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思定神父(Fr. Augustine Vallooran V.C.)每月反省


奧思定.法路朗神父(Rev. Fr. Augustine Vallooran V. C. )是「神性退省中心」的負責人。 該中心位於印度喀拉拉邦(Kerala)的模里哥爾(Muringoor),是全球最大的公教退省中心。 在該處參與退省的人數,由1989年至今,已超過一千萬。 退省每週都以英語和六種印度語言舉行,終年不絕。 奧思定神父是舉世馳名的退省神師,曾在世界各地講道,深受歡迎。

奧思定神父是印度聖文生會(the Vincentian Congregation)會士, 擁有神學碩士與哲學博士學位,在印度喀拉拉邦亞爾維(Alwaye)聖若瑟宗座修院擔任哲學教授。

奧思定神父也是「神性電視台」(Divine Television)的副主席。 該台是個免費的天主教福音電視台,目前每天24小時在英國、歐陸、中東、美國、加拿大不停播放。 最近,在2011年11月20日,該台又以「美善電視台」(Goodness Television)的名稱在印度、亞太地區和大洋洲啟播。 它的節目,還可以在互聯網上,通過「神性網上電視台」(www.dvnonline.org)在全球各地收看。

奧思定神父的講道節目「活水」(Living Waters),天天都在神性/美善電視台上以英語廣播。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9-07

「我賴加強我力量的那位,能應付一切。」 (斐4:13)

天主創造人類時,願意與人同享光榮。「天主說:讓我們照我們的肖像,按我們的模樣造人。」(創 1:26) 祂舉揚了人,賦予他們尊嚴,以反映祂的智慧與美善。 人能藉理智去思索,去認識事理;也能運用自由意志去下決定。 由於理智與自由意志兼備,人遂能分享造物主的天主性――儘管分享的程度終究有限。 「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宗1:8)

藉著聖神的傅油,耶穌使我們有限的人性臻於完美。 祂對尼苛德摩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人除非由水和聖神而生,不能進天主的國:由肉生的屬於肉,由神生的屬於神。」(若3:5,6) 由此可知,人須由聖神重生,是耶穌所肯定的真理。 後來聖保祿也重申祂的聖訓:「誰若在基督內,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舊的已成過去,看,都成了新的。」(格後5:17)

在聖神內重生後,我們受造時所取的人性便臻於完美。 天父創造人類時,把理智與意志賜給人,聖神則以不能舛錯的神性智慧,來完善人的理智,又以德能來強化人的意志,使人得以履行自己所下的決定。

「聖神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 (若14:26)

為了使我們了解聖神的使命,耶穌對門徒說:「當那一位真理之神來時,祂要把你們引入一切真理。」(若16:13) 原來聖神要我們認識全部的真理。 在聖神降臨前,門徒只能按世俗那種錯誤百出,隨時改變,絕不完美的思路和見解,去探索問題,去了解真相, 自然無法領悟來自高天,永久不變,確切不移的真理。

耶穌曾三次向門徒預告,祂受難、死亡和復活的日期已經近在咫尺。雖然先後說了三次,但所傳達的訊息,門徒居然一點也不明白。 他們每一次的反應,都極其清楚地顯示:他們實在無法與耶穌產生共鳴,若不是持有全然相反的看法,便是對祂的言論無動於衷。 耶穌首次預言後,西滿伯多祿大惑不解,拉祂到一邊,諫責祂說:「主,千萬不可!這事絕不會臨到祢身上!」(瑪16:22) 耶穌第二次預言自己的苦難聖死後,眾門徒竟然「在路上彼此爭論誰最大」(谷 9:34)。 正當耶穌設法使他們明白,救恩的奧祕在於自謙自卑並空虛自己之際,門徒竟背道而馳,人人都和凡夫俗子一樣,要做個了不起的大人物。 耶穌第三次預言自己的苦難、聖死和復活後,居然有兩個門徒,即雅各伯和若望,要求耶穌把光榮的地位賜給他們。 他們異口同聲地說:「賜我們在祢的光榮中,一個坐在祢右邊,一個坐在祢左邊。」(谷10:37) 雖然耶穌盡心教導門徒,竭力使他們明瞭天國的奧祕,可是他們的想法,始終被世俗那種有害的思考方式所限制。

顯然,門徒尚未明白,十字架與光榮有什麼關係。 怪不得當耶穌在革責瑪尼園被捕時,人人都逃之夭夭,捨棄了祂。 他們在絕望中離開了師傅後,有個門徒被人抓住,便丟下披在身上的麻布,發足狂奔,連尊嚴也不顧了。 福音記載:「門徒都撇下祂逃跑了。 那時,有一個少年人,赤身披著一塊麻布,跟隨耶穌,人們也抓住了他;但他撇下麻布,赤著身子逃走了。」(谷14:50-52) 顯而易見,他們認為自己的性命,比師傅的安危重要得多。

不過,五旬節一到,一切都改變了。 眾門徒領受了聖神的傅油後,來自高天的智慧照亮了他們的理智。 於是西滿伯多祿就能懷著堅定的信念,向民眾宣講十字架的奧蹟。 他說:「納匝肋人耶穌……照天主已定的計劃和預知,被交付了; 你們……殺死了祂;天主卻解除了祂死亡的苦痛,使祂復活了……所以,以色列全家應確切知道: 天主已把你們所釘死的這位耶穌,立為主,立為默西亞了。」(宗2:22-36) 他領悟了十字架的奧祕後,態度起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從前他一聽見耶穌提起十字架,就不寒而慄,怕得要死; 如今領受了聖神的傅油後,竟能接受加爾略山的智慧與光榮,也能喜樂盈盈地擁抱自己的十字架。 聖經記載,他和若望被人鞭打後,居然「喜喜歡歡地由公議會前出來,因為他們配為這名字受侮辱。」(宗5:41)

伯多祿能把人生的各種痛苦跟基督的十字架聯繫起來。 他在《伯多祿前書》中寫道:「親愛的,你們不要因為在你們中,有試探你們的烈火而驚異,好像遭遇了一件新奇的事; 反而要喜歡,因為分受了基督的苦難,這樣好使你們在祂光榮顯現的時候,也能歡喜踴躍。 如果你們為了基督的名字,受人辱罵,便是有福的,因為光榮的神,即天主的神,就安息在你們身上。」(伯前4:12-14) 他勸導所有追隨基督的人,在受苦之際,要跟著祂走畢全程,以分擔祂的苦難。 他解釋,他們所分受的痛苦,是主從十字架那裡向被選者所賜的殊恩,也是他們終歸要領受永恆光榮的冠冕的保證。

「天主在你們內工作,使你們願意,並使你們力行,為成就祂的善意。」(斐2:13)

聖神加強宗徒的自由意志,好使他們能完成耶穌的使命。 耶穌在山園祈禱時,憂悶得要死,祂叫他們醒寤祈禱;但他們卻疲倦不堪,無法達到師傅的要求。 原來他們的意志過於軟弱,正如主所說的那樣:「心神固然切願,但肉體卻軟弱。」(瑪26:41) 實在,只具有對善的認識和行善的願望,並不足夠,人還需要一種能把善念付諸實踐的力量。這種令宗徒能奉行主旨的力量,是聖神的恩賜。 在耶穌受難前夕,即使師傅再三懇求,他們也沒法醒寤一個時辰,來陪祂祈禱; 但領受了聖神的傅油後,竟然脫胎換骨,不但自己經常祈禱,而且也懂得教導別人該如何祈禱。 聖保祿告訴我們,協助我們去祈禱的那一位,就是聖神。 他說:「聖神扶助我們的軟弱,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如何祈求才對,而聖神卻親自以無可言喻的歎息,代我們轉求。」(羅8:26)

福音記載,在耶穌被捕並遭定罪的那個黑暗時刻,西滿伯多祿隨著耶穌進入了大司祭的庭院。 讓他進去的,大概是那些身居高位,但又暗中跟隨了耶穌的人。在那個關鍵時刻,西滿伯多祿意志薄弱的缺點暴露無遺。 不久之前,他曾以自大的態度向基督表達他的忠誠:「既便眾人都為祢的緣故跌倒,我決不會跌倒。」(瑪26:33) 但後來當他在大司祭的庭院裡烤火,給一個地位無足輕重的使女指出他的身份時,竟然沒有為耶穌作證的膽量(谷14:66-71)。 不過,他在領受了聖神的傅油後,便徹底改變,屢次懷著無比的勇氣,挺身而出,為主作證, 即使站在那些位高權重的的公議會議員面前,也敢宣稱耶穌是主和救主。 伯多祿完全贊同聖保祿對聖神的見解:「天主所賜給我們的,並非怯懦之神,而是大能、愛德和慎重之神。」(弟後1:7)

有一個男人把他患癲癇病的兒子帶到耶穌的門徒跟前,門徒卻束手無策。 病童的父親便向耶穌埋怨說:「我曾請祢的門徒把魔鬼逐出,他們卻不能。」(谷9:18) 我們知道,門徒跟隨了耶穌不久,主便把驅逐魔鬼的權柄交給了他們。 福音記載:「祂選定了十二人,為同祂常在一起,並為派遣他們去宣講,且具有驅魔的權柄。」(谷3:14,15) 顯然,他們不能把魔鬼逐出,是因為缺乏信德。耶穌這樣責備他們說: 「哎!無信的世代!我與你們在一起要到幾時呢?我容忍你們要到幾時呢?帶他到我這裡來!」(谷9:19) 不過,經歷了在五旬節那天所發生的事後,眾宗徒都能懷著堅強的信德,行了許多神奇的聖蹟, 結果病人康復了,死者復活了,甚至那些為宗徒的影子所遮住的人,也得到了不藥而癒的奇恩。

