,上主的天使从天降下,上前把石头滚开,坐在上面。 他的容貌好似闪电,他的衣服洁白如雪。 天使对妇女说道:「你们不要害怕,我知道你们要寻找被钉死的耶稣。 祂不在这里了。 祂已经由死者中复活了。 」她们赶快离开坟墓,跑去报告门徒。 正在那时,耶稣迎面而来,对她们说:「愿你们平安!」

 根据东方的传说,圣神降临後,玛利亚玛达肋纳随圣母玛利亚和圣若望宗徒到厄弗所。 她死在厄弗所。 但另一传说,玛利亚玛达肋纳和玛尔大丶拉匝禄一同往法国普望斯传教,暮年在圣巴美山岩洞隐修。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23日:圣妇彼济大 St. Bridget

 圣妇在一三○三年出生於瑞典。年幼出嫁,生有子女八人,全都予以良好的宗教教育;圣女加大利纳(瑞典)乃其女儿之一。 圣妇曾加入方济第三会。 其夫入熙笃会修道,他逝世後,圣妇决意度更严肃的神修生活,常默想救主的苦难。 不久之後,她创立修会(救世主会),并首途罗马,为众人树立了大德的芳表。 她为了做补赎,曾去圣地朝圣。 她撰写了许多书籍,描述她的神秘经验。 一三七三年在罗马安逝。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23日:圣福加(殉道) St. Phocas the Gardener

 圣福加是黑海西诺城人,操园匠为业。 福加常一面工作,一面默想祈祷与天主密切结合神乐融融。 他常招待远方旅客寄宿在他的家中。多年辛劳积聚的钱,也全部分送穷人,自己不留分文。

 教难爆发时,官厅查出福加是教徒,就派兵士去拘捕,就地正法不经过审判。 当兵士到了西诺,不知福加的家在那里,胡乱地找,天黑後就到附近人家投宿。 不料招待他们寄宿的人,正是福加自己。 兵士们吃晚饭时,讲起今天是来捉拿一个名叫福加的人,不知他住在那里。 福加说道:「我认识他,明天早晨,我领你们去捉好了。 」兵士们入睡後,福加就在院子里掘了一个坟墓,全夜念经祈祷,准备善终。 到了早晨,福加对兵士们说:「福加已经来了,你们要捉拿随时都可以。 」兵士们想不到天下有这样勇敢不伯死的人,反而手足无措不知该怎样做。 福加看见他们这样慌张,就镇静地对他们说:「我能够这样为主牺牲生命那是最大的幸福。 」兵士们就上前将福加斩首。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24日:圣撒柏.麦禄福 (司铎) Sharbel Makhluf

 圣人一八二八年出生於黎巴嫩。 及长,进入黎巴嫩马落尼礼(Maronite)修会,取名撒柏;晋铎後,专务严格独修及全德生活,因而从阿那雅隐修院引退而独居,度苦修生 活,以持续的守 斋丶不断的祈祷,事奉天主。 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安息主怀。

Sharbel Makhlouf (sometimes spelled Charbel) was born on May 8, 1828, in the village of Biqa-Kafra in the high mountains of Northern Lebanon. He was given the name of Joseph at his baptism, and he was the last of the five children born to very poor but religious parents. From early childhood he showed a strong attraction to prayer and solitude, and at age 23 he left home to become a monk in the Monastery of St. Maroun at Annaya. After being received into the novitiate, he was given the name Sharbel, the name of an early martyr. After the usual theological and secular studies, he was ordained a priest on July 23, 1859 and was assigned to the Monastery of St. Maroun, where he spent sixteen years with his fellow brethren, living a communal life of prayer and devotion to God.

In 1875 he received the permission of his superiors to live alone in a private hermitage named Saints Peter and Paul, which was not far from the monastery, and which was used by the priests during days of quiet personal retreat. It was a rugged and simple cabin, with poor heat and the bare necessities of life. It was in this secluded sanctuary that he spent the remaining twenty-three years of his life in the practice of severe sacrifices and mortification. It is recorded by his companions that he often wore a hair shirt, slept on the hard ground, and ate only one meal a day.

During his lifetime he was most notable for his remarkable devotion to the Holy Eucharist and his preference for saying daily Mass at 11:00 a.m., so he could spend almost all the morning in preparation for the Mass, and the rest of the day in thanksgiving afterwards.

