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K1 一些澄清误解的书籍和网页
K2 回应攻击者的方法
K3 天主教的守斋与神父修女独身
K4 我答《德兰修女是一个真正基督徒吗?》
K5 天特会议中「绝罚/咒诅」的意思
K6 若不坚持反天主教的立场,更正教的殉道前辈是白死了吗?
K7 天主教的十诫错了吗?
K8 天主教不时制造出新东西吗?兼浅谈神父独身的规定和赎罪卷
K9 书评3:《罗马天主教的福音》声称作者是前神父,这也成疑!
K10 书评4:《罗马天主教的福音》译得失实

返回目录

K1 一些澄清误解的书籍和网页

  1. 《新答客问--答覆基督教朋友的质疑》,徐锦尧着,香港,香港天主教教友总会及公教教研中心出版,1988
  2. 《天主教与基督教促膝谈心辑》,傅文辉着,台北,思高圣经学会出版,1992
  3. 《余岂好辩哉?--兼答基督教对天主教圣经的几个问题》,张必刚着,台南,闻道,1986
  4. 《认识天主教》,陈吟华译,三版,台中,光启,1980
  5. 《甜蜜的家--罗马:我们走向天主教的路程》,史考特.韩,金柏莉.韩着,郑重熙译版,台北,上智,1996(译自Scott & Kimberly Hahn, “Rome Sweet Home : Our Journey to Catholicism”, San Francisco, Ignatius Press, 1993)
  6. David B. Currie, “Born Fundamentalist, Born Again Catholic”, San Francisco, Ignatius Press, 1996
  7. Karl Keating, "Setting the Record Straight -- What Catholics Really Believe, 52 Answers to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Catholic Faith", Ignatius Press
  8. Karl Keating,“Catholicism and Fundamentalism: The Attack on Romanism by Bible Christians”, Ignatius Press; ISBN: 0898701775; (May 1988)
  9. Alan Schreck, "Catholic and Christian, An explanation of commonly misunderstood Catholic Belifes", Servant Press
  10. 天主教资讯小集(http://www.cathlinks.org/) 中的「护教资讯」一项,即Catholic Apologetics on the Internet
    http://cwo.com/~pentrack/catholic/apolo.html#General
  11. Nazareth Resource Library--Files (http://www.cin.org/users/james/files/files.htm#
  12. Catholic Apologetics(http://www.transporter.com/apologia/index.html-ssi
  13. Catholic Answers(http://www.catholic.com/library.asp
  14. Biblical Evidence for Catholicism(http://ic.net/~erasmus/RAZHOME.HTM
  15. Scripture Catholic - Providing Scriptural Evidence for the Teachings of the Catholic Faith(http://www.scripturecatholic.com/

还有,吴主光牧师最近翻译了Charles Chiniquy所着的“50 Years in the Church of Rome”,书名是《祈理魁神父传》,他自己说翻译此书的目的是阻止天主教和基督教和解。一些回应Chiniquy的网页如下:

  1. Looking for Lincoln(http://www.usnews.com/usnews/issue/970217/17linc.htm
  2. WHO WAS CHARLES CHINIQUY? FACTS VERSUS FALSEHOOD (http://www.geocities.com/chiniquy
  3. French Candian Emigration to Kankakee (http://www.iltrails.org/Kankakee/history/hist001.html
  4. Pastor Chiniquy the Seducer (http://catholicity.elcore.net/PastorChiniquyTheSeducer.html

此外,以下两个网页可找到许多天主教的信仰资料:

  1. 梵蒂冈的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http://www.vatican.va/archive/ccc/index.htm
  2. 天主教百科全书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

本文首次刊登日期:2002年6月12日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2007年6月21日

返回目录

K2 回应攻击者的方法

  1. 跟据小弟所接触过的,有些人是正确地知道天主教的教义,只是因为不认同和不接受这些(或部份)教义, 而选择生活在基督(新)教内,通常他们对天主教都相当接纳,不会视天主教是异端,即使在讨论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分别时, 大家都能彼此尊重地互相交流分享。
  2. 但却另有些人是蓄意反对天主教的,小弟相信他们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 一是由於误以为天主教是异端,他们这样反对天主教,并非出於恶意,只是他们既然这样误解了, 故此便顺理成章地对天主教产生抗拒而已,若能给他们澄清,小弟相信他们会放下「反对」的态度;二是出於恶意攻击, 小弟不排除这类人士可能是存心故意曲解天主教,然後恶意地加以中伤丶诬蔑和诋毁, 纵然有人给他们正确地解说天主教的信仰,他们仍可充耳不闻,继续老调重弹地重覆着他们的攻击
  3. 对於这两类人士我们都应竭尽所能怀着包容的心,温和地予以澄清和解释,但经过四个月来的两教讨论, 小弟发觉世上的确有「恶意攻击」天主教的人士存在,他们任你怎样苦口婆心地解说,甚至辩得词穷理屈, 他们仍是依然故我地一口咬定天主教是异端。
  4. 小弟发觉面对这些可谓冥顽不灵的恶意攻击者(多数是基要派人士或称为基要主义者。 正统的基督教对他们都不太接受),也许可以有一个较直接了当的回应方法(详见下面的A项), 以显出他们根本不清楚丶甚至曲解了天主教信仰。只要显出这一点,那麽,他们甚麽论点都不攻自破了。
  5. 小弟分享这个方法,并非为挑起争端,或鼓励天主教徒反攻其他教会的弟兄姊妹,只是我们有时的确会遇上无理的丶恶意的攻击, 我们也需要一些「自卫」的方法,好让对方知难而退。
  6. 可是,这个方法不乏对峙味道,对那些出於误解的弟兄姊妹是不应使出的,即使对方是存心恶意攻击的,我们也应先尽力澄清, 若非澄清无效,实在不宜使用。现先以「教宗不能错权」(基要派/基要主义常称之为「教皇无误」)为例,其他例子再列於後。
  7. A)回应方法

  8. 若攻击者已说出了他对天主教的错误了解(即不是一个只有「教皇无误」四个大字的标题,而是讲述了他对这端道理的看法,例如: 教皇随时随地说任何一句话都是无误的--这不是天主教的看法!),你可直接指出他曲解了这端道理, 并讲出这端道理的正确意思便成(当然,我们可能要提出天主教文献作为论据)。
  9. 若他的攻击只是标题式的(例如:天主教到今天还相信「教皇无误」,并没有改变过), 则可请攻击者给大家讲讲天主教到底怎样讲论「教宗不能错权」这端道理。 可以的话,最好加些问题,使他不能空泛地讲述这端道理的内容,这些问题例如:是不是教宗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无误? 教皇在何时无误?在那一方面无误?教皇无误背後基於甚麽无误?
  10. 若他说出他的错误了解,则重回上述第7点所说的方法便行,不用进入以下的步骤。 如果他知难而退,不再攻击天主教了,我们亦无需使用以下的步骤。
  11. 若他不回答或答不出来(多数会转去说别的东西),我们便要明言:「如果你答不出来,『即系唔识啦!』那麽还评论甚麽? 如果答得出,我现在不妨把『下一步棋』预先告诉你:若你答对,我接着便会追问: 『你既然知道,那麽,你为甚麽还将这些本来就不属『不能错权』范围的东西,说成是这端道理的内容? 若你答错,我就会讲出『正确答案』,那麽就显出你根本不懂得天主教的教义,而你的论点亦不攻自破。」
  12. 对方大概只有避而不答,或质疑天主教另一端道理,我们无需与他讨论另一端道理,我们应不断请他回答我们的提问,我们可以说: 「你先答覆我们的提问,然後才说别的课题吧!」
  13. 如果这方法是当众使用,他若多次避而不答,我们也可以说: 「你对我们的提问一直避而不答,这样,谁也知道是甚麽一回事--就是你根本不清楚天主教的信仰,所以不答。」
  14. 若对方转换话题,或借故不答,则我们也可以直接指出:「你想藉此转移人家的视线麽?这一招是没用的! 你为甚麽对我们的提问避而不答,大家都心知肚明哩!」
  15. B)用此方法时要注意的地方

  16. 若用上述方法时,至少要对那端道理的内容有基本的认识,否则,无从提问,在对方答错之馀,亦讲不出「正确答案」来。
  17. 这方法若当众使用(即使只用到上述第7点),相信都会令对方难以下台,我们的说话和态度应尽力温和。
  18. 上述第8至第11点(的说话)虽然仍是对事不对人,但大概会令人更见困窘。 若可能,则用到第7点便算(尤其是当众使用时),因为我们只是想对方知难而退,并非存心反攻。
  19. C)其他例子

  20. 圣母--在天主教眼中,圣母等同神(天主)吗?圣母是代求者麽?若是,她是否取代了耶稣的位置?天主教硬性规定要向圣母祈祷吗? 路8:19-21也记载耶稣拒见圣母啊,为甚麽天主教这样规定呢?
  21. 念经--念经是甚麽行为?有甚麽用?有甚麽法力?
  22. 炼狱--炼狱是甚麽?它在那里?它与我们信徒生活中哪一种经验相似?说炼狱这课题,正表示基督的救恩不完整/不完全吗? 这端道理与「在主内彼此都是兄弟姊妹」这个事实又可以有甚麽关系?
  23. 拜偶像--天主教为甚麽给耶稣丶圣母丶圣人造像?或说圣像有何作用?
  24. 靠行为(指善行)得救--天主教所主张的「靠善行得救」有甚麽大前题?或问:要符合甚麽条件才可以靠善行得救? 在那个大前题下,为何善行可使人得救?善行与信德的关系又如何?
  25. 圣礼--天主教圣礼(正确名称是「圣事」)有七件,内容太丰富了,请攻击者答覆以下问题好了:
  26. 甲丶有一句关於圣礼(圣事)的说话,是给圣事下个简单的定义的,几乎所有天主教徒都识 (若有天主教徒不识,大概是因为近年来教道理班时不要求慕道者背诵出来,但也应给他们提及过), 那句说话是:「圣事是透过有形的XX分施(或赋予)无形的XX」?(每个X代表一个字)

    乙丶圣洗丶坚振和圣体三件圣事合称甚麽圣事?为何如此称呼?

    丙丶七件圣事中哪些是「罪人的圣事」,哪些是「善人的圣事」?为何如此称呼?

    丁丶为甚麽在弥撒中成圣体圣血是重演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祭献?圣经中那个词语支持这个看法? 在弥撒中,天主教又是否将饼酒变成耶稣,然後将祂杀掉? 天主教有弥撒,就表明天主教是不相信耶稣在十字架上一次而永远地完成了救世赎世的祭献吗?