聖神超自然的德能,能使人性臻於完美。只要我們得到天主聖神所賜的德能,就能履行耶穌的使命。 主曾囑咐過,若有人掌擊我們的右頰,要把另一面也轉給他(瑪5:39)。這愛的命令,我們必須服從,正因這是困難至極的事,我們更要遵從。 當別人以言語或行為傷害我們時,我們自然會有以牙還牙的衝動。在這個時刻,我們要等待祈禱,求主賞賜聖神。 聖神一來,就會把天主的愛注入我們心中,使我們能寬恕那個傷害我們的人,並能以德報怨。

「聖神要臨於你,至高者的能力要庇廕你」(路1:35)

當聖母瑪利亞收到自己要懷孕生子的訊息時,她什麼都不了解,自然就感到驚惶不安。 不過,福音告訴我們,由於她敞開心扉去接受聖神的恩許,就明白了事情的全部真相。 她既然意識到自己蒙主邀請,要成為默西亞之母,即那位將要誕生的人類救主的母親,就全心接納了天主的美意。 她也明瞭,自己將不以人的方式,而要靠聖神的德能去懷孕生子。 由於天主使她洞悉了以上的一切事情,她就開始歡躍,為主所賜的偉大召叫而感謝祂。

人的理智有限,經常會估計錯誤,加上人性又軟弱不堪,所以,為善度基督徒的生活,不能光靠人力,還要倚賴天主聖神超自然的光明與德能。 這並非不切實際的空談,而是切實可行的做法。只要在各種生活境遇中等待,並求聖神給我們傅油,就可以做得到。 於是,我們所下的每個決定、所採取的每個行動,就為聖神的智慧之光所引導。 要知道,除了我們本性的理智所明瞭的方式外,天主還有其他能把我們導入生命的辦法。 舉個例子,如果做事不幸失敗,我們不必為此而憂傷,因為天主能使這次失敗的經驗,成為日後更大成就的踏腳石。 須知道,我們的一切遭遇,都是按著天主的計劃而發生的,而祂所懷的計劃,是和平而不是災禍的計劃,令我們有前途,有希望(耶29:11)。 聖保祿也指出:天主使一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使我們獲得益處(羅8:28)。 明白了這個道理後,當我們面對過去的失敗和種種與生俱來的人性弱點時,便不會再灰心喪氣, 因為靠著聖神的德能,我們能行自己想做的善事,亦能戰勝自己所鄙視的邪惡勢力。 只有在聖神的光照下,我們才能具有這種來自天主的真知灼見。 讓我們等待,並求聖神賞賜光明與德能,好使我們所過的生活,常為聖神所充滿,並為聖神所引導吧。

請眾同禱:

主耶穌,祢許下要賜給我們聖神,我們為此而感謝祢。 求祢扶助我們,令我們在此生的每一刻,都不斷等待祈禱,真的活在聖神的光明與德能中,從而使祢的諾言得以實現。 請在挫敗和憂傷的時候提醒我們:祢永遠都不會丟下我們不管。只要我們懇求祢以德能來增強我們的力量,就不會一敗塗地。 求祢光照我們的理智,堅強我們的意志,好使我們常能隨從聖神的引導生活。 亞孟。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9-06

「天主使我們同祂一起復活」 (弗2:6)

我們年年都慶祝復活節,但慶典過了之後,在生活上,卻往往了無痕跡。 因此,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清楚地說:「我們是個復活節的民族,亞肋路亞是我們的頌歌。」 若聽從他的教誨,就必須以復活節光榮的色調,令自己日常的基督徒生活顯出復活的神韻。

「舉起你們的眼,細看田地,莊稼已經發白,可以收割了。」(若4:35)

對耶穌來說,復活不僅是臨終時所等待的事,更是平日使祂振奮的希望。這希望使祂充滿力量,堅持到底,天天都履行自己的使命。 福音記載,祂曾三次預言自己的苦難聖死,但每一次的結語都是:祂必要從死者中復活。 祂對門徒說:「看,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於司祭長和經師;他們要定祂的死罪,要把祂交給外邦人; 這些人要戲弄祂,唾污祂,鞭打祂,殺害祂;但三天以後,祂必要復活。」(谷 10:33,34)

耶穌想到自己的苦難時,並不傷心無助,反而懷著復活的偉大期盼。 無論十字架看起來多麼痛苦,祂總不會失去希望。復活榮耀所發出的光芒,一直照亮著祂要走的十字架苦路。 有一次,當祂默觀自己將要承受的十字架苦刑時,甚至稱它為拯救普世的光榮途徑。 那時,有些希臘人來求見耶穌,斐理伯和安德肋便領他們到耶穌那裡。 主意識到,他們的拜訪是祂受光榮的時辰來臨的預兆,便說:「人子要受光榮的時辰到了。」(若12:23) 然後,祂繼續說下去:「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若12:24) 原來祂能預見,自己死亡與復活所產生的後果將會無遠弗屆,直達地極,從而使祂拯救普世的工作得以完成。 祂看得出,死亡並非生命的盡頭,而是一道大門。在這門後,便是豐盛生命的福地 。

祂因孤寂之苦而感到迷惑的情況,一生只出現過一次。那時祂在山園祈禱,承受著莫大的壓力。 祂想到翌日要受的十字架苦刑,就不寒而慄,極其厭惡。 祂的心靈處於深沉的黑暗中,看不見真相,復活的光明也變得晦暗,只見十字架巋然挺立在眼前。祂有股衝動,要剷除前面的十字架。 在那極黑暗的時辰,祂不斷祈禱,把心中的憂苦向天父傾訴,堅持以天父的旨意為自己生活的南針。 祂向天父說:「不要隨我的意願,惟照你的意願成就吧!」(路 22:42) 結果,天父給祂派遣天使,加強祂的力量,使祂能一心一意地尋求父的旨意。

「若是天主偕同我們,誰能反對我們呢?」(羅8:31)

從那時起,以下這兩個藏於耶穌聖心深處的信念,就變得更加堅定,在祂整個受難的過程中,不斷地支持著祂。

第一個信念就是:聖父常以一種親密無間的方式與祂同在。 在受難前,祂曾對宗徒們說: 「看,時辰要來,且已來到,你們要被驅散,各人歸各人的地方去,撇下我獨自一個,其實我並不是獨自一個,因為有父與我同在。」(若 16:32) 甚至在苦難中最悲痛的時刻,祂也感到聖父與祂相偕,加強祂的力量。 那種為父所愛的強烈體驗,使祂能甘心承受一切精神上的劇苦和肉體上的折磨。 祂知道,每一種痛苦,都是天父親手交給祂的。 因此,當比拉多定祂的罪時,祂的心中毫無怨恨,因為祂明白,總督的判決雖然極不公平,卻是天主拯救人類光榮計劃的一部份。 當兵士把十字架放在祂肩上時,祂一點也不抗拒,因為祂知道,這個苦架將要成為救贖世界的工具。

第二個信念就是:祂明白,那些仇恨祂,反對祂的敵人是情有可原的,因為那些可憐的人出於無知,才這樣做。故此,不宜苛責他們的惡行。 祂對那些虐殺祂的人,並沒有心懷怨憤,反而能為他們這樣祈禱:「父啊,寬赦他們吧! 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路 23:34) 百夫長聽了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禱聲,對祂高尚的人品,不禁大為驚歎,後來還公然承認祂是天主,說:「這人真是天主子!」(谷 15:39).

復活的光榮是天主要賜給每個基督徒的禮物。能讓這種光榮在日常生活中顯現出來,是我們的殊榮。無論十字架多麼沉重,都不該動怒。 無論誰使我們受苦,總不可懷恨於心。重要的是:不要把十字架當做結局,而要把它視為天主在我們身上傾注祂光榮的工具。 我們既在耶穌基督內受了洗,就要天天充滿復活節的喜樂。

「祢的言語是我步履前的靈燈」(詠119:105)

我在醫院遇到一個名叫哲生(Jason)的大學生。他曾在一宗可怖的事件中遇襲受傷,如今在醫院裡療養。 那時,有不少大學生參與暴動,在混亂中,他意外地被人插了一刀。 由於當天有激烈的政治活動,眾人都情緒高漲,熱血沸騰。兩個政治立場不同的團體,各據一方,劍拔弩張,準備與對方拼個你死我活。 哲生剛巧路經該處。當時正值深夜,有個同學判斷錯誤,以為他是敵對黨派的成員,便從背後插他一刀,事後才發覺自己找錯了對象。 哲生馬上被人送到醫院搶救,但行兇者的面容已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使他難以釋懷。他決意以牙還牙,要向施襲者復仇。 他從手術室出來後,警察問他,能否辨認出誰是行兇者。 由於他清楚地記得施襲者的臉,自然就想指出那人是誰,好使對方要為自己的罪孽而付出代價。 不過,他感到很不安寧。有一把發自內心的聲音以一句他前一天晚上所讀過,所默想過的聖言來提醒他: 「你不可為惡所勝,反應以善勝惡。」(羅 12:21) 顯然,那句聖經的話向他挑戰,要制止他去滿足自己報復的渴望。 正當他苦不堪言,怒火中燒的時候,天主的聖言發出明亮的光輝,鼓舞著他,增強他與私慾戰鬥的力量,使憤怒沒法佔上風。 他覺得,是聖神指引著他,叫他去寬恕那個行兇的歹徒。他靜默了一會兒,然後告訴警察,他看不清楚誰向他施襲。 警察再問他,如果把疑犯們排成一列,站在他面前,他是否能認出誰是行兇者。那時,一場鬥爭再度在他的內心展開。 他繼續在心中祈禱,結果聖神加強了他的力量,使他十分清楚地回答:他不能認出那個施襲的人。