In 1898 he suffered a stroke on December 16th, 1898 while celebrating the Holy Liturgy. He was reciting the prayer, "Father of Truth, behold your Son, a sacrifice pleasing to you. Accept this offering of Him who died for me." He fell to the floor holding the Holy Eucharist in his hands. He died eight days later on Christmas Eve at the age of seventy. Sharbel had lived twenty-three years in solitude. A lifetime of saying "Yes" to Love prepared him for a fully Eucharistic death.

For 67 years, the body of Saint Sharbel remained perfectly preserved, and the sweat of liquid and blood continued to exude from the body, and the garments were found stained with blood. For reasons known only to Himself, God chose not to continue the miracle, and at the time of the beatification in 1965, the body was found to have finally complied with the laws of nature. Today, only his bones remain, and these are of a red color, and the discharge of the fluid has ceased.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24日:St. John Soreth, friar

John Soreth was born at Caen in Normandy and entered Carmel as a young man. He took a doctorate in theology in Paris and served as regent of studies and provincal of his province. He was Prior General from 1451 until his death at Angers in 1471. He restored observance within the Order and promoted its reform, wrote a famous commentary on the Rule, issued new constitutions in 1462, and promoted the growth of the nuns and the Third Order.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25日:圣宗徒雅各伯(宗徒)(庆日) St. James the Greater Apostle

工人主保

 宗徒雅各伯与其兄弟若望,并其父亲载伯德在船上修补鱼网时,耶稣召唤他与其弟兄若望如同西门与安德肋般地跟随他。 於是,在没有任何的停顿与讨论下,雅各伯与若望便留下他们的小船,甚至留下父亲而跟随了耶稣。
他被耶稣拣选为十二宗徒之ㄧ,并被赋予宣报福音丶医治疾病与驱赶恶鬼的权柄。 因此,必然地具备了对耶稣的信德与交付。

 当耶稣复活雅依洛的女儿之时,祂只允许雅各伯丶若望与伯多禄随行;更有甚者,当耶稣上山祈祷之时,祂只要求雅各伯丶若望与伯多禄同行,因 为就在该 处,当天主从云中发出声响时,他们见证了他人未曾见过的事件-耶稣在光荣中显示圣容,且与梅瑟与厄里亚交谈;与伯多禄一样,在宗徒中,也唯有 雅各伯与若望 从耶稣口中获得特别的名号-「雷霆之子」。

 当耶稣走进撒玛黎雅人的村庄时,雅各伯与若望想藉新获得的宗徒权柄要求降下天火施行毁灭,而非医治。 於是耶稣斥责他们的无情与他们假藉权柄而报复的观点。
耶稣在被捕前,耶稣仍旧选择了他们三位陪伴祂在客责马尼园做最後的祈祷。 不过,在这最难熬的夜晚,三位都同时昏睡了。

 雅各伯与若望曾经要求耶稣,将来在祂的光荣中坐於祂的左右边,耶稣反问他们能饮将来耶稣所饮的杯吗?他们回答可以,而耶稣也向他们确认他 们必要饮 耶稣所饮的苦杯。 雅各伯确实饮了耶稣所饮的苦杯,在耶稣的复活後不久,众人皆饮了这苦杯。 宗徒大事录(12:1)告诉我们,雅各伯成了教会的第一批殉道者,他就死在当时黑落德王的剑下。 雅各伯之所以被称为大雅各伯,是因为有另一位更年轻的宗徒亦名曰雅各伯。 雅各伯是帽子制造工人丶风湿病患与工人的主保。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26日:圣若亚敬与圣亚纳(圣母双亲)(纪念) Sts. Joachim and Anne

主保:祖父母丶基督徒母亲丶劳工妇女。

 按教会传统的说法,圣若亚敬(St. Joachim)与圣亚纳(St. Anne)是圣母玛利亚双亲的名字。 圣经中,玛窦与路加都为耶稣建构了一个正式的族谱,藉追溯祂祖先的方式表达:耶稣的诞生,正是天主伟大许诺的高峰。 但是,关於圣母家族的部份,圣经几乎没有任何描述,甚至连丝毫的史实也找不到。 可以这样说,若亚敬与亚纳这二个名字,是从耶稣死後一世纪才出现的一份文件中得来的。 这份被称为《雅各伯福音—Gospel of James》的古老文件,其内容虽不堪与天主圣言等同,但却可从它获知一些关於圣母双亲的古老传说。