    戊丶告解有那五个步骤?每个步骤的意思是甚麽?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2001年7月25日

返回目录

K3 天主教的守斋与神父修女独身

  1. 天主教有每周守斋的做法,神父修女又独身,误解者认为这正是弟/提前4:1-3所说「在末期会有说谎者出现,他们禁止嫁娶, 戒绝一些食物」的写照。小弟试作回应。
  2. 弟/提前4:1-3的经文是这样的:「圣神明明地说: 在最後的时期,有些人要背弃信德,听信欺诈的神和魔鬼的训言,这训言是出於那些伪善的说谎者,他们的良心已烙上了火印。 他们禁止嫁娶,戒绝一些食物;这些食物本是天主所造,叫那信仰而认识真理的人,以感恩的心所享用的;」接着的弟/提前4:4-5 则是:「因为天主所造的样样都好,如以感恩的心领受,没有一样是可摈弃的;因为样样都是藉天主的话和祈祷祝圣了的。」
  3. 从这段经文的上文下理(弟/提前4:1-5)和当时的文化社会背景来看,大概那时有些学说认为物质是恶的, 生育繁殖和某些食物是不好的,所以主张「禁止嫁娶和戒绝一些食物」,圣保禄驳斥这些错误的看法, 并提醒人们食物和世上一切都是天主造的,「样样都好」,它们全是天主的赐予,我们可怀着感恩之心去享用。 的确,正当地享用这一切是没有问题的。对於这段圣经的理解,着名的基督教圣经学家巴克箂都有类似的看法, 见其《提摩太前後书.提多书.腓利门书注释》,三版,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2,第115-118页。
  4. 天主教不是天天都要守斋,天主教有逢星期五守斋的做法,香港教区宽免了这项规定(但应践行一些爱德或克己), 每年只守斋两天--在耶稣受难日和四旬期开始的时候,即圣灰瞻礼那天,由此可见守斋实在不多。 在守斋的日子里,年满14岁的守小斋,18-60岁的守大斋。守小斋即不吃热血动物的肉类食品(例如:猪肉丶牛肉), 守大斋则可饱餐一顿,但在早晚却可吃少量食物,其馀时间只可取用流质饮品,而不进食。
  5. 天主教的守斋,是一种帮人「清心寡欲丶培德养性」的灵性操练,并非视物质为恶,禁止人食某些食物。 人有时真的会醉心於物欲的追求,而忽略精神生活,守斋不仅可以帮人从物质生活中抽离出来, 以免人沉醉於物欲的享乐中,亦可帮我们体验饥饿贫困者的苦况,还能锻炼我们的意志(即使美食当前,都不去满 足口腹之欲),好帮助我们抵抗诱惑。基督教弟兄有时都会做这类禁食操练哩。
  6. 天主教重视婚姻的神圣,并且视之为圣事。天主教并非禁止人们嫁娶,只是有些人(例如:神父修女)自愿独身, 神父修女之所以自行选择不结婚,并不是因为被教会禁止嫁娶,而是他们愿意把自己奉献出来,为天国服务, 将主的爱带给周围的人。他们自愿不成家,是为使四海一家。
  7. 由此可见,弟/提前4:1-3与天主教守斋和神父修女独身根本就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2001年9月12日

返回目录

K4 我答《德兰修女是一个真正基督徒吗?》

  1. 由那位曾在尼泊尔宣教的盖大卫(David W. Cloud) 牧师所着,谭志超兄弟翻译,基督教改革宗出版社於1996年出版的《德兰修女是一个真正基督徒吗? 暨德兰修女的一个同工的访问》一书(下称小册子),曾令不少天主教徒感到困惑, 刚好小弟曾於1997至1998年间在香港基督教「时代论坛」周报第533,540和555期投稿回应了此书及与译者讨论, 现将有关稿件整理,并补充一些资料(有些地方会跟本网页一些拙作重覆),希望能作为一个较完整的回应。

    A)小册子的内容及徵引

  2. 在此先介绍这本书的内容:
  3. 小册子一开始,作者盖氏先承认德兰修女的善工(第1至2页), 并引述人们(包括基督新教不同宗派在内)对她的高度评价(第2至7页),
  4. 赞赏之馀,盖氏先後两次提出一个他认为很重要的问题:「按圣经的标准,德兰修女是一个重生的基督徒吗?」(第2及8页)
  5. 接着,盖氏发挥他的论点,他认为天主教在1960年代召开的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简称「梵二」),「不只确认天主教的错误教导, 它实质上是强化了这些教导。数以百计出席二次大公会议的主教们都再次确定了那些罗马天主教的异端教导」(第8页), 盖氏继而以标题列举了其中十四项「错谬」作为例子,并引述梵二文献的部份字句(第9至14页),以证明天主教果真如此相信。
  6. 由於「德兰修女公开并乐意地承认她是一个彻底的罗马天主教教徒……丶并且是罗马教义下一个顺服的修女」(第8页), 於是,盖氏便认为「不能否认天主教教会并德兰修女是跟随着违反圣经的教导而行并跟随着一个假的福音。」(第14页)
  7. 然後,盖氏再节录这个「彻头彻尾的天主教徒」(第14页)十多段与天主教信仰观点一致的言行(第15至19页), 并择录一位与她同一修会丶并与她一同工作的安妮修女的录音访问(第21至29页),来证明「德兰修女绝对不是一个福音派的基督徒……。 她是一个自我牺牲的女士,却是跟随着一个假的宗教。 ……无论这工作(指德兰修女所作的)是如何合理(从人们属世的角度来看),也不过是由一些未曾重生的修道者所作的。」(第20页)
  8. 最後,在总结中,盖氏再次表示「德兰修女并她的同工们宣称是爱耶稣并是信靠祂的,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混杂的信仰。」并呼吁人们向「天主教徒如德兰修女和她的同工们…… 传耶稣基督的福音——一个唯一能将他们从永远沉沦里救出来的福音。」又说: 「那些不顾他们教义上的错误并且与他们联合丶好像把他们当作是重生丶信圣经的基督徒的人,正是可怕地而又永远地损害他们。 ……我们应该向德兰修女并她的同工们传福音,但神并不准许我们在他们的工作上与他们携手合作或称赞他们, 好像他们是传耶稣基督的真福音一样。」(第29至30页)(第29至30页)
  9. 虽然在小册子看不到一句「德兰修女不是真正基督徒」(书中只说她「绝对不是一个福音派的基督徒」,见第20页),但从整部书看来, 「德兰修女不是真正基督徒」这个结论是明显不过的。
  10. 小册子旁徵博引,兼且大量引述梵二文献,以致「天主教错谬」看来像是铁证如山一般。 它所引用的中国主教团秘书处出版的梵二文献,只有一个版本,可惜,若跟着小册子所着的页数查阅时, 全都不对,有些地方,整页还是附注或空白! 赖某教友之助,被引述的句子,大部份都能找到出自文献何处,那些指出「天主教错谬」的十四个标题则与文献有别, 应是作者盖氏为方便读者了解而加上去的。
  11. B)误导的标题,片面的引述