哲生告訴我,他一說了這話,就感到內心充滿了天賜的平安和一種從未體驗過的喜樂。一切怨恨和憤怒立時消散得無影無蹤。 後來那個施擊的男青年為了報恩,特來見他,還含淚向他道謝。 哲生便趁機邀請那個青年加入他的祈禱小組,並叫他為自己的前途著想,脫離那個崇尚暴力的政治組織。 哲生告訴我,他為耶穌贏得了一個靈魂,覺得快樂無比。這實在是一個使復活的德能在生活中呈現出來的行動。 當他以德報怨時,就實踐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勸諭,因為這位教會的首牧曾號召信友,要他們擺脫死亡的文化,做這個新世代的聖人聖女。

「我們見了祂的光榮」(若1:14)

復活的德能改造了很多人,西滿伯多祿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耶穌曾預言,自己將要受苦受難。 對西滿伯多祿來說,這種痛苦的困境是件不可思議的怪事,就諫責祂說:「主,千萬不可!這事絕不會臨到祢身上!」(瑪16:22) 結果耶穌對他嚴詞斥責,說他所體會的,是世俗的事理,與天主的想法背道而馳。 可是,在伯多祿領受了聖神的傅油後,他的思想就起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聖神把痛苦全新而可貴的一面啓示給他。 從此十字架不再是禍根,而是他所寵愛的寶物。 若望和他曾因公開宣講耶穌是主和救主的事,而慘遭拘禁鞭打,但他沒有因所受的迫害而灰心喪氣,反而覺得為耶穌的名字受苦,是自己的福氣。 聖經記載:「他們喜喜歡歡地由公議會前出來,因為他們配為這名字受侮辱。」(宗 5:41) 伯多祿後來解釋自己樂於受苦的緣由,對教友說: 「親愛的,你們不要因為在你們中,有試探你們的烈火而驚異,好像遭遇了一件新奇的事; 反而要喜歡,因為分受了基督的苦難,這樣好使你們在祂光榮顯現的時候,也能歡喜踴躍。」(伯前 4:12,13) 痛苦不能使追隨基督人心懷怨憤,也不能使他們灰心失望,反而能使他們與主產生共鳴。 當主的五傷在復活的光榮中發亮時,門徒們就會發現,自己的創傷也分享祂傷口的光榮。 由此可見,復活不僅是人生的結局,而且也是一件彌足珍貴的事,因為在生命的每一刻,復活都向我們發出安慰與喜樂的光芒。

聖保祿在寫給厄弗所人的信中,詳盡地闡述這美妙的事理。他把我們的復活體驗,置於天主救世大計的來龍去脈中。 他這樣寫道:「天主……竟在我們因過犯死了的時候,使我們同基督一起生活……且使我們同祂一起復活。」(弗 2:4-6) 根據這個啓示,在耶穌基督內的救恩,包括我們的復活在內。原來我們已蒙耶穌救贖,亦已為祂所復活。 我們的基督徒生活,是一種已為復活之光所滲透的生活。在基督徒的心中,不應有容納罪惡、怨憤、絕望和挫敗的地方。 復活節該是一股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動力。即使遭逢不幸,要忍受毫無意義的痛苦時,復活節的德能也能將我們變成彰顯天主光榮的工具。

請眾同禱:

天父,祢從死者中復活了耶穌,從而向我們保證,祢必要復活我們,並從一切罪惡與絕望的桎梏中釋放我們。 主已復活,祂已把光榮帶給每個要壓垮我們的重擔。求祢賞給我們恩寵,好使我們在此世遇到任何挑戰時,不會膽戰心驚。 主,祢永遠都不會捨棄我們,因為我們獲享光榮,是祢所預定了的事。 亞孟。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9-05

「凡仰賴祂的人是有福的。」 (依30:18)

主說:「我也必須向別的城傳報天主國的喜訊,因為我被派遣,正是為了這事。」(路4:43) 若我們細心看看耶穌三年公開傳教的生活,便會發現祂馬不停蹄地走動。祂不會長駐在任何一處,以建立自己的大本營。 祂從一個市鎮走到另一個市鎮,從會堂來到海邊,然後又在耶路撒冷和耶里哥的街頭露面。 祂走遍猶太人和外邦人聚居的地域,也在荒野留下足跡。 在短暫的人世旅途上,祂似乎要到很多地方去。來去匆匆的場景,屢次在福音裡出現。 祂朝著一個特定的目的地出發後,總會在途中或終點,遇見一個受苦的人,使那人的生命幡然改變。 我們每次收到耶穌動身的消息後,過了不久,便會看見有一個等待著祂的人出場。

「趁祂在近處的時候,你們應呼求祂。」(依55:6)

路加福音第八章是這樣起頭的:「以後,耶穌走遍各城各村講道,宣傳天主國的喜訊。」(路8:1) 祂周遊加里肋亞各處,又橫過革乃撒勒湖,到達革辣撒人的地方。回來以後,又匆匆上路,前往雅依洛的家。 途中,有個患血漏的婦人正焦急地在路旁等待,彷彿祂早已跟她約定,要在這個時刻與她會晤。 她不管三七二十一,拼命要穿過人群,向前走去,因為她預料耶穌即將從這裡經過,這是個千載難逢,可遇不可求的時機。 福音記載,她患了血漏十二年。 在那個年代的文化氛圍裡,人人都認為,患血漏的婦人為天主所詛咒,是不潔的,必須離群獨處。 這種不潔的難言之隱,奪去了她人生的喜樂,也帶走了她對將來的希望。 在過去這十二載黑暗絕望的歲月裡,她一直懷著驚人的望德期待上主,耐心等候。 試想想,既然人人都認為她蒙主詛咒,她還有等待上主施救的理由嗎?不過,我們知道,她一直懷著絕對的信德等待。 她心裡想:「我只要一摸祂的衣裳,必然會好的。」(谷5:28) 結果,耶穌治好了她,還表揚了她的信德,說:「女兒,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去吧!」(路8:48) 的確,信德能帶來救恩,而等待就是信德的表達。

路加福音第十九章記載,眾人簇擁著耶穌,經過耶里哥城的市區。不過,主耶穌在人群中,卻清楚自己要走的路。 他刻意朝著一棵野桑樹走去,然後在樹下停下來,因為祂知道,樹上有一個人正在焦灼地等待。福音告訴我們,那人名叫匝凱。 他自知沒有權利親近耶穌,而群眾也不會容許他接觸這位救主,因為他是個賣國賊, 一向以奸詐而殘酷的手段為羅馬人徵稅,用同胞的錢財來填滿侵略者的國庫,所有明理的猶太人都對他恨之入骨。 不過,他卻懷著一個不合理的希望,要得到天主子的憐憫。 雖然他決心與主相遇,但由於擔心群眾排斥他,也不敢肯定默西亞是否接納他,就攀上了一棵野桑樹,躲在枝葉中,不讓別人發現。 現在群眾已經來到樹下了。他一瞥見耶穌,便聽到默西亞呼喚他的名字:「匝凱,你快下來!」 原來他並沒有白等!跟著,救主公然宣佈,要到匝凱的家裡作客。群眾都大為驚愕,宗教首領們也竊竊私語。 然後,匝凱又親耳聽見默西亞所發表的救恩宣言:「今天救恩臨到了這一家。」 過去,他一直在仇恨、貪婪和孤立無援的困境中生活,被邪惡勢力奴役,如今,卻蒙神性的力量釋放,得到了自由; 於是就下定決心,此後要以愛德和慷慨的態度來待人接物。 他果斷地對耶穌說:「主,祢看,我把我財物的一半施捨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賠償。」(路19:8) 結果,匝凱成了新人,而救恩也在他的家中流溢。

若望福音記載,耶穌來到一個名叫貝特匝達的水池,有許多病人躺在池邊等待,其中有個癱子,竟等了三十八年之久。 (三十八年比某些人的一輩子更長!) 他深深不忿,萬念俱灰,不過心裡還有一線希望。偶爾,他會看見水動,便以那個時代的信念來理解,認為有位天使攪動了池水。 接著,他總會看見有些熱心助人之輩,把自己患病的親人放進池裡,病人便會不藥而癒,從水中上來,與關心自己的人一同歡欣鼓舞。 可是,這麼多年來,每次水動,從沒有人向他施以援手。他不單要忍受病苦,還要飽嚐被人捨棄的辛酸滋味!不過,他依然心存盼望。 他想:也許有一天,有個人關心他的人會來,在他身旁侍候,水一動,就馬上把他放進水池裡,使他康復。 他不知道這事怎能成就,不過,在內心的一個角落裡,他仍然緊緊地抱著這一線希望。 想不到,天主念及他那微不足道的信德,竟慷慨地予以賞報。有一天,耶穌果然來了,站在他身旁,問他說:「你願意痊癒嗎?」 原來,他的等待並不是徒勞無功的。天主看到他的眼淚,聽見他的呼聲,就親自治好了他。