 该文件叙述,圣母的双亲多年无子。 但有一天,一位天使向亚纳与若亚敬显现,并告知他们将育有一子。 於是,亚纳便誓许将此婴孩奉献於主(与列上撒慕尔的母亲-亚纳的故事极为相似。 事实上,亚纳与亚纳在希伯莱文中是同一字。)

 或许有人会很惊讶,我们如何向那些我们所不认识的人学习,甚至表达我们的崇敬呢?为解决此一问题,我们应将焦点置放在教会为何崇敬他们的 原因之 上。 无论他们的名字或生平事迹是否属实,他们确实是抚养丶提携玛利亚长大的双亲,且教育玛利亚堪当做为一位天主之母,这是不争的事实;正是因为他 们的教导,才 使得玛利亚能在信德中答覆天主的召叫:「愿照祢的旨意承行」;也因为他们作为父母的榜样,才使得玛利亚能予效法,妥善照料自己的儿子-耶稣; 也因着他们的 信德表率,为玛利亚奠定了勇气与力量的基础,使得她能在自己的孩子-耶稣被钉十架时,依然勇敢地站在十架旁,并信赖着天主。 这样的父母,堪当作为所有父母的典范。

 无论若亚敬与亚纳是否就是圣母双亲的真实名字,至少他们可以代表那些忠於自己职责丶努力践行自己信仰丶建构预备默西亚来临氛围的那一世 代;他们虽 然沉默而又隐而未显,但却是最不能或缺的一个世代。

 东方教会早在第六世纪时即已开始对圣亚纳的敬礼,而西方教会则在第十世纪时才开始盛行;至於对圣若亚敬的敬礼部份,则是教会晚近才开始发 展的敬 礼。

 圣雅敬与圣亚纳,真是一对幸福的伉俪!一切的受造物都感激你们。 因为一切受造物藉着你们,把一切恩惠中最珍贵的恩惠,一位完全圣洁的母亲,呈现给造物主,唯有她才相称造物主。

 「不生育的石女亚纳,欢乐吧!未经产痛的女子,欢呼高唱吧!」圣雅敬,欢欣踊跃吧!因为「一个婴儿由你的女儿为我们诞生了,一个儿子赐给 了我们, 祂的名字要称为神奇的,」全人类得救的「谋士丶天使丶强而有力的天主」。因为,这个婴儿就是天主。

 雅敬与亚纳,真是一对既幸福而又完全圣洁的伉俪!我们可凭你们的女儿而认出你们来,正如主所说:「你们可从他们的果实认出他们来。 」你们的行为取悦於天主,也相称你们所生的那一位千金。 由於你们的圣洁生活,你们才产生了这童贞的瑰宝。 她在产前是贞女,产时是贞女,产後仍然是贞女;我说,唯有她在精神丶灵魂和肉体方面毕生保持童贞。

 你们生了一位女儿,她超越天使而现在是天使的主母;她是一位最雍容大方,也最温柔的女儿!她是亚当的女儿,却也是天主的母亲!那生育妳的 胎与腹是 有福的,那怀抱妳的双臂是有福的,那接受妳圣洁之吻的口唇是有福的!妳永远是完美的贞女。 整个大地,请向上主欢呼,请踊跃欢乐吧!弹琴演奏地欢乐吧!「请 大声疾呼!高呼吧!不要害怕!」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27日:St. Titus Bradsma - friar & martyr

Born at Bolsward (The Netherlands) in 1861, Blessed Titus Brandsma joined the Carmelite Order as a young man. Ordained priest in 1905, he obtained a doctorate in philosophy in Rome. He then taught in various schools in Holland and was named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nd of the history of mysticism in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Nijmegen where he also served as Rector Magnificus. He was noted for his constant availability to everyone. He was a professional journalist, and in 1935 he was appointed ecclesiastical advisor to Catholic journalists. Both before and during the Nazi occupation of The Netherlands he fought, faithful to the Gospel, against the spread of the Nazi ideology and for the freedom of Catholic education and the Catholic press. For this he was arrested and sent to a succession of prisons and concentration camps where he brought comfort and peace to hsi fellow prisoners and did good even to his tormentors. In 1942, after much suffereing and humiliations he was killed at Dachau. He was beatified by John Paul II on November 3rd 1985,
and was canonized on May 15, 2022. Let us pray.
God our Father, source of life and freedom, through your Holy Spirit you gave the Carmelite Titus Brandsma the courage to affirm human dignity even in the midst of suffering and degrading persecution. Grant us that same Spirit, so that, refusing all compromise with error, we may always and everywhere give coherent witness to your abiding presence among us. We ask this through Christ our Lord. Amen.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28日:圣陈昌品及同伴(殉道)