  12. 骤眼看这些标题,实在令人觉得天主教十分错谬,比方「马利亚乃教会所敬拜的」就是。 无疑天主教很尊敬圣母,但也很清楚只有三位一体的天主才是神,圣母只是人而已!天主教日日举行的弥撒,是向天主表示钦崇和敬拜的大礼。 天主教徒若没正当缘故(如:生病)而故意不参与主日弥撒,是犯十诫--犯罪啊! 一般来说,在平日弥撒(近半小时)及主日弥撒(近一小时)中,只有两句说话提及圣母,一是教友们在忏悔礼中, 认罪後说「恳请终身童贞圣母玛利亚丶天使丶圣人和你们各位教友,为我祈求上主我们的天主。」(只是请圣母代祷), 二是在圣祭礼仪的感恩经中(现以第二式为例),神父向上主说: 「求你垂怜我们众人,使我们得与天主之母童贞荣福玛利亚丶诸圣宗徒,以及历代孝爱你的全体圣人,共享永生;……」 (只是提及圣母,就连请她代祷也不是)。 天主教是否将圣母当作天主那样敬拜,自不待言。对圣母的敬礼只属「热心神工」,纵然没正当理由而不参与,亦不是罪。 固然,正如梵二文献所言,圣母「受到教会特别的崇敬」, 梵二还劝勉教友们「努力推行圣母的敬礼」,但这一切根本远远不及对天主的「敬拜」。
  13. 可惜小册子内所引述的梵二文献《教会宪章》却颇为片面,例如: 在「马利亚乃无罪的天主之母,终身童贞并且带着肉体被接升天,成为万有之后」标题下引述了该宪章的: 「教友们和基督元首结合,并与基督的各位圣人共融,应该『首先敬忆光荣的卒世童贞玛利亚──我们的主天主丶耶稣基督之母』 (第52号)……为了这一特殊的恩赐,她远远超出了天上人间所有的其他一切受造物。 (第53号)……最後,被保留未染丝毫原罪污点的无玷童贞圣母,在结束了人间生活的过程後,身灵一同蒙召升天, 被上主荣擢为宇宙之后。」(第59号)我们暂且不理会天主教所说的圣母四端教义(天主之母,终身童贞,无染原罪,身灵升天) 是对还是错,可是小册子所引述的53号,文献其实立即接着补充说: 「不过,作为亚当的後裔,她也侧身於需要救援者的行列,」平衡地指出圣母的身份,但小册子却没引述此句。
  14. 在「马利亚乃教会所敬拜的」标题下,小册子只引述《教会宪章》第66及67号的一部份说: 「玛利亚,因为是天主的母亲,参与了基督的奥迹,由於天主圣宠的举拔,她只在圣子以下,高出一切天神世人以上, 所以理当受到教会特别的崇敬。……本届神圣大公会议有意教诲这项公教教义,同时还劝勉教会所有的子女都要努力推行圣母敬礼, 尤其属於礼仪性质的敬礼,并要重视多世纪以来教会训导当局所推崇的敬礼圣母的方法与善工, 并要谨守教会在己往对崇奉基督丶圣母及圣人们的圣像所有的规定。」但66号也明言这些敬礼「对降生的圣言(即基督), 对圣父及圣神的钦崇礼,仍然有本质上的区别,而且特别能促进这项(指对天主的)钦崇礼」。 理由很简单,因为就如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能被治愈,正显出那治好他的医生了得,是那医生的光荣, 同样,有软弱的马利亚因靠着天主的救恩和助佑,竟可达致圣人的地步,天主的大能丶光荣丶宏恩丶圣道更愈发彰显出来, 所以教会批准这些敬礼,「其目的是要教人在敬礼圣母之际,也认识丶爱慕丶光荣基督,并遵行其诫命」(第66号); 第67号讲述「宣讲圣母教义和敬礼圣母的意义」:除使人「体认天主之母的卓越尊位」外(当然她仍是受造物,且需被救赎, 见上述第53号),并激励人「以孝心敬爱我们的母亲,效法她的德表。」 (不是为圣母当作天主般来钦崇)可惜,这些用以阐述圣母敬礼本质的平衡说话,小册子又不引用。
  15. 这两段文宪本来已清楚指明对圣母的敬礼,丝毫没有「敬拜」意味,但盖氏如此片面地引用文献, 然後还给它一个「马利亚乃教会所敬拜的」标题! 它若不是盖氏一知半解丶断章取义地了解文献的结果,就是他心中一早认定天主教「敬拜」圣母, 然後选择性地在文献中「剪辑」一些合用的句子,来配合他对天主教的偏见和指控。 若依着这手法来做,就连不信主的人也可从圣经抽取一些句子来「证明」圣经主张无神论, 比方,在咏/诗14:1便可剪下一句「没有天主」!但全句是「愚妄的人心中说:『没有天主』;他们都丧尽天良,恣意作恶……」
  16. 「马利亚乃天上的代求者」的标题及其片面引述的《教会宪章》第62号亦有这个「选择性」现象, 它所引述的只是「事实上,她升天以後,犹未放弃她这项救世的职分。而以她频频的转求,继续为我们获取永生的恩惠。 以她的母爱照顾她圣子尚在人生旅途上为困难包围的弟兄们,直到他们被叫进幸福的天乡。 因此荣福童贞在教会内被称为保护人丶辅佐者丶援助者丶中保。」紧接下去的那些说话又没引述出来: 「不过这一点的意思,对基督唯一中保的尊严与能力,并无任何增损。原来任何受造物都不能和降生成人的圣言及救主相提并论; 不过正如基督的司铎职可以各种不同方式为圣职人员和信众所公享, 天主的惟一美善实际上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於受造物之中,同样的,天主的唯一中保身份, 也不否定在受造物之中由同一源头分出不同形式的合作,而且促使如此合作。」
  17. 其实我们(包括在世的信徒和圣母圣人)可以为别人向天主代祷,与人们「直接向天主祈祷」并无冲突, 我们彼此代祷或向圣母圣人祈祷之馀,也可直接向天主祈祷。我们之所以能够彼此代祷,是因为我们分享了基督的中保(职分)。 所谓「中保」(mediator),即是两样东西之间的媒介,中保使这两者之间得以互通丶联系。 在宗教方面,都有司祭丶先知等人做神与人之间的中保,将神的旨意(或说话)通传给人,也将人所奉献给神的祭品献给神。 基督的死而复活完成了救赎,使天主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得到永远和决定性的复和, 所以,基督是唯一的中保(弟/提前2:5),祂打通了天人之路,使人得以返回天主身边。 祂固然是天人之间的唯一中保,祂作中保亦不需要任何人帮忙,但因为我们靠着祂丶从属於祂(不是另作第二个中保), 我们也分享了祂中保(职分),可以彼此代祷互为中保。 同样,基督的救赎是唯一的,祂独自完成救恩工程,无需任何帮助,但在祂这个基础上, 我们也可参与祂的救赎工程,帮手「抢救灵魂」,而我们的代祷和参与祂的救赎工程,对基督的中保和救赎,并不会有丝毫的减损或减弱。
  18. 《教会宪章》第62号说圣母是我们的中保,都是循着这个角度来理解的, 它亦指明圣母的「转求」是基於(她是我们天上的)「母亲」这一职分(不是如同耶稣那种「救世主」的职分)而作的, 该宪章第60号早就指明:「玛利亚之为人类慈母的地位,丝毫不遮掩或减削基督为唯一中保的意义,反而显出其力量。 因为荣福童贞对人们所有的任何有益的影响,并非出自一种必然性,而是来自上主的心愿,来自基督的丰富功绩, 依凭基督的中保身份,完全从属於这种身份,并从而吸取其全部力量。圣母的地位丝毫不妨碍信友和基督间的直接契合,反而促进其实现。」
  19. 至於第四个有关圣母的标题「马利亚与基督协同救世」, 所引述的《教会宪章》第56号部份内容确是有关教父论及圣母参与救世工程的一段, 但圣母在救世工程的参与也犹如其「中保」角色--圣母的参与不会大过丶亦不等同丶更不会增损耶稣所作的。 对於会不会给圣母加上「协同救世」(或「共同救赎者」)的称号, 在1996年由台湾光启社出版的(天主教)《神学辞典》第133条谈及这问题时就指出:「梵二大公会议(1962-65) 《教会》宪章也故意略过共救赎者的术语。到今天为止,它是个开放的问题,不是一则定断的信理。」 而10/1997的时代论坛第527期亦报导过「梵蒂冈发言人澄清教宗不会考虑这个建议」。 盖氏按自己的意思冠以这样的标题,实在容易误导他人。
  20. 「教宗乃教会的至高领袖并无误的教师」一项,即使在这标题下所引述的《教会宪章》第22号没片面之嫌, 但诚如在本网页内拙作「(A11)教皇无误的真正意思」论及「教宗不能错权」所说的,首先教宗不是「无误」, 而当他运用「不能错权」时亦有严格的限制,「无误的教师」这标题亦很易令人误以为「教宗说甚麽也不会错」。 「教宗分发救恩」的标题亦然(所引述的梵二文献出处不详),这样的标题在小册子攻击天主教的背景下, 能令予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宗操控着天主恩宠」的印象,其实教会(不仅是教宗)只是个仆人和工具,她为天主服务, 在正常情况下,天主用她来分施救恩,但天主的恩宠不会局限於「教会」之内,教会以外天主都临在, 没领洗加入教会的人也会蒙受天主眷顾丶祝福和救助。
  21. 其馀八个标题:「弥撒是基督的牺牲」丶「敬拜圣体(即圣餐饼)」丶「为死人举行的弥撒」丶 「天主教的传统与圣经平等」丶「藉圣礼和教会得着的救恩」丶「藉洗礼得着救恩」丶 「死去的圣徒的代求并向他们的祈祷」和「炼狱」,骤眼看来似乎毫无误导成份,而引述梵二文献时又没有断章取义, 可是,纵然如此,这样的引述最多只能证明天主教是「如此相信」而已,不能证明「如此相信」本身是错谬的。 天主教的文献当然是讲述自己天主教的信仰啊!难道会说出佛教信仰麽?
  22. C)盖氏的见解

  23. 在盖氏眼中,天主教信仰是错谬的。 在小册子中他没提出任何论点来证明它为何会是错谬的,他只引述天主教那部流露自己信仰的梵二文献,便认为天主教信仰错谬! 而德兰修女既是天主教徒,在其言行中流露出自己的信仰,亦是自然不过的事,但盖氏便因此结论出她不是个真正的基督徒! 不幸,这种推论方法,与大司祭凭主耶稣明认自己是天主子,而认为祂亵渎(谷/可14:60-64),如出一彻。
  24. 对於这一点,译者谭氏回应时表示以这小册子的篇幅,实无法论证这些天主教信条为何错谬,所以只好假定读者们已明白它们是违反圣经的, 因此作者盖氏先假设基督教读者们已认同某些看法是不合圣经的,而天主教正有这样的看法,所以天主教错谬。 (参阅「时代论坛」周报,第540期,4/1/1998,第9版)
  25. 本人不排除有些基督教朋友是抗拒天主教的,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摆在眼前,就是不少基督教朋友接纳都天主教, 并且认为天主教不是异端。 既然如此,若果作者盖氏认为天主教错谬,那麽,他就更应提出论据来说明,怎能只引述文献了事,及作出译者谭氏所说的「假设」?! 其实,小册子(原着)是由盖氏自己的出版社出版(见小册子封底),书要写得多长都可以。 「指明为何错谬」这个重要得近乎是立论基础的前题,竟可因「篇幅所限」而略去,然後还能作出那个「假设」, 盖氏无疑是一厢情愿地「我认为你(天主教)错,你就是错」,而且还是「无需多加解释」丶「假设人人都明」! 若把「部份」基督教徒认为天主教错谬,看成「全部」基督教徒都认为她错谬,不仅以偏概全, 更反映盖氏连持平中肯地理解一个显而易见的客观事实也成问题!实在可惜!
  26. 如果盖氏在他的主观上认为天主教是错谬的,那就连客观上天主教也真是错谬,按本人有限的思考力,只想到两种可能性:
  27. 天主教在教义上的错谬已像黑和白那样分明,无可置疑,举世公认,是个不争的事实。可惜宗派的交流已证明不是这回事!
  28. 盖氏本人对基督信仰的看法,可谓近乎真理那样绝对正确,无一丝错误,完全没有盲点, 而且至少要囊括所有(包括古往今来)对圣经和教义的认识,即使将来人们对圣经和教义的进一步了解和领悟,他现在都已经全部通晓了。 否则,万一天主教在教义和圣经上,对无限真理有些微的领会,而这一点点的领会,又刚好是盖氏所未领略到的, 他今日的判断岂不是有错误的可能?!但盖氏又能否如上述所说那样正确无误呢?
  29. D)按圣经的标准

  30. 圣经又是否像盖氏一样,以「信仰有没有错谬」来衡量一个人呢?且听主耶稣怎麽说(在此只选三段而已):
  31. 在玛/太25:31-46,主耶稣恩赐某些人得救丶得进天国,是因为他们信了祂吗?不是!是因为他们信仰没错谬吗?也不是! 哪是甚麽?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中实践了基督爱的教训!否则,即使称耶稣为「主」(见玛/太25:44),也不得永生,却要进入永罚!
  32. 在若/约13:34-35,主说:「我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 ……如果你们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因此就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
  33. 综观整个若/约15(尤其是第5,8,12节),亦可看出在主耶稣眼中,那听祂的话丶实践祂爱的命令的, 就成为祂的门徒(亦可参阅若/约一4:7,8,16)。
  34. 而在上述的若/约13:34-35及若/约15中间,就曾发生过「信仰错谬」的事: 多默不知主耶稣就是通向父的道路,斐理伯与主一起已很久了,但还不认识祂,反而求主将父显示给他(见若/约14:1-11)。 如果主耶稣视「信仰错谬与否」重要过「实践祂爱的命令」,祂岂会在此事之後(若/约15)不说「你们的信仰切勿错谬, 没错谬的才是我的门徒」之类的说话,却仍说「实践我爱的命令的,就成为我的门徒」?
  35. 信仰若有错谬固然应该修正,可是,看来主耶稣视「实践基督爱的教训」重要过「信仰错谬与否」, 祂认为实践祂爱的教训的人才是真正的丶重生得救的基督徒。 当然,人的内心只有天主知道,但按圣经的标准及德兰修女生命所结的美果来看,即使退一步说,当她的天主教信仰果真错谬, 本人仍有理由相信她是个真正的基督徒丶一个重生得救的基督徒。
  36. E)结语

  37. 圣经的标准既不是「信仰有没有错谬」,所以小册子其实只是按盖氏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德兰修女, 而且盖氏本人还是天主教信仰对错的标准——他认为天主教错,就是错。
  38. 盖氏认为「信仰有没有错谬」很重要,足以决定一个人是否重生得救的真正基督徒, 还会引领他们所服侍的人「到哪一个永恒的结局」(第8页),但他在这重要的标准上,不合乎圣经的看法,那麽,他的信仰是否错谬呢? 若错,他又是不是个真正的基督徒呢?他又认为信主的人,「一定要遵守祂的话,去注意并逃避那些教导错误教义的人。」(第30页) 那麽,所有基督徒要不要「去注意并逃避」他呢?按盖氏自己的逻辑——信仰错谬会影响「得救」,他自己又会不会有 点危险呢?但愿不会就好了。
  39. 小册子第20页的说话,大概也可作为本文回应这本小册子的结语: 「无可否认地,这些是苛刻的说话,但圣经中也有很多这类的说话, 并且藉人对圣经这苛刻说话的态度,我们能分辨谁是顺服的基督徒,谁不是。 『出於神的,必听神的话,你们不听,因为你们不是出於神。』(约八47)耶稣不也是这样说吗?」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2002年4月2日