「應當時常祈禱,不要灰心。」(路18:1)

等待源於信德。當人決定以自己的方式去塑造自己的命運時,就不會信靠天主,於是等待就變得可有可無了。 不過,如果天主想藉著任何一個人在救恩史上完成某事,祂總要求那人等待。 從一開始,我們就看見天主如何召叫亞巴郎,要他懷著信德生活。 祂給了他一個明確的使命,要他做萬民之父,但他必須等待天主的時候到來。天主並沒有把細節或那事將要實現的時刻啓示給他。 即使他想像一下做父親的情景,身邊所有的人也會嘲笑他;不過,他卻一直信賴天主,等了足足二十五年! 為了忠於全能的天主,他要極其信賴祂,甚至到了連獨生子也樂意犧牲的地步。 他遵照天主的吩咐,將兒子捆好,放在祭壇上,然後伸手舉刀,準備要宰獻他。 到了那一刻,他才收到一個來自天上的訊息,制止他把兒子殺掉。在等待的過程中,他發現天主自會照料一切。 基於這個經驗,他就把自己完全託付在天主手中。

在主耶穌升天前,門徒發問,將在什麼時候建立祂的王國。「主,是此時要給以色列復興國家嗎?」(宗1:6) 當時門徒仍受世俗精神影響,不願等待天主所指定的時候。 即使到了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看見有些人以先知自居,預言耶穌將會在哪個日期、哪個時候和哪個地方再來。 耶穌答覆他們說:「父以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和日期,不是你們應當知道的。」(宗1:7) 祂只吩咐他們「祈禱,等待」聖神降臨。原來主耶穌要引領我們走向基督宗教信仰的核心,而等待和祈禱,都是信德對我們的要求。

「我仰賴上主,我靈期待祂的聖言。」(詠130:5)

耶穌說過一個「蕩子的比喻」,其中的蕩子是罪惡的化身。蕩子的過錯,在於他不願等待父親所定的時間。 父親本來要在一個合適的時候,給他預備一個樂園;可是他卻急於要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他從父親那裡拿走了一切他能奪取的資源後,便我行我素,為所欲為。 由於他一意孤行,要立即按自己的私意行事,結果淪落到比豬更可憐的地步。 幸好,他在孤獨與絕望的黑暗中,窺見一線光明,看到自己該走的方向,便站起來,離開那齷齪的豬欄。 他本來只想做個僕人,想不到慈父竟把他擁入懷中。那時他才意識到,自己已是個兒子了。 父家的樂園之門已經為他打開,接著還有大事慶祝的活動。 原來做僕人或婢女的心願,是一條通往父親的心的穩妥途徑,而僕人和婢女,就是伺候主,努力奉行主旨的人。

聖母瑪利亞收到訊息,知道自己蒙召懷孕,要做天主子的母親。 她沒法完全了解,這個來自天上的使命究竟有什麼可能的影響和後果,因而深感困擾; 不過,當她明白那是天主的旨意時,便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主。 她樂意等待,不借付出任何代價,好使天主的旨意在她身上成就。她說:「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路1:38) 結果,她完成了這個天主賜予人類最光榮的使命。表姐依撒伯爾稱聖母有福,因為聖母顯出勇氣,把自己的生命獻上,託付在天主手中。 表姐讚美她說:「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路1:45) 人若對天主的忠信深信不疑,就有力量在自己的生活中完成天主的目標。

「仰望上主的,必獲得新力量。」(依40:31)

約在十年前,一對年輕的夫婦到我們這裡來參加退省。 他們都是工程師,學歷很高,事業順利,生活優裕;但由於膝下無兒,覺得生活殊不美滿。 夫婦二人都心焦如焚,渴望成為父母。醫生們診察後,發現丈夫的精子數量過少,令妻子難以成孕,就建議他們在這事上由自己作主。 若他們願意採用醫學所提供的辦法,即以人工受孕的方法來製造試管嬰兒,就可以馬上得到一個孩子。 醫生說,由於有不育症的人所佔的比率不斷增加,這種方法現在十分普遍,成功率也很高。 由於某種原因,這對夫婦感到害怕,遲疑不決,於是就來請我代禱,好使他們能有勇氣去採用這種治療不育的方法。 我向他們解釋,基於幾個原因,教會並不准許人們採用人工受孕這種醫療科技。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該從天主的手中,而不該從試管中接受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生命是天主最寶貴的禮物,是天主以最自然的方式置於母胎中的。擅自擾亂這神聖不可侵犯的過程,顯然違反天主的旨意。 此外,縱然精子的數量不多,但只需要一顆精子,就足以使卵子受精。在天主前,沒有事情是不可能的。 我勸他們等待並祈禱,直到天主賞賜兒女的日子來臨。於是他們就全心全意地接受天主的計劃。 他們說:自己樂意等待,直到天主按照祂仁慈的計劃施恩,賜給他們一個孩子為止。 每年他們都來參加退省,為天主將要送給他們的嬰兒而感謝祂。 他們在得到天主的祝福之前,就讚美祂,是因為他們深信不疑,天主早已為他們準備了這份禮物。 他們信賴天主所許下的諾言,知道胎兒是祂的恩賜。 兩年前,當他們來到這裡時,夫妻二人各自抱著一個嬰兒,原來天主已把一對孿生兒賜了給他們。 他們站在其他參加退省的人面前,以自己的經歷為主作證。他們讚頌天主說:等待是值得的,因為他們確實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天主的禮物。

現代人精於盤算,試圖在各方面操控人生。他們不惜付出任代價,堅持事事都要按自己的方式進行。 他們不樂意等待天主,除了自己以外,也不願意等待任何人。他們一意孤行,堅決要按一己的私意行事。 若遇到重重困難,就會操縱他人,硬要別人說他們的做法正確無誤,而且切實可行。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犯的錯誤多得不可勝數,失去的恩寵也多得難以估算。反之,信德之道卻邀請我們等候天主,讓祂塑造我們的人生。 我們下決定時,要依靠聖神的智慧;制訂目標時,應接受福音的光照。 我們的喜樂,該在上主的臨在中尋找;我們的人際關係,須為聖神的愛所引導。 這就是我們憑信德所過的生活方式。為人若此,定必與主相遇,因為祂總不會令那些等待祂的人失望。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9-04

「天主既使主復活了, 祂也要以自己的能力使我們復活。」 (格前 6:14)

復活節是個望德的慶典,原來在一切都化為烏有之後,仍有希望慶祝一個的新開始。在聖周五,即耶穌受難那天,人人都對祂死了心。 祂的仇敵都深信不疑,耶穌已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他們判了祂死刑,把祂釘在十字架上。祂被埋葬後,還在祂的墳墓上加了封條。 他們企圖把與耶穌有關的一切,都從活人的地上剪除,如同聖史瑪竇所說的一樣: 「他們就去,在石上加了封條,派駐衛兵把守墳墓。」(瑪27:66)

「望德不叫人蒙羞」(羅5:5)

祂的追隨者,雖然悲痛逾恆,也準備忘卻與祂有關的一切,各走各的人生路。有的去捕魚,有的離開了耶路撒冷。 他們認為:死者已矣,若依然對祂懷著希望,便是一種脫離現實,不切實際的態度。 有個門徒這樣說:「我們原指望祂就是那要拯救以色列的。可是──此外還有:這些事發生到今天,已是第三天了。」(路24:21)

就在這個悲慘的時刻,從空墳裡發出了最光榮的神性訊息:「祂不在這裡,因為衪已經照祂所說的復活了。」(瑪28:6) 聖保祿以聖神進入墓穴,使耶穌再生的行動,來解釋祂的復活。他說:「……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者的聖神……」(羅8:11) 聖神這個大獲全勝的最後行動,是救恩史要走向的顛峰。耶穌所受的一切苦難、折磨和死亡,都因這個顛峰而具有重大無比的意義。 「在勝利中,死亡被吞滅了。死亡!你的勝利在哪裡?死亡!你的刺在哪裡?」(格前15:54-55)

「如果死人不復活,基督也就沒有復活。」(格前15:16)

不過,我們不可說:復活節的勝利,只是耶穌個人征服死亡的勝利,因為事實上,那是祂為我們每一個因洗禮而與祂結合的人所贏得的勝利。 聖保祿以一種有力的方式,把這個意念傳達給我們。他說:「基督從死者中實在復活了,做了死者的初果。」(格前15:20) 要知道,以色列人民在收成後,為了感恩,會把部份收獲,即初果,奉獻給天主。 這行動所表達的是:不僅初果是獻給天主的,連這季節其他的一切收獲,也是祝聖於祂,屬祂所有的。 因此,當保祿說基督是初果時,他想表達的是:不僅耶穌從死者中復活了,連我們這些在祂內受洗的人,也要與祂一起復活。 他說:「如果那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者的聖神住在你們內,那麼,那使基督從死者中復活的, 也必要藉那住在你們內的聖神,使你們有死的身體復活。」(羅8:11)