 圣陈昌品,圣名保禄,贵州兴仁县人;圣张文澜,圣名若瑟,四川巴县人,二人均为大修院的神哲学生,准备晋铎;圣罗廷荫,圣名若翰,贵阳 人;圣王罗 曼德,圣名玛尔大,贵州人;四位教友於贵州教难时殉道,时在一八六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一九○九年,教宗宣布他们为真福。二○○○年十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宣布他们为圣人。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29日:圣女玛尔大(曼德)( 纪念) St. Martha

主保:厨师丶仆人。

 玛尔大一家人,包括玛利亚与她们的兄弟拉匝禄,就住在距离耶京约二哩外的伯达尼;耶稣拜访他们家时,就好似一名颇受欢迎的宾客一样,与前 去匝凯家 与法利塞人西满家时的气氛颇为不同。

 「耶稣素爱玛尔大及她的妹妹和拉匝禄」(若十一5)。这段若望福音中的叙述,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耶稣与玛尔大一家,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 关於耶稣 与这一家人的互动,福音中记录了三次耶稣的到访,分别是在路十38-42丶若十一1-53与若十二1-9。

 首先,我们会很容易地在路加福音的叙述中,认同玛尔大的角色。因为,玛尔大在自己的家中热情地款待了耶稣与祂的门徒,并立即为了服务众人 而投身於 琐事之中。慷慨丶好客是中东地区普遍的待客文化,玛尔大自然也同意这种款待宾客的重要性。但是,想像一下,当玛尔大发现玛利亚忘了自己主人的 角色,且未尽 地主之谊时,她是如何地感到挫折 - 她妹妹在招待宾客上,竟什麽也没作,就只是坐在耶稣的身旁听客人说话!然而,玛尔大并未指责妹妹,她反而求助耶稣,希望祂能介入插手这事。耶 稣的回应虽看 似不甚和善,但却告诉了我们祂是如何地爱玛尔大。其实,耶稣细心观察了玛尔大,因为她为许多琐事而忧心,这些琐事让圣女无法专注地在耶稣的身 旁;耶稣便藉 此机会提醒她:为当下,只有一件事才是真正重要的,那就是聆听祂。而这件事,正是她妹妹玛利亚所做的事。

 我们在玛尔大身上看到我们自己 - 常为着许多琐事担忧,并让我们从更重要的事中分心;更有甚者,为了这些琐事,我们还忘了陪伴耶稣。然而,值得安慰的是:耶稣还是如同爱玛尔大 一样地爱着我 们。

 在耶稣下一次的探访中(若十一1-53),我们看到玛尔大已将先前的课程学习得很好了。当时,她正与一屋子的吊丧者哀哭自己弟兄的死亡。 但是,当 她一听到耶稣已来到她们的小镇时,她便立即起身,留下那群访客,并收起哀容往耶稣奔去。此时,圣女在与耶稣的谈话内容中,显示出了自己的卓越 信德与勇气 来;在交谈中,圣女清楚地表达了她在复活中对耶稣权能的信赖;更重要的是,她完全相信耶稣就是那天主子。於是耶稣告诉她说:「我就是复活,我 就是生命。」 接着便前去复活已死的拉匝禄了。

 圣经中对玛尔大的最後一段叙述(若十二1-9),为我们总结了圣女的一生。那时,耶稣回到伯达尼,并与祂的好友共享了一顿餐宴。在屋里, 有三位特 别的人物,若望福音描述他们三位说:拉匝禄从死者中复活後,曾造成该城的一阵骚动;玛利亚在晚餐时,则将昂贵的香液傅抹在耶稣的身上,也是轰 轰烈烈;但 是,对玛尔大的描述,却极其简单:「玛尔大伺候。」

 的确,圣女从不是聚光灯的焦点丶也从不做吸引众人目光之事丶更未领受过什麽神迹奇事,圣女所愿意做的,就只是单纯地为耶稣提供服务而已。

 她稍後的生活如何,我们也无从知悉。但是,根据一个完全不值得信赖的传说所述:圣神降临之後,圣女伴随着圣母,前往法国南部传扬福音去 了。

 无论如何,若我们在最重要的事上可以这样被描述说:「他们伺候着」,不也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吗?