返回目录

K5 天特会议中「绝罚/咒诅」的意思

  1. 误解者常说天特会议(又名「脱利腾大公会议」)有很多条文都对因信称义的基督徒发出「咒诅」(LET HIM BE ANATHEMA), 而ANATHEMA这字就是迦/加1:9的「咒诅」,它不只是「逐出教会」那麽简单,因为天主教相信离开天主教是没有救恩的, 所以人若被「逐出教会」即等同下地狱!让小弟试作回应。
  2. 据我所知,天特会议中ANATHEMA一词的中文翻译,天主教用的是「绝罚」,不是「咒诅」。LET HIM BE ANATHEMA(此人应受绝罚)一语的意思,是说此人不再是教会的一份子,教会不再与他共融(EXCOMMUNICATION)--主 要是不可领圣体圣 事,说得难听一点,就是「逐出教会」 。[1]
  3. ANATHEMA一字在圣经中有其演变,现先作一简单介绍,然後再谈论天特会议中ANATHEMA和「教会以外没有救恩」的问题。
  4. A)浅谈ANATHEMA的意思

  5. 迦/加1:9所说的「咒诅」(思高本圣经译为「诅咒」),原文确是ANATHEMA,思高圣经辞典第2514号译此字为「应毁灭之 物」,光启的圣经神学辞典第255号译为「取缔」。
  6. ANATHEMA有完全毁灭的意思[2] 。凡照「禁物法」奉献给天主的祭物(不论人丶畜丶田产),都不可赎回,要毁灭或处死(参肋/利27:28-29)[3] ;我们见到以色列人打胜仗後,将城中的一切都杀尽,完全毁灭,就是施行这种法律(参苏/书6:17-18)。
  7. 充军回国後,犹太人只把它限於将某人从会堂暂时或永久开除,使他不能参与宗教礼仪,即「革除教藉」丶「逐出会堂/团体」(参厄上/拉 10:8及若/约9:22)[4],这能意味着被逐者在天主的子民中已没有份儿,可谓象徵性地「毁灭」了[5]。
  8. 教会也有这种「革除教藉」丶「逐出会堂/团体」的做法(参玛/太18:17,格/林前5:2及13),它又称为「将这样的人交与撒 殚」(参格 /林前5:2,弟/提前1:20),证主圣经百科全书(第1册)的第1147条就说:「显然这是旧约封禁咒诅的延续」,例如:对那怙恶不 悛的格林多教友,保禄便实行此法--将他排斥於团体之外[6] (参格/林前5:2及13),无疑,这是严厉的重罚,但却不是出於仇恨或报复,而是为使他醒觉而回头改过,希望他最终可以得救(参格/林 前5:5,弟/提前1:20)。[7]
  9. B)天特会议中的ANATHEMA及「教会以外没有救恩」

  10. ANATHEMA并非始於天特会议,思高圣经辞典第2514号论及ANATHEMA时,在末段指出:「天主教会…自尼切亚 (Nicaea三二五年)大公会议後,每一信条之末,亦载有此语,作为对那些反对此信条的人的警戒或惩罚。」
  11. 马丁路德改教之後,天主教开了天特会议再度检视自己的信仰内容,并回应基督新教。 在那个时代,两教对峙,双方都有很强的对着干的意味,大家都可以想像得到,当时他们都好难把对方的声音听进自己的耳里去。
  12. 天主教那一方,在反思并肯定了自己的信仰之馀,难免也要面对「教会纪律」的问题,即是说,在天主教内,谁若相信新教的看法, 他便不能再算是天主教徒了。
  13. 而当时的用语,也常是「谁若说:xxxx,那麽,说这种话的人,应受绝罚」这种模式的(自公元325年以後,已用此语), 所以,天特会议的条文除确认不少信仰内容外,也会提出纪律上的措施,这些有关纪律的条文,就是: 「谁若说:xxxx(即相反天主教的信仰内容的各种言论),那麽,说这种话的人,应受绝罚。」(If anyone says that … LET HIM BE ANATHEMA) 以「因信成义」为例,论及这个道理的条文是DS1521-1550,有关纪律的条文则可见於DS1551-1583。
  14. 天主教的确是有「教会以外没有救恩」的道理,一方面,诚如《天主教教理》第846所说的,它「按正面的解释, 表示全部救恩,都由基督元首,透过祂的身体--教会而来……。」另一方面,第847条也补充说: 「这项肯定并不渉及那些非因他们的罪,而未认识基督和教会的人……。」要了解第847条, 可参阅《天主教教理》第1260:「由於基督是为所有的人而死的,而人最终的召叫,实际上又只有一个,就是天主的召唤。 因此,我们必须说,圣神给众人提供参加逾越奥迹(笔者按:简单来说, 「逾越奥迹」即耶稣基督死而复活)的可能性,但其方式只有天主知道」。
  15. 简单综合以上3段教理,它的大意是:救恩来自天主,不是来自教会,但救恩却是通过教会分施给人。 天主能透过教会将救恩分施给人,这是正常的方式丶途径,也是教会可知的方式; 但天主超越教会,祂亦能将救恩用别的方式丶途径分施给人,不过,那方式是甚麽,教会就不知道了。「教会以外没有救恩」的道 理有这两个幅度。
  16. 所以,「绝罚/逐出教会」在「下不下地狱」方面能意味着: 教会就不知道有甚麽方法可以将救恩通传给这位被绝罚的人了,我(教会)就无能为力了,只有天主才可打救你了。
  17. 退一步说,即使天主教在天特会议时代未有上述对「教会以外没有救恩」的看法, 而是将「绝罚/逐出教会」狭义到等同「失掉救恩」/「下地狱」的意思,但别忘记,当教会用上ANATHEMA时,虽属严厉, 却并不意味着她是满腔怨愤丶咬牙切齿的要致受罚者於死地,相反,教会是想藉此使他们回头,且不表示受罚者再没有得救的希望。
  18. 现在,两教昔日的对峙情况已经转变过来,彼此已可放下成见和指责,用心去聆听对方的见解,进行诚恳的交谈,例如: 天主教和世界信义宗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就发觉在「因信成义/称义」的课题上,原来是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件事, 结果在成义的主要道理上达成了共识,并於31/10/1999签署了「成义」教会的联合声明, 声明中撇除了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代互相加诸对方身上的谴责,及肯定了双方可以继续自己原有的教导。(可於本网页的D3项参 阅拙作「因信称义联合声明被信义宗教会普遍接纳和承认」)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2004年1月28日

返回目录

[1] 参神学辞典,第543条,第1点

[2] 参巴克箂,周郁晞译,罗马书注释,五版,1995,第149页

[3] 参思高圣经辞典,第2514条

[4] 参思高圣经辞典,第2514条及证主圣经百科全书,第1册,初版,1995,第1147条,第470页

[5] 参证主圣经百科全书,第1册,初版,1995,第1147条,第470页

[6] 参光启的圣经神学辞典,第255号及思高圣经辞典,第2514条

[7] 参巴克箂,周郁晞译,哥林多前後书注释,四版,1994,第57-58页

返回目录

K6 若不坚持反天主教的立场,更正教的殉道前辈是白死了吗?

  1. 有位误解者表示马丁路德改教後,许多基督教徒之所以殉难,就只是为了反对天主教的教义。 他(和所有反对天主教的人)认为天主教有问题的教义至今仍没有重大改变,所以他(们)现在继续指天主教为异端, 不外乎是站在他们基督(新)教前人所站过的立场,但今日有些基督教徒在这个立场上软化甚至转呔- -竟愿与天主交谈友好,而且还说反天主教的人主观丶偏激丶极端,这是什麽道理?!这对基督(新)教的前人岂非不敬?! 而且这些前辈岂不是白死?!
  2. 相信大家不难看到这位误解者对改革时期前辈们的尊重,要为他们讨回公道的热切,并感受到他有份委屈不愤的难受。 虽然他的分享不是给天主教徒提出的,但也请容许小弟冒昧回应。
  3. 世上确实能够有这样的事发生:各人根据他自己最佳的丶所有的认知(up to his best knowledge),对同一个信仰都有不同的理解!以下的A和B可以随意代入天主教和基督新教。
  4. 尽管A和B的理解不同,但A的理解对他来说是真实的丶正确的,B的理解对他来说亦是真实的丶正确的; 因此,在良心上,他们有责任跟其理解去生活,并坚持之,除非日後他们的理解转变了。
  5. 圣经也有这样的例子,宗/徒10:9-16伯多禄/彼得在神视中见到天上降下各种食物,那时,据其最佳的丶所有的认知(up to his best knowledge), 他认为这些食物是不洁的丶不该吃(这是他的良心判断丶最佳的判断--虽然他错懂了,不知它们本来是可以吃的), 那麽,他在此时便该跟随良心,不该吃这些东西,否则,就是违背良心,做了(他认为)不该做的事(参阅罗14:23)。 後来天主告诉伯多禄/彼得:「天主称为洁净的,你不可称为污秽!」天主帮他修正了, 他对这些食物的理解转变了--知道它们原是可吃的,那麽,此时他吃便没有罪。 若在「他仍以为那些食物是不洁」的时候,有人要他背弃他良心的判断去吃这些东西,他因不肯就范而被杀害, 那麽,他是烈士,若非「殉道」也相去不远。
  6. 返回A和B的情况,如果不幸,A和B因着他们对基督信仰的理解各异,以致水火不容,甚至互相杀害,最後无论是A被B杀掉, 或是B死於A手上(不幸,历史上不乏天主教徒和基督新徒杀害对方的事例),固然可以说是A和B都「是为一个教义而死的」, 或说得更准确一点,是「为他们各自认为正确的教义而死」,同时,他两人都是因为不肯违背自己的良心而「殉道」,成了烈士。 他们忠於自己所理解丶所持守的真理而捐躯,他们不是白死的!
  7. A和B两人的理解之所以不同,可以是(甲)一方正确,一方错误; 也可以是(乙)双方都正确(或双方都错误),只不过他们从不同角度丶不同层次去看同一件事,或强调不同的重点, 或用不同的方式丶词汇来表达,所以虽然双方都正确(或双方都错误),却仍会出现差异。有时差异还可以互补哩!
  8. 如果有人认为某一方的理解是错的,另一方的才是对的,如果辨别呢? 那就要探本溯源,拿初期教会来印证,不过,这个过程该是开明丶坦诚丶公正地面对事实的真相,若是故意视而不见, 或故意片面偏颇地理解丶故意歪曲资料,我想这些都不是一种追寻真理的态度。
  9. 同一句说话都可以有许多「表达」方式,A和B的理解不同,他们可能会因此而互相指责(有时还会是: 用指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甚至对峙,结果双方都表达得很光火,又强硬,最後互相否认对方。 唉!人--包括小弟在内,许多时就是这麽软弱!他们亦可能会用另一种态度,平心静气丶互相尊重地交谈,交换意见。
  10. 如果因为大家怒气冲冲,对骂时对方说甚麽,自己都听不进耳里去,而发展到互相残杀,死的人不是白死,而是枉死啊! 因为魔鬼分裂教会的计谋得逞了,使基督徒尽失彼此相爱的见证了,而且更可悲的是:AB双方还未真正地沟通过!
  11. 当日马丁路德的时代,天主教和路德等改革家水火不容,双方都很光火了, 今日,尽管双方都继续持守自己的看法和立场,但表达方式大概可以更改吧! 两教信徒即使改用较温和丶尊重的态度,仍是可以持守各自的看法和立场的; 态度改变,亦不表示要那些因不肯违背自己良心的判断而遭难的前辈白死哩!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2004年1月28日

返回目录

K7 天主教的十诫错了吗?