復活節的勝利,並不限於耶穌從死者中復活這一幕,還影響著門徒生命的每一刻。 聖保祿說:「因為我們知道:基督既從死者中復活,就不再死亡;死亡不再統治祂了,因為祂死,是死於罪惡,僅僅一次; 祂活,是活於天主。你們也要這樣看自己是死於罪惡,在基督耶穌內活於天主的人。」(羅6:9-11)

「基督解救了我們,是為使我們獲得自由。」(迦5:1)

若干年前,有個年輕人來參加退省。他說話時,顯得野心勃勃。他渴望出人頭地,打算先努力致富,然後踏足政壇,成名立萬。 當他自吹自擂時,我發覺他的心理很有問題。他雖然雄心萬丈,事實上卻一事無成,而他與異性伴侶的關係,又總以分手收場,使他悔疚不已。 他的目標絕不明確,對將來的野心只不過是他所發的白日夢。但由於他想逃避心靈的空虛,又非發白日夢不可。 他說著說著,突然失聲痛哭,問我說:「我被過去的經歷所奴役,還有出路嗎?」我告訴他,他頭腦糊塗,心靈又被矇騙,因此成了奴隸。 他的頭腦糊塗,沒法選定一條通往幸福的明確路線,誤以為世間的名利與地位能給他帶來快樂。 他那些模糊不清的野心,使他沒法看清楚人生的真正目的。此外,為了填滿自己的心靈,他又不顧後果地追求感官的享樂。 我向他解釋,他要把自己受奴役的頭腦和心靈都交給復活的主,好使自己能從自欺欺人的墳墓中復活。 聖神既然使耶穌從墳墓中復活了,也將要使他與主一起復活。 我把聖保祿在《迦拉達書》中所說的一段話讀給他聽: 「天主派遣了自己兒子的聖神,到我們心內喊說:『阿爸,父啊!』所以你已不再是奴隸,而是兒子了; 如果是兒子,賴天主的恩寵,也成了承繼人。」(迦4:6,7)

我們人人都會在兩方面被奴役,或被糊塗的頭腦奴役,或被自己受矇騙的心奴役。 聖保祿在皈依前,被自己受奴役的頭腦支配;聖伯多祿在愛中把自己完全交給主以前,則被自己受矇騙的心所奴役。

「我們有基督的心意」(格前2:16)

聖保祿在與主相遇前,因自己在世上所具有的崇高地位而洋洋自得,因為他是羅馬公民,是法利塞人, 又是名師加瑪里耳的弟子,還懷著滿腔熱忱去迫害教會。 在他糊塗的頭腦裡,上述這一切,都是值得炫耀的優點或功蹟。 幸好,在前往大馬士革途中,他的頭腦完全得到釋放,不再被世俗流行的想法所奴役,真的大徹大悟了。 自此之後,他認為自己以往所重視的一切都是廢物,絕不能與他在基督內所獲得的生命相比。 他說:「凡以前對我有利益的事,我如今為了基督,都看作是損失。 不但如此,而且我將一切都看作損失,因為我只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 為了祂,我自願損失一切,拿一切當廢物,為賺得基督。」(斐3:7-8) 在他眼中,這個大徹大悟的恩賜,是個復活的體驗。他從前被困在受奴役的墳墓裡,如今卻復活了。 在這個使他得到解放的經驗之後,他這樣寫道:「我只願認識基督和祂復活的德能,參與祂的苦難,相似祂的死。」(第10節) 他渴望人人都像他那樣得到解放,不再「只思念地上的事」(第19節),而以進入我們「在天上」「的家鄉」(第20節)為目標。

「在愛德上根深蒂固,奠定基礎」(弗3:17)

在耶穌開始公開傳教時,聖伯多祿一聽到主的召叫,就捨下自己的漁船和魚網,樂意地跟隨祂。 當耶穌行奇蹟,在大博爾山上顯露祂光輝的聖容時,伯多祿是祂的證人。伯多祿甚至莊嚴地宣認,耶穌是天主子和人類的救主。 不過,由於他的心還沒有在主內扎根,所以在耶穌受審時,他在大司祭的庭院裡一受到侍女的挑戰,就畏首畏尾。 他三次否認了師傅,寧願烤火取暖,也不願挺身而出,去面對為主作證的挑戰。

當耶穌以聖神為伯多祿傅油時,他就得到釋放,不再被自己受矇騙的心所奴役。耶穌一向門徒噓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吧!」(若20:22) 聖神就以強而有力的方式堅固了西滿伯多祿的心,使他能三次向耶穌表白,他愛祂在萬有之上。 福音記載:「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滿伯多祿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他們更愛我嗎?』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你。』 耶穌就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羔羊。』」(若21:15) 接著,耶穌預言西滿伯多祿將來要以殉道的方式來光榮天主,他就全心接納了師傅的旨意。 後來,當伯多祿寫信給教友時,他勸他們每一個人都「要在心內尊崇基督為主」(伯前3:15) 。

聖神是復活的原動力,祂使耶穌從墳墓中復活,又挪開了把耶穌的身體關在裡面的石頭。這些事情,也是聖神要在我們的生命中所施展的大能。 無論奴役我們的牆是多麼堅固,若我們容許聖神進入我們的頭腦和心靈,思想就會變得以天主為中心, 心靈就會向主盡忠,這樣我們就會得到豐盛的生命了。 世界以錯謬的燈光來迷惑我們,把虛假的價值觀注入我們的頭腦中,然後我們的心就開始搖擺不定。 復活節的召叫,就是讓主解救我們,使我們不被錯誤的思想和騙人的感情所奴役。 讓這個復活節給我們帶來勇氣,使我們與耶穌一同復活,得到真理與愛的自由。

請眾同禱:

主耶穌基督,祢愛人至極,為我們而死了。為了使我們人人都免於喪亡的厄運,祢又以復活征服了死亡。 我們把自己的生命、希望與夢想、心靈的渴求以及頭腦的運作,都交給祢。 主啊,求祢把聖神傾注在我們身上,釋放我們,光照我們的頭腦,並使我們的心靈牢牢地在祢內扎根吧。 我們如今在復活的德能中生活,將要真正地全屬於祢,並光榮祢,直到永遠。 亞孟。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9-03

「你們多結果實」 (若15:8)

天主是「第二次機會」的主,祂總不放棄我們。當我們的行徑未能符合祂的期望時,祂會賜給我們另一個機會,好使我們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四旬期到了,若我們想到天主如何向我們這些罪人顯示祂的慈悲,並懷著感激的心情去報答祂的深恩,四旬期就會是一段神聖的日子。 四旬期及其神修活動,是天主所賜的鴻恩,我們能利用這個機會,誠實地自省,從而發現自己怎樣浪費了生命,怎樣抗拒了天主的慈悲。 我們也可以把四旬期視為警告,因為這個天主所賜的機會,真的可能是最後一次。

耶穌說過一個叫做「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的比喻(路13:6-9)。主人把這棵無花果樹栽在葡萄園內。 無論在園裡或在主人心中,它所佔的,都是一個優越的位置。三年過去了,每年主人都來找果子,但每次都找不著。 由於它三年都結不出果實,主人認為它以後再不會結果,不該讓它白佔土地,於是就叫園丁砍掉它,騰出空間來種別的植物。 園丁為這樹求情,叫主人多等一年,給它最後一次機會去結果實。最後主人與園丁達成協議:如果它一年後仍不結果,就把它砍掉。

「若不是上主興工建屋,建築的人是徒然勞苦。」(詠127:1)

在一次退省中,我跟一個教師談話。他說,他很重視自己的專業,備課十分充足, 盡力令學生在上課時獲益,並且拼命工作,務使每個學生都能考試及格。 他整天盡忠職守,到了晚上,總是疲憊不堪,心力交瘁。他常覺得,教學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正在浪費他的生命。 校方對他的重視、學生對他的敬愛,無非是過眼雲煙。同事之間的衝突,只會增加他的煩惱。他時常問自己:難道我就要這樣虛度一生嗎?

有一次,我到一個堂區講道,認識了一個專科醫生。主任司鐸很器重他。 他常到聖堂去參加禮儀,虔敬地實踐信仰,行醫時盡忠職守,任何來看病的病人,都盡心竭力地照顧,有事則必與同事商量。 他那種公而忘私的態度,是眾所周知的。不過,那個醫生卻把我拉到一旁,向我大吐苦水。 他說:雖然自己很認真地工作,也很認真地實踐信仰,但他常覺得心靈空虛,感到人生毫無意義,很想知道,究竟自己是否在浪費生命。

上述兩人的生活處境,都頗相似,反映出來的,也許是許多老實人的內心掙扎。 他們的處境也能使我們了解,為什麼很多人一生苦苦追尋,終究一無所得,為什麼很多人由於心靈空虛,結果染上了各種不良的嗜好。

我告訴那個老師,他盡忠職守,是個正人君子。不過,只做一名正人君子並不足夠,還要一個忠於耶穌基督的門徒。 忠於基督,比做一個好人更勝一籌。 雖然他得天獨厚,自小在公教家庭長大,父母都是熱心教友,但他的信德不深,他在生活中,並沒有把天主放在第一位。 信德浮淺的人要找到真正的喜樂,並不容易。