 我们常为了种种世俗杂务而劳碌,吾主耶稣基督的话却劝我们奔向唯一目标。我们现在是旅行,没有久居之所;是在路上,还没有返乡;是在切望 中,尚未 享有。但我们该朝向目标前进,毫不松懈,以期有朝一日能抵达目的地。

 玛尔大,请妳许可我说句话,妳殷勤接待,也应受赞美!妳的辛劳所得的报酬是安息。现在妳忙於种种招待的活动,妳设法养育有死有坏的身体, 当然,这 是圣善的身体。但是妳抵达天乡时,妳能找到一位妳愿收留的旅客吗?妳能找到一位需要食物的饥饿者吗?妳能找到一位需要水喝的口渴者吗?妳能找 到一位需要妳 探访病人吗?妳能找到一位需要妳调停的争讼者吗?妳能找到一位需要妳安葬的死人吗?

 在天上没有这一切。那麽,在那里有什麽呢?有玛利亚所选择的:在那里,我们将受养育,我们不需养育他人。因此,玛丽亚在现世所选择的,在 天上将达 到圆满无缺:她今生从主的圣言之筵上,已先行收集一些碎屑。你们愿意知道在天上将有什麽吗?主亲自论及祂的仆人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主人要 束上腰,请他 们坐席,亲自伺候他们。」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30日:圣伯多禄.金言(主教丶圣师) St. Peter Chrysologus

(406-450)

 圣人约在三八○年生於意大利。後晋升铎品,四二四年被选为拉温那主教。他照顾羊群,无微不至,以宣讲及着述训诲教友。四五○年安逝。

"He is The Bread sown in the virgin, leavened in the Flesh, molded in His Passion, baked in the furnace of the Sepulcher, placed in the Churches, and set upon the Altars, which daily supplies Heavenly Food to the faithful."

 祂是播在童贞圣母内的麦子,孕育成肉身,在苦难中被磨成粉,用坟墓的烘炉来烘培,放在教堂内,供在祭台上成为信友的天上食粮。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

7月31日:圣依纳爵.罗耀拉(司铎)(纪念) St. Ignatius of Loyola

(1491-1556)

耶稣会会祖

Founder of the Society Of Jesus (Jesuits)

"To withdraw from creatures and repose with Jesus in the Tabernacle is my delight; there I can hide myself and seek rest. There I find a life which I cannot describe, a joy which I cannot make others comprehend, a peace such as is found only under the hospitable roof of our best Friend."

我喜欢避开世俗,到圣体龛前找耶稣, 我躲在那里休憩,我这样过着无可言谕的生命,感到无法令人理解的喜乐,得到只有住在祂内, 在我们这位最好的朋友居处的款待下才 找到的平安。

"Jesus in the Tabernacle protects me against all my enemies, evil spirits, the world, my own wicked passions and evil inclinations. He is my support in weakness, my comfort in suffering, my weapon in combat, my refreshment in heat, food for my hungry soul, my stimulus when I am exhausted. He is my Heaven on earth.

 圣依纳爵生於一四九一年,出生地是比利牛斯山脉背後,哥坡高省的罗耀拉堡屋。父亲伯德隆,母亲马利纳,都是当地的望族。他俩共生了子女十 三人,七 个是男孩,三个是女儿,其馀三个无法查考,依纳爵是最年幼的孩子。

 依纳爵原是叱咤风云的武士。他参加加斯德拉战役。一五二一年五月二十日,是依纳爵生命史的转折点。那一天,依纳爵正在枪林弹雨中,奋勇与 敌军作 战。一个炮弹飞来,把他右腿打断,左眼受了重伤。军医给他施手术,伤势并没有改善。

 敌军很优待依纳爵,用担架送他回家,他到了老家,从邻近邀来的内科医生,一致认为应当再度动手术,调查碎骨的位置。这次的手术是很痛苦 的。施行手 术後,伤势恶化。到了圣伯多禄圣保禄二位宗徒瞻礼的前夕,医师认为假如到了半夜还没有转机,就一定要死了。午夜,病势好转,数天後脱离危险。