  1. 误解者认为天主教十诫的排序与他们所根据的出谷纪20:1-17不同,便认为天主教徒违反了圣经的指示。 容我在此解释一下,以作澄清。
  2. 首先,旧约除了出谷纪20:1-17外,还有申命纪5:6-21记载十诫,两处经文在内容上可谓大同小异,主要的分别有二: 一是谈及守安息日时,出谷纪把它的理由归於天主六天创造後,在第七天休息,而申命纪则基於出谷(即出离埃及); 二是在不可贪爱别人所拥有的东西上,出谷纪将那人的妻子和其他财物(诸如:牛驴等)并列在一起,申命纪则把妻子和其他财物分开。
  3. 若要把它们数算为「十」条诫命,其实要视乎你如何数算,因为圣经没有在这些诫命之前注明「第一」丶「第二」等字句,例如出 20:13-15 (它与申5:17-19相同)的「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因为它们都是「不可……」的,那麽,三个「不可」便算为三条诫命了, 可是,出谷纪的「最後」一条诫命:「不可贪恋你近人的妻子丶仆人丶婢女丶牛驴及你近人的一切」(出20:17b), 将那人的妻子和其他财物并列,这句只得一个「不可……」,应算为一条诫命,但申命纪却将两者分开,写成: 「不可贪恋你近人的妻子;不可贪图你近人的房屋丶田地丶仆婢丶牛驴以及属於你近人的一切事物」(申5:21), 并且用了两个「不可……」,於是,便应数成两条诫命了。若要出20:1-17及申5:6-21这两段经文的诫命都维持在「十」的数目, 那就要将出20:3及出20:4-6分为「不可有别的神」及「不可制造偶像」两条诫命, 而把那与它大意相同的申5:6-10看成一条诫命了。
  4. 在十诫的数算方面,今日许多基督教教会(除路德会外)都以圣热罗尼莫/耶柔米(St. Jerome,约340-420)所用的出谷纪为标准,而天主教则跟随圣奥斯定/奥古斯丁(St. Augustine,354-430),以申命纪来数算,所以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十诫排序,并不相同。[1]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2006年10月4日

返回目录

[1] 参辅仁神学着作编译会编辑,「十诫」,《神学辞典》,台北:光启出版社,1996,第9条

返回目录

K8 天主教不时制造出新东西吗?兼浅谈神父独身的规定和赎罪卷

  1. 误解者认为天主教约在主後300年便不断制造出许多没有圣经根据的教义和礼仪,他举例说在公元375年提出敬拜天使和已死圣徒及圣像丶公元593年提出炼狱论丶公元600年提出向马利亚祷告丶1079年禁止神父结婚丶1190年售卖赎罪卷丶1215年提出圣体变质论丶1493年宣布教会七个圣礼丶1854年宣布马利亚无原罪论丶1870年宣布教皇无错误论丶1950年宣布马利亚升天丶1965年宣布马利亚为教会之母等等。
  2. 误解者是否准确地列出那些年份及在该年份发出的教义和礼仪,我未去核对,骤眼看去,有些东西不是「教义和礼仪」,而是一些「做法」(例如:售卖赎罪卷)和「规定」(例如:所谓「禁止神父结婚」──我听过某神父说,教会不是禁止神父结婚,而是教会在「自愿」独身的弟兄中挑选某些人,给他们授予神职),也许误解者为方便起见,把它们统称为「教义和礼仪」吧!炼狱丶圣母丶教皇无错误丶圣体变质论等课题,多数都已在本网站的相关项目中讨论过,故不在此赘言。现在,只就「天主教不时制造出新东西」和「售卖赎罪卷」,跟大家谈谈。
  3. 容我先说「教义」方面。「基督的爱是怎样的广丶宽丶高丶深」(弗3:18),弗3:19甚至说:「基督的爱是远超人所能知的」。天主的爱丶天主的救恩的确非常丰富,含义深长,别说是天主的所有道理,单是同一段圣经,我们在初信时阅读,跟自己在信主十多年後做慕道班导师时阅读,已经可以有不同的领会。
  4. 由一段圣经的丰富内涵,到天主的所有道理,我们都无法一下子全部领略过来,你是如此,我也是如此,他也是如此, 其他教友,以至整个教会都是如此,我们对这一切东西的领会常是渐进的,不仅认识得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深」,例如: 有些东西/道理它早已存在,只是我从前走漏了眼,从没为意,後来才看出它; 亦有些道理(或教义),可能起初理解得较为概略笼统,但经过长时间的反覆思考丶探讨,甚至辩证,而了解得更为清楚丶透彻,并且更为确定; 而当我们给人讲述这些道理的时候,亦越趋成熟丶完备丶妥善。
  5. 正因为我们领会天主那丰富的道理时,经常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渐进过程,故此,教会能在不同的时间宣布不同的道理,实属正常。 於是,在历史上,你会见到在某一年教会(指天主教)宣布某端道理,在若干年後,教会又宣布另一端道理。 这些道理都有坚实的理据支持,部份道理的理据在本网站已略述一二,请大家到相关的项目参阅。
  6. 实在,某端道理确立後,教会也有需要去把它宣布出来,因为在反省和讨论某些道理的时候,难免有正反的意见,亦不乏一些疑虑, 故此,在长期反省讨论後,当这些道理已经确定,教会也该加以正式地公布,好能澄清疑虑,亦免日後翻来覆去,再花时间从头讨论。 举例来说,主耶稣基督的「两性一位」的道理--「耶稣基督有两个本性,即天主性和人性; 两者并不相混淆,却结合於天主圣子唯一位格中」(《天主教教理》第481号)就是经过上述的漫长反省丶讨论丶辩证过程, 经历了首七个世纪的六个大公会议,才确立出来的, 过程中,的确是有些人(虽然他们对圣经十分熟悉)对主耶稣的身份把握得不好,以致有错误的见解。 教会在有关的道理反省得成熟之後,正式地公布出来,予以确认,这是有其需要的。
  7. 至於「规定」方面,大概任何团体都试过,团体运作了一段时间,便会发觉有需要订出一些「规定」或「守则」, 好使团体运作畅顺,不致混乱,这些规定或守则诸如:「离开时请关掉所有冷气」,「圣堂公物,用後放回原处」, 「未领洗的教友不宜作干事」,「参加儿童主日学的小朋友须年满xx岁」……天主教是个很大的团体,随时教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她自然需要在不同的时间订出和公布一些适切的「规定」或「守则」,好使教会内各单位有所依循,这是正常不过的。 至於那些「规定」或「守则」是否订得合宜,则是另一回事,日後如有需要,可以作出修改。
  8. 最後让我谈谈「售卖赎罪卷」,天主教的确曾有这样的做法,但後来已经停止了,我听过有些误解者以为直到今天, 天主教仍然售卖赎罪卷,这实在是个误会,也许他们忘记了人能靠着天主的助佑而去悔改,见你偷过一次东西,就认为你以後天天都偷东西。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也曾为二千年来教会所犯过的错公开道歉,这自然也包括为「售卖赎罪卷」而认错。 我觉得我对「售卖赎罪卷」一事,只知其概略,对它的背景丶成因丶来龙去脉还未了解得很多,我大概是不宜发文谈论的。 我只是一方面为天主教(以至任何教会和宗教都会)犯错而感慨,另一方面也庆幸自己的教会(天主教)能够悔改,并且有勇气坦然承认己过。 印象中,其他教会和宗教好像没有这样公开认错,当然,天主教如此做了,不代表其他教会和宗教也要照做。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2010年1月21日

返回目录

K9 书评3:《罗马天主教的福音》声称作者是前神父,这也成疑!

  1. 麦卡棣(James G. McCarthy)君写了一本“The Gospel According to Rome” (注:James G. McCarthy,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Rome, Harvest house Publishers, Eugene, Oregon, 1995.)(下称「原着」)来攻击天主教,吴主光先生及其领导的翻译小组把它译成中文, 名为《罗马天主教的福音》 (注:吴主光及翻译小组译,《罗马天主教的福音》,初版,香港:国际种籽出版社,4/2001。) (下称「吴译」)。
  2. 小弟在本网站的「(K10)书评4:《罗马天主教的福音》译得失实」列举了近30个在翻译上的例子,作为小弟该篇评论的理据。 可是,小弟发现,吴译夸张丶瞎说之处不止在翻译上,就连介绍作者身份时也有问题。
  3. 吴主光先生在「译者序」中称赞麦氏说:「他才是最有资格写这本书(按:指原着)的见证人,因为: 1。他自小就在天主教里长大,也曾经做过多年神父。……」(吴译第9页) 然而,从麦氏的自我介绍中(吴译第15至16页的「前言」,及麦氏的两个网页 http://jamesgmccarthy.com/bio.shtml和http://jamesgmccarthy.com /bio_salvation.shtml),都找不到他「曾经是神父」的声明丶记录丶痕迹,他只是来自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就连 http://www.plymouthbrethren.org/users/james-g-mccarthy 介绍麦氏时也没说他曾经是神父。
  4. 小弟会把麦氏的自我介绍(第二个网页除外,因为太长了)节录出来,连同http://www.plymouthbrethren.org /users/james-g-mccarthy一并放在附录内。
  5. 话说回来,不知道吴主光先生何以见得麦氏「曾经做过多年神父」呢? 当然,笔在他手上,他是可以写「他才是最有资格写这本书(按:指原着) 的见证人,因为:1。他自小就在天主教里长大,也曾经做过多年神父。……」的。
  6. 然而,因为吴译的问题甚多(包括翻译上的和讲述作者身份一事上),我实在难以把它评为忠实可靠。

本文首次刊登日期:2018年3月10日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2018年3月10日

附录

甲)麦卡棣(James G. McCarthy)君的自我介绍(节录自吴译第15至16页的「前言」)

「我出身自一个世代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家庭。双亲都是虔诚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各有八个兄弟姊妹。 我的三位叔叔都是天主教修士,两位姨妈也是天主教修女。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父母分别移民到美国来。在这里,他们相遇丶结婚,并养育八个孩子。全部都受洗并接受坚振礼成为天主教徒。

星期天,我们一家坐满了教堂一整张长椅。周日我们就读於当地学校,差不多每一年级都有我们家中一个成员在其中,直到中学毕业为止。 毕业後,我们也在天主教教堂举行婚礼,我们的婚礼通常都是由一位做修士的叔叔主持。 我自己的婚礼更由四位神父主持---三位是我的叔叔,一位是驻堂的司铎。

我感谢神,祂赐给我一个很美满的家庭。我也十分敬爱学校里每一位老师,因为他们实在很关心我们,使我们获得优良的教育。 尤其那几位修女,是她们使我察觉到神的存在,又教导我明白在属灵的优先次序上,将神放在第一位。 可是,虽然这些人都很努力,他们并没有使我认识神,也没有使我明白圣经中的救恩。

至於我的人生转捩点,我是被一位朋友邀请去参加一个基督教家庭的查经聚会, 在那里认识到基督已经完成的救赎工作,和神白白赐给人的宝贵救恩。然後经过几个月的圣经钻研,终於,我决定接受耶稣基督为我个人的救主。

两年後,我离开了罗马天主教教会。这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决定。……」

乙)麦卡棣(James G. McCarthy)君的自我介绍(转贴自http://jamesgmccarthy.com/bio.shtml)

BIOGRAPHY

Jim McCarthy

Jim McCarthy was born i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in 1952. Educated in the Catholic parochial school system as a youth, he later obtained separate bachelor degrees in creative arts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Jim and his wife, Jean, came to Christ in their mid-twenties through a home Bible study (see “Two Stories of Salvation”). In the months that followed, they became more active in the Catholic faith, but left the Church two years later when convinced that Roman Catholic teaching could not be reconciled with the biblical gospel of salvation.