至於那個醫生,雖然他有追求信仰的誠實意向,但卻把「遵守教規」與「獻身事主」混為一談,以為只要守好規矩,便是完人。 因此,雖然他一絲不苟地遵從教會的規誡,也循規蹈矩地盡好醫生的本份,但心靈的滿足,卻總是沒法體驗得到。 主耶穌堅持,豐富的生命,是要體驗的。祂清楚地告訴我們,祂來到世上的目的,就是要使我們體驗到生命的豐盛美滿。 祂說:「我來,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若10:10) 可是,如果我們的生命不是一條讓主耶穌進來的通道,祂要給我們帶來的豐盛生命,我們就沒法子領受得到了。

「使你們的喜樂圓滿無缺」(若15:11)

許多人不再企求真正的喜樂,只以轉瞬即逝的逸樂為目標,可是那些福樂卻無法為心靈解渴。聖若望給我們顯示了真正喜樂的奧祕。 他說:「論到那從起初就有的生命的聖言,就是我們聽見過,我們親眼看見過,瞻仰過, 以及我們親手摸過的生命的聖言……我們將所見所聞的傳報給你們,為使你們也同我們相通;原來我們是同父和祂的子耶穌基督相通的。 我們給你們寫這些事,是為叫我們的喜樂得以圓滿。」(若一 1:1-4) 聖若望的喜樂源於他對基督的體驗。他與基督相遇時,感到主真的愛祂,從而意識到自己真正的價值。 不過要等到他把自己與基督相遇的體驗和他人分享,使人人都同聖父、聖子耶穌基督和聖神相通的時候,他的喜樂才變得圓滿無缺。 他這個訊息,是為所有追尋圓滿的喜樂的人而寫的。我們也許能夠成為正人君子,待人誠實,盡忠職守。 不過,這一切都不會帶給我們圓滿的喜樂。遵守教規本身,並非喜樂的保證。 想得到真正的喜樂,就要遵照聖若望的話,把分享自己對耶穌慈悲的體驗,視為終生的使命。苟能如此,圓滿的喜樂便會出現。 記住:耶穌給眾門徒最後的一道命令,就是為祂作證,直到地極。 祂說:「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宗1:8).

伯多祿和若望這兩位宗徒,在五旬節那天領受了聖神的傅油後,就勇敢地宣講,說耶穌是惟一的主和救主。 結果,他們被人領到公議會(公議會是猶太人的最高權力機構,以大司祭為首領。)中。 議員嚴厲地斥責他們,並以死刑相脅,禁止他們再以耶穌的名字施教。 不過他們卻在眾議員面前,宣稱耶穌是人類惟一的救主,還說一切尋求救恩的人都應該相信主耶穌。 他們因勇於為主作證,結果慘受鞭打的酷刑。雖然他們遍體鱗傷,蒙恥受辱,《宗徒大事錄》卻告訴我們: 「他們喜喜歡歡地由公議會前出來,因為他們配為這名字受侮辱。」(宗5:41) 原來當他們服從主命,為祂作證時,連痛苦也不能奪去他們心中的喜樂。

「在祢面前有圓滿的喜樂」(詠16:11)

聖若望把他首次與耶穌相遇的過程生動而詳細地記錄下來。 當時,耶穌走過,安德肋和他跟若翰洗者站在一起,若翰洗者指著耶穌說:「看,天主的羔羊!」(若1:29)安德肋和他便跟隨了耶穌。 耶穌轉過身來問他們:「你們找什麼?」他們回答說:「辣彼!祢住在哪裡?」耶穌於是向他們發出邀請,說:「你們來看看吧!」(若 1:39) 若望鄭重地告訴我們:他們去了,看了祂住的地方,並且那一天就在祂那裡住下了。這就是那兩個門徒首次與基督相遇的經過。 這次體驗是如此刻骨銘心,以致若望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準確時間。他這樣寫道:「那時,大約是第十時辰。」(若1:39) 對安德肋來說,那天是個大日子,因為他發現了耶穌就是民眾期待已久的默西亞。 他的體驗是那麼強烈,以致他急於要找自己的弟弟伯多祿,找到了,就對弟弟說:「我們找到了默西亞。」(41節).

與耶穌相遇後,這兩個宗徒就決意為他們所體驗到的事情作證。 若望在他所寫的福音裡提過安德肋三次,安德肋在每個場合,都把人領到耶穌跟前。 第一次領的,是弟弟西滿伯多祿(若 1:42);第二次領的,是那個有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的兒童(若 6:9); 第三次領的,是那些願意拜見耶穌的希臘人(若 12:20-23)。原來宗徒的惟一使命,是為耶穌作證,並領人來到主的面前,親自與主相遇。

基督徒生活的喜樂,在於與人分享我們與天主相遇的體驗。我向那個教師、那個醫生解釋:他們所過的生活並不豐盛。 想得到圓滿的喜樂,就要為耶穌作證。由於他們忽略了這個惟一的人生使命,所以心靈空虛的感覺老是揮之不去。 現代人錯誤地認為:世俗的逸樂和金錢帶來的安全感,是人生的至寶。 於是便營營役役,爭名逐利,結果迷失了方向,忘記了人生的真正意義,以致內心鬱鬱寡歡,非常絕望。 縱然事業有成,可是心靈仍然充滿了挫敗感。我們必須醒悟,要負起主耶穌給我們的使命,為祂作證。

「我的肉身和我心靈,雖已憔悴;天主卻永是我心的福分和磐石。」(詠73:26)

聖方濟各沙勿略 (聖方濟•薩威) 臨終時的情況,已為我們記錄下來了。他從歐洲出發,經過漫長而危險的傳教旅程,最後來到遠東的海岸。 當他病重,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時,他所說的,竟是讚美天主的話,因為他能獻身宣講耶穌的福音,是祂所賜的殊恩。 他內心充滿了神樂,禁不住喊道:「主,夠了,夠了!我沒法再領受了。」 他向同伴解釋:他的肉軀、心靈和頭腦,都充溢著天上的喜樂和安慰,再沒法子多領受一點兒了。 雖然在斷氣之際,身體受著劇苦,但心靈卻在主內歡欣。 假如聖方濟各沙勿略沒有獻身事主,按常理推測,他定能在著名的巴黎大學裡,成為一個大名鼎鼎,成就非凡的教授; 不過,假如他真的為了追求鏡花水月般的榮譽,而放棄了為主作證的機會,相信他在臨終之際,必會為自己所浪費的生命而懊悔不已。

許多人所追逐的,其實是虛無縹緲的幻象。他們為自己定下目標,並且悉力以赴,誤以為這些目標能使生活充實,並會給他們帶來幸福。 可是當他們達到了一個目標後,又發現還有進一步發展的新機會,於是便全心全意,繼續努力。 可是他們越成功,就越不滿足,因為時常都有更高的目標吸引著他們。 過了一段時期,他們發覺這種趨名逐利的生涯,實在相當累人,可是他們已被名韁利鎖所困,欲罷不能了。 每次達到自己深愛的目標後,總會發覺,自己的表現與世界級的優異水平,依然有一段距離。

我們被派遣到世上來,是為完成主耶穌交給我們的使命。 若我們負起這使命,便能喜樂地生活。 主耶穌答應在我們一生的歲月裡,時時刻刻與我們同在;但我們必須把生命獻給祂,等待祂指派,並完成祂所吩咐的事。 無論在家中或在職場裡,都該按這個主所交給我們的使命而生活。丈夫的使命,是愛自己的妻子,向她顯示救主慈愛的聖容。 即使妻子使自己大失所望,仍要愛她。同樣,妻子也該知道,她的使命是愛自己的丈夫,從而使他得到豐富的生命。 至於醫生,耶穌派遣他們去做的事,就是以仁心仁術,盡力令病人康復,從而使耶穌昔日治癒眾人的工作得以延續下去。 因此,若我們要做一個親近主的門徒,就要在祈禱中等待,做祂派遣我們去做的事。 要是我們無論做什麼,都以完成天主交給我們的使命為目的,那麼我們所做的一切好事,就真的會變成天主的工作了。

請眾同禱:

主耶穌,祢命令我們做世界的光,而我們也接受了這個驅散四周黑暗的使命。 不過我們察覺到,自己並沒有盡好這神聖的責任,以致自己的生活仍為黑暗勢力所籠罩。 我們犯了罪,沒有為祢而結出果實,如今向祢懺悔,求祢賜予恩寵,使我們能把生命託付在祢手中,做祢廣施救恩的工具。 亞孟。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9-02

「進入你主人的福樂吧!」 (瑪25:23)

瑪竇福音的山中聖訓內,有個部份叫做真福八端,所談論的,是耶穌稱為真福的八種福氣。 每一端真福都以「……的人是有福的」起頭,按一個固定的格式來表達。 這幾類耶穌命名為「……的人」,在常人眼中都是倒霉的傢伙,但祂卻稱他們有福, 因為無論遇到多少困難,多少挑戰,他們總不會失去這種跟隨耶穌的福分。

真福八端並非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境界,也不僅是一個對未來幸福的承諾。 它所慶祝的那種生命的永恆之美,那種找到耶穌的福分,是世上任何事物不能奪去的。

「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瑪5:3)