 依纳爵腿上的碎骨结接起来了。可是,膝盖下有一根骨横跨在别一根骨上,那只腿就短了一些,而且那一根骨过度隆起,很不美观。依纳爵那时还 没有脱掉 虚荣心,再度请医生施痛苦的手术。医生用锯把隆起的骨锯去,再用夹板的方法,恢复腿的长度。这个痛苦的手术,经过了漫长的时期,依纳爵住在病 房。为了消磨 漫长的光阴,叫人找几本英雄传奇的书来。可是罗耀拉的堡屋里,一时找不到这一类的书,人们就递了一本《耶稣传》和一本《圣人言行》给他阅读。

 依纳爵看书的原来目的,不过是为了消磨光阴,不料越看越有味,就一天到晚看下去。《耶稣传》和《圣人言行》所叙述的事迹,圣人的各项德 行,高超的 人格,深深打入依纳爵的心坎。他向天主道:「这些圣人们也是凡人,同我没有什麽分别;他们既然能够抵达这样高超的境地,为什麽我就不能够 呢?」他认识过去 的生活太无聊了。一个人活在世上,决不是为了谋取短短数十年的功名福乐,世财世福太虚幻,不能满足我们的心灵,能满足我们心灵的目标只有一 个:无限美善的 天主。

 依纳爵恍如大梦初醒,他不再迟疑,立下决心,向这最高的目标进发,步诸位圣人的後尘,仿效他们的德行。他开始痛哭过去的罪过,克苦自己的 身体。天 主的圣宠已在这位武士的灵魂上产生作用,一个伟大的任务,正等待着这位伟大的人物。

 有一天晚上,圣母显现给依纳爵,光彩夺目,手里抱着圣婴耶稣。这次的神视,给他很大的神乐。伤势一痊愈,就启程往蒙沙利瞻拜圣母圣龛。他 在蒙沙利 圣龛三里外的蒙莱沙城,逗留了一年,默想祈祷。

 好景不常,继神乐神慰之後,一连串的恐惧丶疑虑侵袭依纳爵的心灵。他在祈祷中找不到安慰,严斋苦行不能给他任何鼓舞,整个灵魂沉浸在恐怖 忧苦中。 无论做什麽事,都担忧有犯罪的危险。就在那一段时期,他将亲身经历的事实记述下来,作为日後撰写的那部不朽名着《神操》的资料。

 渐渐地,他的心灵恢复平安,充满神乐。经过了这一段波折,他对诊疗灵魂的「多疑病」亲身有了经验。日後辅导人灵,纠正这一类的病症,更觉 游刃有 馀。

 一五二三年二月,依纳爵身上穿了苦衣,颈上挂着一尊苦像,胸间怀着一帧圣母七苦像,徒步踏上巴塞罗那大道。到了巴塞罗那,依纳爵行乞度 日。一来为 了乞取他的日粮,二来为了募集旅费,到巴勒斯坦朝圣。有一天,一个人见他仪态华贵,服装破烂,厉声叱责他说:「你一定是一个甘入下流,不成器 的东西!」依 纳爵很谦恭地答道:「你说得对。我是个浪子,我是个大罪人。」那人听了这几话,深为感动,急忙向他谢罪。

 依纳爵搭船横渡地中海,在罗马过了复活节。八月到了圣地,瞻拜各着名朝圣处所後,一五二四年回到西班牙。

 从那时起,依纳爵发愤读书。对一个三十二岁的人,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依纳爵有毅力。他在巴塞罗那研究了两年文学,转入亚加拉大 学,攻读 伦理学丶物理和神学。他住在贫民收容所里,每天靠乞讨度生,穿的是一件灰色的粗布长衣。

 依纳爵为小孩们讲解要理,劝化许多冷淡的教友。他不计侮辱,渴慕神贫,热心救灵,向圣德的峰顶迈步走着。

 当局怀疑他淆惑人心,散布不正确的言论,将他逮捕。详细调查後,证明他确是一位有圣德的人,便下令释放。

 依纳爵恢复自由後,赴法国,一路上赤足步行。一五二八年.二月到了巴黎,他在这个学府中心的巴黎住了七年。最初两年在蒙德瞿学校研究拉丁 文学,又 在圣女巴尔伯公学研究了三年半的哲学。依纳爵在学校里,一面读书,一面不忘劝导同学每主日专务念经祈祷和各项善功。教师怕学生荒废学业,唆使 校长对依纳爵 公开惩罚。依纳爵向校长说明操务善功和读书毫无冲突。校长听了,一言不发,拉了依纳爵到礼堂,当着众学生的面,向他谢罪。