In 1981, Jim graduated from the Discipleship Intern Training Program (DITP), a nine-month program of Bible i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training hosted by Fairhaven Bible Chapel in San Leandro, California. In 1983, Hillview Bible Chapel in Cupertino, California, commended Jim and Jean to fulltime Christian ministry. In 1984, the McCarthys moved to Ireland to assist two Irish churches, returning to California again in 1986 when Jim was asked to join the faculty of the DITP. In 1996, they returned to Cupertino to assist in the ministry at Hillview Bible Chapel, and in 1999 helped to start Grace Bible Chapel in San Jose, where Jim presently serves as an elder. He continues to teach in the DITP, now hosted by Grace Bible Chapel and Hillview Bible Chapel, and is a frequent speaker at Bible conferences in the U.S. and abroad.

When Jim came to Christ in 1975, he looked for literature to help him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oman Catholicism and Christianity based solely on the Bible. Disappointed with the quality and tone of what was available at the time, he began to produce his own materials. In 1981, he founded the ministry of Good News for Catholics to help distribute the new literature. Since then he has produced a popular video documentary titled Catholicism: Crisis of Faith (Lumen Productions, 1991) and has authored several books: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Rome (Harvest House Publishers, 1995);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Roman Catholicism—Quick Reference Guide (Harvest House, 1995); What Every Catholic Should Ask (Harvest House, 1999), and Talking with Catholic Friends and Family (Harvest House, 2005). He has also coauthored a book with John Waiss, a Catholic priest and member of Opus Dei, titled Letters Between a Catholic and an Evangelical (Harvest House, 2003).

More recently, Jim has begun writing on other subjects. His latest book is John Calvin Goes to Berkeley (City Christian Press, 2010), a novel about five students who try to solve the mystery of predestination.

丙)http://www.plymouthbrethren.org/users/james-g-mccarthy 对麦卡棣(James G. McCarthy)君的介绍

Personal Information

Biography

Jim McCarthy grew up i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having been raised by devout Roman Catholic parents who immigr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from Ireland. A product of the Catholic parochial school system, he later obtained degre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broadcasting. Jim and his wife, Jean, came to Christ in their early twenties through a home Bible study sponsored by a small nondenominational church.

Jim found it difficult to leave the Catholic Church. During the two years following his conversion, he did extensive studies in Catholic theology. Once convinced that the teachings of Rome could not be reconciled with Scripture, he left the Church.

In 1981 Jim help found the ministry of Good News for Catholics, Inc., to educate Christians about Catholicism and to bring the gospel to the Catholic people. Since then he has produced numerous products to help Catholics. He is the producer and director of the popular video Catholicism Crisis of Faith and the author of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Rome, a fully documented analysis of Roman Catholicism keyed to the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Jim's best-selling work is a 16 panel fold-out pamphlet titled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Roman Catholicism. His latest book is Letters Between a Catholic and an Evangelical, recently released by Harvest House Publishers. His other works include What Every Catholic Should Ask (Harvest House),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Roman Catholicism: Quick Reference Guide (Harvest House), and The Pocket Evangelism Kit (Lumen Productions). His latest book, Talking to Catholic Friends and Family, is scheduled for release in August 2005.

Jim and Jean have three daughters and live in San Jose, California. There he serves as an elder in a nondenominational church. He is a frequent conference speaker and teaches on a variety of topics both in North America and overseas.

返回目录

K10 书评4:《罗马天主教的福音》译得失实

(甲)前言

麦卡棣(James G. McCarthy)君所着的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Rome” (注:James G. McCarthy,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Rome, Harvest house Publishers, Eugene, Oregon, 1995.) (下称「原着」),是一本攻击天主教的书, 吴主光先生称赞麦氏「搜罗了天主教梵蒂岗公认新丶最有权威丶最准确的资料来写这本书。 证据确凿地指出天主教的错谬」 (注:吴主光及翻译小组译,《罗马天主教的福音》,初版,香港:国际种籽出版社,4/2001,第9页。) ; 然而,小弟倒发现,麦氏其实只是断章取义地引用天主教的文献来证明他对天主教教义的曲解。 但愿小弟能够抽空,早日写文把它揭发出来,以正视听。

吴主光先生及其领导的翻译小组把原着译成中文,名为《罗马天主教的福音》 (注:吴主光及翻译小组译,《罗马天主教的福音》,初版,香港:国际种籽出版社,4/2001。) (下称「吴译」)。若说吴译比原着更加不尽不失,相信也不为为过。吴译堪称翻译得失实,不仅对麦氏/原着的文句如此, 对天主教的文献亦然,即使是意译,按理也不致乱成这个样子;吴主光等人透过译错词语,自行增删字句,夸大其辞等等, 以达到改动原着和天主教文献的原意丶渗入曲解天主教的内容丶令人对天主教产生(或强化)负面印象等等的效果,现随手列举29个例子为证, 以免读者继续蒙在鼓里,将假当真。大家只需阅读本文(乙)内的首7个例子,便知小弟所言非虚; 如无时间,可以只看第6个例子,因为它已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有兴趣,不妨再看附录内的其馀22个例子。 每个例子小弟先写出它在原着和吴译中的页数,接着列出原着和吴译的文句,之後加上小弟的短评。

整本原着经常乱讲天主教,而吴译失实翻译之处又实在很多,即使只是本文所列举的29个例子, 小弟也没法把这些例子内的每一个错处都提出来指正,小弟只能指出这29个例子内的部份问题而已;本文主要是想评论吴译如何译得不忠不实, 所以,对於原着和吴译对天主教的曲解,小弟在本文中只会间中简单澄清一下, 多数都不会在此回应(反正小弟在本网站的各篇拙作中已回应了不少)。 因此,敬请各位读者注意,在以下29个例子内,小弟没提出来谈论的地方,并不代表它们(包括原着和吴译)说得正确。

(乙)7个例子

1)原着第202页,吴译第238页

原着:She is therefore called by the Church the “the co-operatrix in man’s redemption,”303”our coredemptor.”304

吴译:所以她被天主教教会称为「救赎人类的同工」 (the co-operatrix in man’s redemption) 13丶「我们的辅助救赎主」(our co-redemptor)14。

小弟的短评:别说圣母的「共救赎者」并未被天主教定断为(有关圣母的)教义 (详参本网站的G5「有关创三15及圣母踏蛇的图像,并略谈Co-redeemer(共救赎者)」), 「-or」只是「者」丶「的人」,吴译却把our co-redemptor译成「我们的辅助救赎主」, 「者」与「主」的意思,天差地别哩!

2)原着第212页,吴译第250页

原着:The Church teaches that in the same way today “Mary is all powerful with her divine Son.”

吴译:同样地,「今天的马利亚仍然有全权去吩咐圣子耶稣为她做事。」

小弟的短评:原着的注释说“Mary is ……Son.” 引自教宗本笃15世Fausto Appetente Die。 此文件发表时1921年。原着引用此句时,文献本身都没有「今天」一词,today是指前面的The Church而言哩。 此外,别说天主教认为圣母玛利亚本身没有甚麽权能,她若能对人有任何有益的影响, 那都是从她的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而来的(参《天主教教理》970),“Mary is ……Son.” 一句大概该译成「偕同她圣子一起的玛利亚是满有能力的」 (小弟找不到天主教自己对此句的中译,现在小弟自行把它试译出来), 吴主光等人却译成另一个样子,意思相距甚远。

3)原着第215页,吴译第253页,它论及圣母的代祷

原着:We could not find a more powerful protectress or one more irresistible before God.……——Exultavit Cor Nostrum

吴译:「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位在神面前更有能力的保护人,或一个连神也无法抗拒的人。……——Exultavit Cor Nostrum

小弟的短评:Exultavit Cor Nostrum 是教宗庇护9世在1851年发表的。天主可以抗拒许多人, 圣母只是在众多天主可以抗拒的人当中,天主最不抗拒的一个,现在吴主光等人却把"(We could not find……)one more irresistible before God"译成圣母是「一个连神也无法抗拒的人」,两者意思大相径庭。

4)原着第201页,吴译第236—237页,它谈及玛利亚将十字架上的儿子耶稣基督奉献给天父,【】内的字句是吴译自行加上的

原着: United with Christ, Mary offered Him as a sacrifice to God on the cross:……

吴译:这是说,马利亚与基督联合了,【然後】基督【才能】在十字架上献上自己为赎罪祭:……

小弟的短评:吴译自行加上【】内的字句,这些字句不仅是原着所没有的,而且加上之後, 不仅将天主教的教义曲解了,就连与原着的句子,意思也改变了。 其实,吴主光等人理应知道天主教对这端道理的正确意思,因为在上述的原着後面, 作者麦卡棣就引述了梵二的《教会宪章》58,而吴译也大致准地把这58号文献译了出来,这段58号文献天主教自己的译本是: 「这样,荣福童贞玛利亚在信仰旅途上前进,忠实地保持了她和圣子间的契合,直到十字架下, 她站在那里,不无上主的安排(参阅若:十九,25),和她的独子一起受了极大的痛苦, 以慈母的心肠将自己和祂的牺牲联系起来,热情地同意将亲生的儿子奉献为牺牲品」。

5)原着第67页,吴译第81页,【】内的字句是吴译自行加上的

原着:With anxious concern, Catholics must work to achieve their own salvation.