真福的第一端,表達出那些接受耶穌為主和救主的人的興奮心情。他們發現了耶穌是人生的寶貝,就情不自禁地歡呼。 在瑪竇福音中,主耶穌肯定地告訴我們:天國該像藏在地裡的寶貝那樣受人重視。 人找到了,就高興地去賣掉自己所有的一切,買了那塊地,把其中的寶貝據為己有。(瑪13:44) 耶穌又告訴我們:天國該像完美的珍珠那樣受人歡迎。尋找它的商人找到了,就去賣掉自己所有的一切,買了那顆寶貴的珍珠。(瑪 13:45,46) 在上述這兩個比喻中,人在買東西之前,都先賣東西。耶穌明確地指出,那兩個人賣掉自己所有的一切時,心情是興高釆烈的。 對他們來說,放棄自己的財物,並非損失,因為取而代之的,將是一件貴重得多的寶貝。 記住,在人生中所能找到的寶貝中,耶穌是最有價值的。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比發現這一點更為重要。

耶穌說:我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瑪 6:24)。 錢財不但指世上的金錢,也包括財富帶來的一切享受、逸樂和安全感。凡夫俗子貪圖享樂,愛過奢華的生活。 這種人永遠都不會了解熱心事主的崇高價值。在糊塗富翁的比喻中,耶穌告誡我們:事奉錢財真是一樁危險的事。 那富人以為,只要積聚了大量財富,生活就必然美滿,但想不到天主當夜就要索回他的靈魂。 其實人生十分短促,世間的財富,絕對無法永久佔有。主耶穌警告這種富人,世上沒有什麼能保障我們,一切都會過去,並不可靠。 第一端真福要求我們重新考慮,究竟什麼才是人生的寶貝。

在復活後,耶穌向西滿伯多祿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究竟他是否愛祂在萬有之上。主鍥而不捨地連續發問了三次,要求伯多祿親自回答。 等到伯多祿明確地答覆了祂的問題後,耶穌才把照顧羊群的責任託付給他。 主基督藉著這事清楚地告訴我們:人接納天主的國時,必須視天國為心中至大無比的喜樂。 若人向世俗的逸樂讓步,就與一切真而善的福分無緣。

這種神貧的真福,不是窮人的專利,富人也能享有。原來至關重要的,是人對財富的態度。 如果有人以為,只要擁有暫世的財富,就可以安枕無憂,他這種想法,顯然大錯特錯,因為耶穌說過:「在地上有蟲蛀,有銹蝕。」(瑪6:19) 對那些以耶穌為人生的焦點與目標的人來說,在精神上對世物的捨割,即那種對安逸、成功與享受毫不依戀的態度,就是他們的福氣。

「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瑪5:4)

真福的第二端,既表達出基督真門徒確實的哀慟,也顯示出他們真切的希望。 由於他們以耶穌為生活的中心,所以若得不到地上的財富和逸樂,他們不會難過。 他們的哀慟,跟耶穌的十字架密切相連,而十字架顯示罪惡所招致的痛苦。故此,基督的真門徒會深切而真誠地為自己所犯的罪而哀慟不已。 他們以這種神聖的哀慟,向耶穌以下的邀請作出回應:「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吧!」(谷1:15) 耶穌的門徒,一生都不斷悔改皈依。 這種悔罪的哀慟,時時都領他們走到慈悲的主面前,接受祂的安慰。 他們由於明瞭自己的罪如何使耶穌受苦,故此會因主在十字架上所顯示慈悲的無上光榮而歡欣。 實在,只有因懺悔己罪而破碎的心靈,才會體驗到天主在十字架上所流露的慈悲,並因此而深感安慰。想想那個蕩子的旅程吧(路15)。 他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回頭,走向父家。這個行動,我們稱之為悔改。結果,悔改使他在慈父的懷抱中獲得了莫大的安慰。 聖保祿宗徒勉勵我們,要以這種按照天主聖意而來的哀慟為榮。因為這種哀慟,能使我們懷著確切的希望,期待天主所賜的安慰。 他說:「按照天主聖意而來的憂苦,能產生再不返悔的悔改,以致於得救;世間的憂苦卻產生死亡。 且看,這種按照天主聖意而來的憂苦,在你們中產生了多大的熱情……為此我們得到了安慰。」(格後 7:10-13) 若我們沿著悔改自新的道路前進,並因自己的罪過而哀慟,就會在世上找到那種惟一的真安慰。

「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瑪5:5)

真福的第三端給我們指出: 由天主所控制的人生是多麼幸福。聖保祿覺得痛苦,因為他發覺自己被罪惡勢力擺佈,結果他所作的,竟是自己所輕視的惡事(羅7:15)。 這端真福所表達的是:由天主的神所控制的門徒,的確有福。要注意:在原文裡,「溫良」一詞,是用來形容那些業已馴化,懂得遵守紀律的動物。 一頭受過訓練,被人管教過的動物,不會隨從自己的本能生活,只會對主人惟命是從。 同樣,一個以耶穌為主為師的門徒,也不會按本性的私慾、一時的興致或突發的奇想行事,只會讓耶穌的神來控制自己。 由於他自覺有作惡的傾向,因此會不斷自律,時常隨從聖神的引導。

有個教師來問我,究竟可否斥責學童。我告訴他,耶穌看見聖殿遭人褻瀆時,祂也動怒。 不過,祂所發的是義怒,為叫那些人明白,他們所犯的罪是多麼嚴重。 同樣,教師看見學生胡作妄為時,為了他們的好處而直斥其非,也是合理的事。 不過,我們決不可隨從自己本性的私慾而大發雷霆,向開罪我們的人還擊。 發怒的傾向和其他一切自然本能,都該按聖神的啓迪,予以約束。 這是跟隨耶穌的人所享受的福氣。

「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瑪5:6)

真福的第四端,給我們指出門徒心中最大的渴望。「飢」、「渴」這兩個字,把他們渴慕天主的深情表達得很貼切。 聖詠的作者把這種人比作在乾旱之地渴慕溪水的牝鹿。「天主,我的靈魂渴慕祢,真好像牝鹿渴慕溪水。 我的靈魂渴念天主,生活的天主,我何時來,能把天主的儀容目睹?」(詠42:2,3) 要知道,與天主共融的渴望越強,福氣就越大。 如果一個人渴慕天主,如同飢餓的人急於進食,或如同口渴的人急於喝水一樣,那麼他的心靈深處便會感到滿足。 大多數人總有點天生的善端,也有點與天主密切結合的渴望。 不過,這些隱隱約約的傾向並不鮮明,所以他們很快就會放棄對天主和對美善的追求,終於過著庸庸碌碌,不思進取的生活。 如有需要,就毫不遲疑地與邪惡勢力妥協。 可是,那些決心獻身事主的人卻截然不同,他們總會懷著熱誠的愛,渴望與主親近,切願奉行祂的旨意,即使要為此而付出高昂的代價,也在所不辭。 這種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他們是耶穌所說的,那種全心全意地愛天主的人。 他們知道師傅為愛他們,已作出了極大的犧牲,就決意全力以愛來還報。

「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瑪5:7)

真福的第五端,給我們指出:如果我們與人相處時,能擺脫判斷人的惡習,又能以開放的態度,慷慨地接納人,那麼,我們終歸是有福的。 也許我們會這樣想:公義該是人際關係的基礎。舊約聖經似乎也接納這想法,因為在梅瑟法律內,有「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說法。 背後的假設就是:只要所作出的反應不違反公義,就有權利這樣做。要是別人傷害了我,我也可以使他受到同等的傷害。 不過,耶穌並不接受這個原則,祂說得很清楚:「除非你們的義德超過經師和法利塞人的義德,你們決進不了天國。」 主耶穌所說的,是一種更高超的義德。宗教界人士當時認為是合法的義德,絕對不能與耶穌要求我們具有的義德相比。 世上的各種人際關係,都要肖似天堂上的關係,都要以天主對我們的慈悲態度為楷模。 耶穌說:「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路6:36)慈悲超越公義。公義是:對方應得什麼,便給他什麼。 慈悲比這種公平的態度更勝-籌。即使對方不堪當領受我的愛,我依然愛他。即使對方不值得同情,我仍然善待他。 天主時時給我們顯示的,就是這種憐憫人的態度,如同耶穌所說的一樣: 「祂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瑪 5:45) 既然我如此有福,領受了天主這種無與倫比而又無窮無盡的慈悲,在與人相處時,就有把這種慈悲傳給他人的責任。 如果未能盡好這個責任,我對天主就很不公平。耶穌曾在一個比喻中提到一個欠下主人一筆巨款的僕人。 主人赦免了他的債,他卻抓住一個欠他小量金錢的同伴,把對方下在監裡。注意:耶穌叫那個毫無惻隱之心的人做惡僕。 記住:我們的家庭與社區,都應該成為人間蒙受天主祝福的地方。天主曾經許下,哪裡有愛,祂就在那裡臨現。 只要我們懷著慈悲與眾人相處,就會充滿這種來自天上的福氣。

「心裏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瑪5:8)

真福的第六端告訴我們:一心一意地恭敬天主的人,是有福的。這種人心中惟一的渴望,就是取悅天主,並時時遵行祂的聖意。 他們知道,自己身為耶穌的門徒,必須保持心靈潔淨。 換言之,他們要懷著純正的意向生活,事事只求光榮天主,並對耶穌忠貞不貳。這端真福要求他們極其嚴格地反省:自己做事的動機究竟是什麼? 是否純粹為了取悅天主?是否除此以外,也懷著別的動機,以達到自己自私的目的呢? 事實上,甚至當我們做一些常人認為最虔敬,最高尚的事,例如講道或愛德工作的時候,心裡也可能會有沽名釣譽或滿足私慾的動機。 耶穌告訴我們,若人行善,是為了受別人稱讚,那麼他們已獲得了賞報,天父不會報答他們。(瑪6:2) 耶穌也給我們指出傭工和善牧的分別。(若 10) 傭工只對薪金有興趣,對羊漠不關心。善牧卻會保護託付給他的羊,甚至為牠們捨生。 人必須全心全意恭敬天主,才能正直地事奉祂,並為祂的光榮作證。