 一五三四年,依纳爵修完大学课程,考取文学硕士学位。那时他已是四十三岁的中年人了。

 那时,参加依纳爵举办的神操者,共有六人:方济各沙勿略丶西满罗德利葛丶伯多禄法华丶雷尼丶沙墨隆丶尼各老巴伯弟拉。在不同的时间,这六 个青年, 热忱地做了三十天神操後,决定献身事主,准备领受神品圣事。

 一五三四年依纳爵和这六位青年,热心祈祷,恳求天主光照他们的明悟。反复思考後,一致决定:毕业後,誓守神贫,誓守贞洁,誓往巴勒斯坦劝 外教人归 化;假如赴巴勒斯坦的计划无法实现,就共去罗马,请求教宗指定任务。他们一致通过:择定圣母升天瞻礼,为他们的神圣宣誓日。

 一五三四年八月十五日圣母升天瞻礼,他们在巴黎致命山集合。伯多禄法华刚在同年七月十二日领受铎品,所以那天的弥撒由他举行。领圣体时, 依纳爵发 了三圣愿,然後,他们从法华手里,领了耶稣圣体。依纳爵列入圣品之後,人们在这个历史性的地点,铺设了一块嵌壁的大铜板,上面铭刻了如下的文 词:「以依纳 爵为父,以巴黎为母的耶稣会,诞生於此。」

 依纳爵继续用各项神修善功训练他的同伴。不幸,一五三五年春季,依纳爵因健康关系遵医生的命,返故乡休养。他不肯住在自己的堡屋里,在贫 民收容所 栖身。

 两年後,大家在威尼斯集会。那时,依纳爵的同志已增至十人,准备向巴勒斯坦进发。可是威尼斯和土耳其处於战事状态,航运停顿。到各地传教 的计划无 法实现,就一同到罗马朝觐教宗保禄三世。教宗对他们优礼有加,准他们领受神品。他们都领受了神品,在举行首次弥撒圣祭前,作一次热心的准备。 他们大约在这 年八月或九月举行首祭。依纳爵准备了整整一年,才举行首祭。

 大家决定派依纳爵丶法华和雷纳三人,到罗马觐见教宗,表示愿听教宗驱策,接受教宗指定的任何工作。大家也决定:假如人们问起他们属於哪个 团体组 织,就答说是:耶稣会,因为他们在耶稣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击溃罪恶。

 依纳爵偕同法丶雷二氏走进拉沙德小堂。正当祈祷时,他突见圣父圣子站在他的面前,圣子身上背着一个笨重的十字架。圣父对圣子说:「我要你 收纳这个 人做你的佣仆。」圣子向依纳爵说:「我要你做我的佣仆。」圣父又说:「我将在罗马支持你。」

 三人到了罗马,觐见教宗保禄三世。教宗选派法华到上智大学教授士林哲学,雷纳教授圣经,依纳爵在罗马用神操的方法,辅导人灵。他们虽然意 大利话讲 得不纯熟,然而他们有的是满腔的神火,言语的隔膜,丝毫不影响他们的传教成绩。

 为了使他们的工作永久继续下去大家决定创办一个正式修会。除了神贫丶贞洁二圣愿以外同时加发服从的圣愿,借以更美妙地效法吾主谦逊「服从 至死」的 精神。大家也决定公推一位总会长,总会长是终身职,全会会士均应绝对服从。耶稣会完全隶属教宗管理,服从教宗的命令。同时又决定在三圣愿外, 加发第四个圣 愿:为了拯救人灵,绝对服从教宗委派,往任何地区工作。会士应献身从事各项爱德善功,主要的爱德善功,是向儿童或其它人士讲解天主的诫命。

「吁告吾主」,「怜悯汝等」,及「卑污罪人」後,雷纳等都上前跪念誓词,并且从他们的领导手中领了圣体。

 法华在拉底图本听到依纳爵当选总会长和耶稣会士在圣保禄大殿发愿的消息,非常兴奋。圣母往见瞻礼後第八日 ( 一五四一年七月九日 ),他在圣母堂内,领圣体前,朗诵誓词。次日,把那篇亲手写的誓词,寄呈总会长谦虚地求他收录自己为耶稣会士。