吴译:因此,天主教徒必需【常常】忧虑,【想尽办法去努力】作工,好为自己造成救恩。

小弟的短评:不仅是must work(必需作工)变成了「必需……忧虑」;吴译又自行加上【】内的字句,这些字句是原着所没有的; 此外,achieve是达到丶实现丶取得丶获得完成之意,吴主光等人却把它译「造成」(後句译作「好为自己造成救恩」),译得不准确之馀, 更加入了吴主光先生对天主教的固有偏见,令人以为天主教主张人可以不靠耶稣丶单凭自己就能得救,但是,这个错误思想并非天主教的教义。 正确的是:天主教认为人不能凭自己造成救恩丶救赎,救恩只来自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而复活, 人「相信主耶稣并跟随祂的教训去生活」就可以得救, 这也是人「努力作工」(用吴译的语句)以获得救赎的意思(详参本网站的D1「不信主的能得救吗?」)。

6)原着第166页,吴译第194页,【】内的字句是吴译自行加上的,小弟在有问题的词语後面加上※

原着: In the Eucharistic Prayer the priest petitions God※, “Look with favor on your Church’s offering,……” (P.164) ……There Christ supposedly stands while a priest on earth petitions God※: “Look with favor on these offerings and accept them....”224 This constant re-presentation※ is a denial of the finished and accepted work of Christ.(P.166)

吴译:在圣餐祈祷中,祭司向神※恳求说:「求你垂看你教会的祭物,……」 (第193页)……他们好像假设基督一直站在那里,等候地上的祭司随时对他※说: 「【主啊】…求你垂看这些祭物,悦纳它们为……。」60【其实是命令他再将自己献为牺牲祭。】 天主教这种重覆※将基督献上的观念,是因为不肯相信基督的救赎工作已经完成了, 也【不肯相信基督一次献上自己为牺牲祭】已经䝉神悦纳,又表示满意了。

小弟的短评:

  1. 明显可见,吴译自行加上【】内的字句,这些字句是原着所没有的,而且除了【主啊】之外,後两句根本就不是天主教的教义。
  2. 更大的问题是:为配合这些无中生有丶曲解天主教教义的句子,吴译先在【主啊】前面的a priest on earth petitions God (God字在此是指天父)做功夫,把当中的God译成「他」(指耶稣), 然後自行加上【主啊】和【其实是命令他再将自己献为牺牲祭。】,那就变成「祭司随时对他说:「【主啊】…求你垂看这些祭物……。」60 【其实是命令他再将自己献为牺牲祭。】」这样,吴译就使读者以为祭司(即神父)在这段祷文中真的是向耶稣(不是向God天父) 祈祷——真的是命令耶稣再将自己献为牺牲祭。
  3. 这会否因为耶稣也是神,所以吴主光等人无意中误把God/神译错为他/耶稣呢?不会!因为原着在第164页也有类似的祷文: the priest petitions God, “Look with favor on your Church’s offering, (P.164)……,而他们却把此这第164页的句子译成:祭司向神恳求说:「求你垂看你教会的祭物, (第193页)……,即是将God译为「神」,而且在「求你垂看」之前没有自行加上「主啊」; 由此可见,在无中生有的那句句子前的「God/神」,是故意错译成「他/耶稣」的,而且那无中生有的「主啊」也有故意加上去的。
  4. 此外,原着第166页末句的re-presentation,一般译作「代表」,但represents(makes present)是天主教内的术语,有特别的意思,天主教通常把re-presents译作「重现(临到现场)」(注:《天主教教理》1366),把present 译为「临现」(注:《天主教教理》1353) ,吴主光先生自称「研究天主教的错谬已经有几十年时间」 (注:吴译第8页),按理应该知道这一点; 而且,他和他所领导的翻译小组在别处又能译出「圣体」和「领圣体」这两个天主教本身所用的词语(注:参吴译第153页) ,就连「神父」和一般人不懂得的「司铎」(按:即神父之意)两个名词也会用上(注:参吴译第15页)(果然对天主教有点认识), 但在此处却不采用天主教本身的中译,而把它自行翻译成「重覆」,并在後面的句子自行加上【不肯相信基督一次献上自己为牺牲祭】, 这是要透过「不采用天主教的专有词汇而自行翻译」,和「擅自加添语句」,把他对天主教弥撒的曲解强行加插入去,传送给读者了。 其实,在吴译第173-178页等处,已透过乱译天主教的文献,把上述的曲解传给读者。(注:详参F12「书评1:从弥撒文献看《罗马天主教的福音》译得怎样?」)
  5. 原来吴主光先生瞎说天主教开一次弥撒就是再杀一次耶稣,他乱讲天主教并不相信主耶稣在十架上一次而永远地完成救赎的祭献, 却要透过神父在弥撒中将饼酒变成主的肉体和血,将祂再次杀了,要祂不断地死在圣坛上,这样才能作为赎罪祭, (注:详参本网站的F10「弥撒不是再将耶稣杀掉,而是纪念祂唯一的祭献,且符合圣经」的A和B。) 因此,吴主光等人将re-presentation译作「重覆」,以配合其对天主教弥撒的曲解——重覆杀死耶稣。 然而,天主教并非如此!
  6. 正确的是:天主教相信主耶稣在十架上已一次而永远地完成了祭献,今日,这个祭献(同一个祭献)以另一个方式——圣事性的方式, 在饼酒的形下,在弥撒中(超时空地)重现/纪念。这不是说在弥撒中拿耶稣来,再一次杀死祂,要祂不断的丶再次的丶多次的死, 而是2000年前的十架祭献(超时空地)重现/纪念於每一台弥撒中。 天主教今日在弥撒中「纪念」主的十架祭献,也是经历当年主在十架上所完成的祭献, 并领受由此唯一的祭献而带来的救恩。此事固然是「牺牲」丶「祭献」,却不是像吴牧师所说的「杀了」那种。 (注:详参本网站的F10「弥撒不是再将耶稣杀掉,而是纪念祂唯一的祭献,且符合圣经」的C丶D和F。)

7)原着第184—185页,吴译第213—215页,小弟在有问题的词语後面加上※

原着: Pope John Paul II's devotion※ to Mary is representative of a growing worldwide movement among Roman Catholics. It began in 1830……(p.184)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Our Lady of Czestochowa is primarily the result of Pope John Paul II’s own devotion※ to her and his visits to the shrine.……As devotion※ to Mary has grown, so have claims of further appearances. (p.185)

吴译:其实敬拜※马利亚的观念和礼仪,在天主教里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运动了, 教皇约望保禄二世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表表者而已。研究起来,这运动於於(按:真是两个「於」字)1830年就开始了。 ……(第213页)人们对这个圣母像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主要原因是教皇约望保禄二世常常前来叩拜※的缘故。 (第214页)……人们对马利亚的崇拜※越炽热,宣称看见马利亚显圣的事件也就越多。(第215页)

小弟的短评:devotion只是热爱丶奉献丶献身丶投入丶对XX忠诚之意, 吴译却译成「敬拜」丶「叩拜」丶「崇拜」,未免夸张其实, 亦引人误会天主教将圣母当作是神(但天主教并非如此,详见本网站G项内的各篇拙作)!吴主光先生及其领导的翻译小组是基督教人士(注:吴主光先生在吴译第9页说: 「在此我我要向十几位协助我翻译和校对的主内弟兄姊妹致谢,因为他们摆上许多时间和心血,这本书才得以完成。」 故此,整个翻译小组都是基督教人士。),理应知道在基督教内(现在此书是讲论基督信仰), 「敬拜」丶「叩拜」丶「崇拜」三词只会用在上帝身上,不会用在人身上,纵然无论多麽尊敬某人, 基督教朋友都不会说崇拜丶叩拜丶敬拜(那人),他们如此翻译,是想把天主教本身所没有的教义,强行加在天主教身上吗?

(丙)结语

读者如有兴趣,不妨再参阅附录的21个例子。单从以上7个例子,小弟把吴译评为失实之作,实非信口开河。

本文首次刊登日期:2018年3月10日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2018年3月10日

附录(其馀21个例子)

8)原着第64页,吴译第78页,【】内的字句是吴译自行加上的

原着:Biblical grace cannot be dispensed like a product from a machine.

吴译:【试问,】圣经中的恩典怎可能像用机器制造出来的制成品一样,【喜欢要多少就制造多少?】

小弟的短评:吴译自行加上【】内的字句,这些字句都是原着所没有的。

9)原着第74页,吴译第89页,它讲述一个人告解後,心想情况也不太坏。

原着:But then again, maybe not, for, according to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吴译:慢着!情况决不是这样。因为根据罗马天主教的教义,……

小弟的短评:maybenot(也许不),与「决不」,两者意思不同。

10)原着第202页,吴译第237页,小弟在有问题的词语後面加上※

原着: Mary suffered and, as it were, nearly died with her suffering Son; for the salvation of mankind she renounced her mother's rights※ and, as far as it depended on her, offered her Son to placate divine justice; ……——Inter Sodalicia

吴译:马利亚受了极大的痛苦,甚至几乎与她的儿子一同死去。 为了救赎人类,她舍弃了母亲权利※,而且由於她甘心放弃她的权柄※, 把儿子献为赎罪祭,这样就平息了神公义的忿怒。……——Inter Sodalicia

小弟的短评:Inter Sodalicia是教宗本笃15世发表的牧函。 吴译把rights(权利)译作「权柄」,两者意思不同。

11)原着第187页,吴译第217页,【】内的字句是吴译自行加上的

原着: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teaches that the birth of Jesus was as miraculous as His conception, for according to the Church, Mary experienced no pain in giving birth to the child

吴译:可是,罗马天主教教会【却故意强化】这一点,说:主耶稣由马利亚腹中生出来, 与他在马利亚腹中被孕育,这两件事都是神迹。教会认为,马利亚生产耶稣是一件神迹,因为她完全没有经历【任何】痛楚。

小弟的短评:吴译自行加上【】内的字句,这些字句都是原着所没有的。它大概是如同该段吴译所言:「故意强化这一点」吧!

12)原着第137页,吴译第161页,【】内的字句是吴译自行加上的,小弟在有问题的词语後面加上※

原着: However, if the goal is to obey※ the Lord’s command, “Do this in remembrance of Me”(Luke 22:19), ordinary bread and wine are sufficient. The bread represents※ Christ’s body, broken for us on the cross. The wine represents※ His blood, poured out for our sins. Partaking of each is a public declaration of faith in His finished work of salvation. It is saying, “…… 

吴译:然而,如果我们能明白※主所说「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路22:19)这句话, 【目的只是要我们不要忘记他的话,】那麽普通的饼和酒就已经足够了。 饼是为要提醒※我们,基督在十架上为我们的罪身体擘开,酒是为要提醒※我们,基督为我们的罪流尽他的宝血以洗净我们的罪。 这样,我们领受饼和酒就等於我们公开承认和相信, 主在十字架上的救赎工作已经完成了【,所以现今我们用饼和杯来记念他。】这也等於说:「……

小弟的短评:吴译自行加上【】内的字句,这些字句都是原着所没有的。不仅如此,吴译把obey(服从)译成「明白」, represents(一般译法是「代表」,但represents 是天主教的专用术语,应译作「重现」,参正文的第6个例子)译成「提醒」,并不准确。

13)原着第58页,吴译第71-72页,【】内的字句是吴译自行加上的

原着: The seven sacraments are also object lessons that portray the religious beliefs of the Roman Catholic faith through sacred drama[1074-1075, 1084].

吴译:【说得清楚一点,在设计上,】这七种圣礼其实也是七个活像戏剧性的(第71页)功课, 演绎出天主教【七个】信仰来[1074-1075, 1084]。

小弟的短评:吴译自行加入原着没有的【说得清楚一点,在设计上,】也算了,但自行加上【七个】信仰,就令人莫明奇妙! 天主教何来「七个」信仰呢?

14)原着第73页,吴译第87页

原着: ”Very well,” said the priest in a fatherly tone. “For your penance, I want you to say the rosary..……

吴译:「唔!你明白就好了!」神父用长者教训後辈的语调说:「为着赎去你的罪,我要罚你背诵玫瑰经。……

小弟的短评: I want you to say (我想你诵念)与「我要罚你背诵」,两者不同吧。

15)原着第66页,吴译第80页,【】内的字句是吴译自行加上的

原着: In Roman Catholic theology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declaration by which God finally and perfectly justifies and eternally saves.

吴译:但是罗马天主教的神学观念,绝对不可能接纳神要安全称一个人为义,叫他【一次得救】永远得救。

小弟的短评:原着本身没有【一次得救】几个字。「一次得救永远得救」并非所有基督新教都同意的,(注:详参本网站的D6「回应「一次得救永远得救」(1):澄清意思及初步回应」。) 即使接受这种讲法的部份新教教派,他们对这讲法背後的意思都可以是各说各的。 吴译自行加上【一次得救】几个字,有没有可能曲解了原着/作者的意思呢?

16)原着第186页,吴译第216页,它谈及教会定断圣母无玷始胎的教义时, 教会说这端教义是由天主所启示的。【】内的字句是吴译自行加上的

原着:……is a doctrine revealed by God……

吴译:……是神【亲自】启示的……

小弟的短评:吴译自行加上原着所没有的【亲自】。

17)原着第63页,吴译第77页,【】内的字句是吴译自行加上的

原着:In moving away from explicit biblical language and definitions,……

吴译:【可怜】天主教离开了圣经简明的词汇和定义,……

小弟的短评:吴译自行加上【】内的字句,这些字句都是原着所没有的。

18)原着第32页,吴译第40页,【】内的字句是吴译自行加上的

原着: Emergency baptism is another practice that shows the alleged wonder-working power of the sacramental waters.

吴译:天主教所举行的「危急洗礼」又是另一个例子,证明他们认为圣水具有【魔术性】的神奇效力。

小弟的短评:吴译自行加上【】内的字句,这些字句都是原着所没有的。

19)原着第207页,吴译第243页,【】内的字句是吴译自行加上的

原着: Far less is there any hint that Mary participated in the redemption, and is therefore the Mediatress of all grace.

吴译:尤其是关乎马利亚参与救赎工作,因而成为「恩典的中保」,这方面更是完全没有任何【最小】的根据。

小弟的短评:吴译自行加上【】内的字句,这些字句都是原着所没有的。

20)原着第55-56页,吴译第68页,【】内的字句是吴译自行加上的

原着: According to Roman Catholicism, sanctifying grace is a gift of the Holy Spirit initially given to individuals through the sacrament of baptism[1999].

吴译:根据罗马天主教的教义,成圣恩典是在受洗之时,由圣灵赐给受洗者【,为要帮助他开始做预备工夫,接受其他圣礼所带来】的恩典 [1999]。

小弟的短评:在圣洗圣事中,圣化恩宠(吴译称之为「成圣恩典」)是圣神首先给领洗者的礼物, 吴译却自行加上【】内的字句,这些字句不仅是原着所没有的,而且也歪曲了天主教的教义。

21)原着第214页,吴译第252页

原着: Mary, claims the Church, can persuade God to grant requests that He might otherwise turn down:

吴译:天主教教会又宣称,马利亚能够说服神,允准她的特别请求,一般来说,这一类的请求是神不愿意允准任何人的:

小弟的短评: might otherwise turn down (可能会拒绝)与「不愿意允准」,未免夸大了吧。

22)原着第214页,吴译第252页

原着: All men, moreover, are full of the hope and confidence that prayers which might be received with less favor from the lips of unworthy men, will be accepted by God when they are recommended to Him by the Most Holy Mother and will be favorably heard.—Octobri Mense

吴译:「如何任何人都可以充满希望和自信了,因为不配的罪人所发出的祷告本来是不会蒙神垂听的, 现在他们有神圣的神之母为他们向神代求,这样他们的祷告就可以蒙垂听了。」—Octobri Mense

小弟的短评: Octobri Mense 是教宗良13世在1891年发表的通谕。吴译自行把「 prayers which might be received with less favor 」中的 might (可能)删掉,变成译出来的「祷告本来是不会蒙神垂听的」,意思也改动了。

23)原着第32页,吴译第40页,【】内的字句是吴译自行加上的

原着: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counters by saying that what is irrelevant is the infant’s lack of personal faith. It is the sacramental action of the rite of baptism that removes original sin and infuses sanctifying grace. ……This almost magical concept of baptism is expressed in the ritual itself.

吴译:罗马天主教反驳说:婴孩不可能有信心,【这一点反而证明「因信称义」是不合理的。】 如果不为婴孩施洗,谁来除去他们的原罪,为他注入成圣恩典呢?……这样的理论,岂不是证明天主教的洗礼是建基於一个近乎魔术性的观念吗?

小弟的短评:吴译自行加上【】内的字句,这些字句都是原着所没有的。此外,吴译连句子也改译成问句。

24)原着第81页,吴译第99页,【】内的字句是吴译自行加上的

原着: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on the other hand, teaches that Catholics must confess all serious sins to a priest in the sacrament of penance. This obligation, says the Church, is implied in the judicial authority of the priesthood.……

吴译:可是罗马天主教却不是这样,他们教导众信徒必须向神父告解认罪【,并且又藉着忏悔和自我刑罚来赎罪】。 他们解释说,神父的职权还包括在司法上宣布赦罪的权柄……

小弟的短评:吴译自行加上【】内的字句,这些字句都是原着所没有的。不过,吴译也自行删去原着的serious 一字,这又能令人懂错天主教的做法,因为天主教徒告解时只需把重罪向神父告明便行,原着也讲明是confess all serious sins 哩。

25)原着第43页,吴译第53-54页,【】内的字句是吴译自行加上的

原着: During this rite the sponsors must testify as to the worthiness of the candidates. The bishop asks the sponsors: As God is your witness, do you consider these candidates worthy to be admitted to the sacraments of Christian initiation?

吴译:这时,「保证人」会出来见证学道员是否配接受下一个入教圣礼。 主教会问「保证人」说:「【你要知道,】你所说的有神做见证。现在请你说出,这些洗礼班学员是否配进一步去接受『基督徒信仰开始圣礼』?

小弟的短评:吴译自行加上【】内的字句,这些字句都是原着所没有的。 吴主光先生自称「研究天主教的错谬已经有几十年时间」(吴译第8页), 按理都天主教的专有名词应该都有点认识,但「代父母」(sponsors)却译成「保证人」,「入门圣事」(The sacraments of Christian initiation)却译成『基督徒信仰开始圣礼』!

26)原着第40-41页,吴译第50页(论及成人慕道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Evangelization --吴译译成:接受福音),【】内的字句是吴译自行加上的

原着: This first phase is more accurately called the precatechumenate. It is a time of inquiry in which the church introduces interested persons to the Roman Catholic religion. The candidates have an opportunity to ask questions and then decide if they wish to convert to Roman Catholicism.

吴译:这第一阶段可以准确一点称为「洗礼学道班之前的预备班」(precatechumenate)。 因为这是天主教教会为洗礼候选人而设的问题解答时间,洗礼候选人可以向教会询问许多问题, 【等到所有问题都得到清楚的解答之後】,候选人就可以正式决定是否愿意成为一个天主教徒。

小弟的短评:吴译自行加上【】内的字句,这些字句都是原着所没有的,但这不是天主教的做法, 因为「所有问题都得到清楚的解答」近乎不会发生。

27)原着第55-56页,吴译第68页,【】内的字句是吴译自行加上的

原着: The effects of sanctifying grace upon the soul, therefore, are not a momentary or passing experience, but a constant and abiding one[2000]. The Catholic is said to be in the state of grace. This is the customary or habitual state of his soul. For this reason, sanctifying grace is often called habitual grace[2000, 2024].

吴译:成圣恩典住在一个人里面之後,就不断发挥它的影响力。 这并不是一次过的经历,而是长期在这人里面不停地影响着他的经历[2000]。一个天主教徒被称为是「在恩典的状态中」(the state of grace ),就是指他的灵魂长期受这种恩典的影响,【保守自己不断去接受更多圣礼】。 因此,成圣恩典又称为「惯常恩典」(habitual grace)[2000, 2024]。

小弟的短评:吴译加添原着所没有的【保守自己不断去接受更多圣礼】,而且又是「加错东西」,即加入一些本身都不是天主教思想的东西。 此句原着引用[2000,2024],从《天主教教理》2000清楚可见,「惯常恩典」(habitual grace,天主教译作「常居的恩宠」)不是【保守自己不断去接受更多圣礼】,而是「使人依照天主的召唤而生活和行动」。

28)原着第333页,吴译第385页

原着: The Eucharist is the central act of Roman Catholicism. ……Commonly called Holy Communion, this sacrament is said to unite the Catholic more closely with God[1391].

吴译:圣餐是罗马天主教教义中最重要的仪式。……圣餐一般又称为「神圣灵交」(Holy Communion), 意思是领受圣餐的天主教徒可以与神更加联合[1391]。

小弟的短评:「灵交」一词给人甚麽印象呢?即使吴译不采用《天主教教理》1331对Holy Communion 的中译:「共融(领圣体)」,按理也可采用「相通」或「相交」,因为吴主光等人应该知道在使徒信经的基督教版本就有一句「我信圣徒相通」 the communion of saints, 而他们也把原着第319页的 ecclesiastical communion 译作「属灵相交」哩(见吴译第371页),实在不太明白吴主光等人为何要把 Holy Communion 译成「神圣灵交」?!

29)原着第207页,吴译第244页

原着: …it was on Calvary that Mary’s suffering, beside the suffering of Jesus, reached an intensity which can hardly be imagined from a human point of view but which mysteriously and supernaturally fruitful for the Redemption of the world. ——Salvifici Doloris

吴译:「……在各各他山上,马利亚所受的痛苦与耶稣所受的痛苦一样,达到没有人能以想像的极点。 因此产生一种神秘的丶超自然的力量,与耶稣一同拯救世界。」-----Salvifici Doloris

小弟的短评:原着这段文字是取自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论得救恩的痛苦》25,现抄出天主教自己的中译,供大家参照一下: 「是在加尔瓦略山,除了耶稣的痛苦之外,圣母的痛苦,到了人不能想像的深度,但那种痛苦是奥迹地和超自然地为世界的救赎有益。」吴译把「 but which mysteriously and supernaturally fruitful for the Redemption of the world 」译成「因此产生一种神秘的丶超自然的力量,与耶稣一同拯救世界。」与天主教自己的翻译,相距颇远!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