 巴伯弟拉奉教宗保禄三世的命令,往德国传教。路过罗马时,他在圣保禄大殿中,也在圣依纳爵手里矢发了圣愿。自那时起,圣依纳爵常驻罗马, 治理这个 日趋庞大的修会。他在罗马营建了一座收容所,专收容信奉圣教的犹太教徒。他也创建了一座堕落女子的慈善机构。有人说:「这些女子真心改过的很 少。」依纳爵 道:「假如我吃了千辛万苦,只要能阻止一个人犯罪,我也心满意足了。」

 一五四O年,方济各沙勿略和罗德利葛,由会方派往葡萄牙传教。沙勿略又由葡萄牙往东印度传教,向亚洲民族传扬福音。二位耶稣会会士派往北 非摩洛哥 传教。过了不久,刚果丶阿比西尼亚,葡属南美洲都有耶稣会会士的踪迹。这些传教士出发前,依纳爵郑重叮嘱他们务须谦逊,切勿炫弄才学,对贫苦 的人,尤应充 分发挥博爱精神。

 教宗保禄三世召集脱利腾会议,邀请耶稣会会士出席参加,任神学顾问。

 在这个新生的修会团体中,人才辈出,最着名的,在欧洲方面,首推圣伯多禄加尼削,他被奉为教会圣师,在亚洲方面,有圣方济各沙勿略。

 耶稣会在圣依纳爵的英明领导下,全力提倡学术。耶稣会会士圣方济各玻尔日亚在罗马创办了罗马大学。这座学校的规模与水准,堪称首屈一指。 圣依纳爵 命各地耶稣会的大学均应奉这座罗马大学为模范,师资和设备必须是第一流的。耶稣会的各项学术机关,如雨後春笋,相继在各地设立。

 远在一五四二年,耶稣会会士已在英国展开传教工作。第一批在英国遇难而荣列真福的殉道烈士中,耶稣会会士有二十六位之多。

 那时候,圣依纳爵和他手下耶稣会会士,针对誓反教的活动,在英国展开着名的反改革运动。这运动分为对内对外两部分。对内全力整顿和巩固教 会内部, 充实教会的力量,对外全力与誓反教斗争。耶稣会是誓反教的克星,耶稣会会士遏阻和击溃了誓反教的势力。他们以讲道和其它方法,争取了千千万万 的异教徒。圣 依纳爵敦嘱会士必须以基督的博爱精神对待异教徒。

 圣依纳爵对圣教神修生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是他手着的那部不朽名着:《神操》。这书是依纳爵在蒙莱沙时开始撰写的。一五四八年在罗马出 版。这部神 修巨着的精神,与其它圣人的着作,基本上是一致的。退省默想原是教会人士常用的进攻工具,可是如何运用这神修工具,依纳爵有独特而且灵验有效 的具体方法。 这些方法,是修德成圣的捷径。数百年来,有志神修的人,采用《神操》,莫不事半功倍,获得惊人的成绩。

 这确是一部有益人灵的神修名着。

 圣依纳爵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人物。他非常爱护下属,待会士如亲生子女一般,照顾他们灵魂和物质方面的各项需要。他虚怀若谷,接受批评,从不 拘泥个人 的主观见解。他异常注重学术,鼓励会士研究学问,利用学术完成荣主救灵的使命。可是他绝对痛恨恃才傲物的作风,认为德行比才学更重要,宁可无 才,不可无 德。

 圣依纳爵最杰出的德行是:爱德丶爱天主丶为天主而爱人,依纳爵常说:「主呀,除了你以外我还想要什麽。」真的爱德是以行为来表现的。他为 天主而辛 劳,为天主而受苦。「愈显主荣」(Ad Majo rem Dei gloriam简化为AMDG人们普遍使用)四字,是圣依纳爵的座右铭。

 圣依纳爵担任了耶稣会总会长十五年。在这十五年内,会士人数由十人增至一千人。分院遍设欧洲九国丶印度和巴西等地。一五五六年七月三十一 日,这位 伟大的耶稣会领袖与世长辞。

 依纳爵於一六六二年荣列圣品。教宗庇护十一世,封他为神修和退省的主保。

 在今天,耶稣会所办的大学和中学,何止千百。所培植的学生有二十馀万,会士人数本世纪上半叶已达三万。

返回七月圣人目录

返回圣人日历目录

返回圣德丶圣人经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