「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瑪5:9)

真福的第七端告訴我們,致力使眾人之間建立愛的關係的人,是有福的。 在聖經裡,和平或平安,不但是一種沒有動亂的狀態,而且還包括各種使人得到最大福氣的事物。 祝人平安時,我們不但希望對方免於凶惡,而且還願對方得到幸福。 天主當然是福中之福。天使宣佈「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時,「平安」所指的,其實是天主的國, 因為只有當人類為天主的能力所庇蔭時,才有真正的平安。 因此,祝人平安,就是盼望天主的恩惠臨於對方身上。 當耶穌談到締造和平時,祂不僅希望我們彼此祝賀,而且還要求我們積極地為他人謀幸福。 基督邀請我們人人都採取主動,負起促進眾人合一的使命,以建設充滿友愛與安寧的團體。 我們閱讀宗徒大事錄時,會讀到一個名叫巴爾納伯的基督徒。 這個名字,是「和平之子」的意思,也可譯為「安慰人的人」。 在團體內,由於各人的性格和氣質不同,常會發生衝突與磨擦,使人際關係變得緊張。 若有和平之子在眾人之間締造和平,化解彼此的矛盾,確是十分美好的事。 但願所有的基督徒都如同這個名叫巴爾納伯的人一樣,以締造和平為己任。聖方濟各在他所撰寫的禱詞中,也提及這個崇高的使命。 他說:「天主,使我作祢和平的工具……」

「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瑪5:10)

真福的第八端,表達出信徒對基督的忠誠。即使因忠於祂的緣故而受迫害,依然要向祂盡忠。 在初期的教會,跟隨耶穌的人往往受到可怕的迫害。歷史告訴我們,他們勇敢地宣認自己對耶穌的信仰。 為了忠於主,他們不怕走進鬥獸場,去面對那裡飢不擇食的獅子,也不怕站起來,去凝視敵人手中的利劍。 聖史若望的門徒,斯米納的主教聖波利卡普(聖力康),是初期教會中一位極受人尊敬的殉道者。 他八十六歲時,被兵士拖到羅馬的法官面前。那時,羅馬帝國業已宣佈,國民只能朝拜皇帝凱撒,只可承認他是上主天主。 羅馬法官要求聖波利卡普向凱撒獻祭,聖波利卡普斷然拒絕,說:耶穌為了拯救我,為我死了;為我的救主而死,對我來說,是件樂事。 迫害他的人把他帶到火刑柱旁邊,要活活燒死他。 他注視著火刑柱,向主這樣祈禱:「主啊,謝謝祢,因為祢按祢仁慈的旨意對待我,把為祢而死的特恩賜了給我。 祢認為我堪當為祢獻上生命,我為此而感謝祢。」 聖伯多祿在寫給教友的信中,也勸他們要懷著喜悅的心情受迫害。 他說:「要喜歡,因為分受了基督的苦難,這樣好使你們在衪光榮顯現的時候,也能歡喜踴躍。 如果你們為了基督的名字,受人辱罵,便是有福的。」(伯前4:13,14)

真福八端告訴我們,找到耶穌並以祂為人生的焦點,是多大的樂事。 耶穌的門徒為了主,甘心捨棄一切,如同聖保祿宗徒所說的一樣:「我自願損失一切,拿一切當廢物,為賺得基督。」(斐 3:8) 他們全心全意敬拜耶穌,並制服各種使他們分心的私慾偏情,以獻身為主服務。 他們認為耶穌是人生惟一的寶貝,願意為祂而放棄世上的福樂和財產。他們以天主的慈悲作為待人接物的準則。 他們互相關心,以促進眾人之間同心合意的共融為己任。連迫害也成為顯示自己對主忠貞不渝的機會。 對那些跟隨耶穌,認真地獻身事主的人來說,歡欣鼓舞地把真福八端宣告出來,確是一種令人愉快的體驗。

請眾同禱:

主,感謝祢召叫了我們,賜給我們殊恩,發現祢原來就是我們生命的喜樂。當祢在人間誕生時,天使宣佈:祢的來臨是個大喜訊。 祢是我們的天主,祢降來與我們相偕,成為我們生命的福源。世上沒有任何事物能奪去這種與祢同在的幸福。 求祢賞給我們恩寵,使我們的心靈時常開放,來接納祢給我們許下的真福。 亞孟。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9-01

「天國臨近了」 (瑪3:2)

我們已來到新一年的門檻。來年將會如何?我們所期望的,又是什麼呢?有的人一談到未來,就預料將有大災難。 有的人盼望在人生某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大多數人認為前景變化不大,跟往年差不了多少。 不過,聖經卻敦促我們醒寤,做好準備,期待上主來臨。等待上主,原是聖經的重要主題。 耶穌教導我們,在人生的每一刻,都要等待上主。無論環境順逆,都不可與天主隔絕,終生都要不斷等候上主的啓迪。 這是耶穌藉著祂的教訓和比喻,給我們彰顯的智慧。在聖經的結尾,整個教會向主呼求:「主耶穌,你來吧!」 而主就回應:「的確,我快要來。」(默22:20) 凡是生氣勃勃的基督徒,定會經常等待上主,不斷把祂迎接到自己的生命中。

耶穌的末世言論,即祂有關末世或自己第二次來臨的教導,很強調這個等待上主的主題。 馬爾谷福音第13章所載的,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耶穌說:「但是,在那些日子裡,在那災難以後,太陽將要昏暗,月亮不再發光;星辰要從天上墜下,天上的萬象也要動搖。 那時,人要看見人子帶著大威能和光榮乘雲降來。」(24-26節) 祂藉著這個宇宙大災變的預言,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許多假先知要起來,欺騙許多人。」(瑪24:11)

某些人錯誤地解釋末世言論。他們古怪地推算後,就宣佈世界末日將於何年何月何日何時發生。 他們甚至聲稱,他們所在的地方,是個安全的避難所,追隨他們的人,可在該處安然度過世界末日。 數十年前,美國有一個前任牧師,叫做占姆•瓊斯(Jim Jones)。他創立了一個宣揚末世論的教派,向追隨者說: 末世時期已到,他們將要與他這個教主一起進入天上的極樂世界。 他指出,那事即將在美洲大陸某個角落發生。不少追隨者都隨著他到那個偏僻的小鎮去。 他吩咐他們先給孩子餵毒藥,然後服毒自殺,以進入極樂世界。在九百多名追隨者氣絕身亡後,他自己也吞鎗自盡。 那一連串的不幸事件,終於以慘劇收場。

自古以來,一直有人以先知自居,發表世界末日的預言。例如,至少有十二個群體曾宣佈過:公元2000年將是世界終窮的年份。 兩年前,有個婦人告訴我,她的牧師蒙主默啓,預知印度清奈(Chennai)這個城市,在經歷了連續三天的黑暗之後,便會完全沉沒在海中。 眾追隨者相信了他的預言,便在家中點起蠟燭祈禱,等待末日降臨;不過清奈這座城市,如今依然屹立在海邊,巋然不動。 數年前,美國有些所謂神視者宣稱: 加州將會與美洲大陸分離,然後墮入海心,他們甚至公佈了發生此事的準確日期;可是加州這片土地,今日尚未陸沉,仍然繁榮昌盛。 世界各地不時都有類似的假先知和教派興起,散佈蠱惑人心的末世預言。這其實是胡亂解釋天主聖言的後果。

「要等候父的恩許。」(宗1:4)

我們相信,將來總會有一個最後審判的光榮日子。那時,所有曾為主而生活的人,都要與祂同受光榮。 在初期教會,人人都懷著喜悅的心情,等待主實踐祂的諾言,在那一天再來。 聖保祿以下這番言論所表達的,就是這個信念: 「至於我們,我們的家鄉原是在天上,我們等待主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主從那裡降來, 祂必要……改變我們卑賤的身體,相似祂光榮的身體。」(斐 3:20-21) 自古以來,人常對末世感到好奇。我們審視過去的經驗,知道這種基於好奇心的臆測,其實毫無益處。 主耶穌親自指導過我們,什麼才是面對未來的正確態度。宗徒們問耶穌,祂將要在什麼時候建立王國。 這是個有關末世的問題。耶穌清楚地答覆他們:「父以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和日期,不是你們應當知道的。」(宗 1:7) 然後耶穌指出:他們的責任,是在祈禱中等待聖神降臨。在來自高天的能力加強了他們的力量後,他們便要為祂作證。 實在,教會的使命,並非探究父所定的時間,而是為主作證。 耶穌甚至說過:「至於那日子和那時刻,除了父以外,誰也不知道,連天上的天使和子都不知道。」(谷 13: 32)

沒有人有權猜測或宣佈世界末日何時來臨。我們身為主的門徒,只該聽從祂的吩咐,努力拓展天主的國,以達到人人都在基督內得救的目標。

「我對你的仁慈決不移去。」(依54:10)

當耶穌預言宇宙將有大災難時,祂想我們緊記:宇宙間沒有任何穩定牢固的東西。 我們視為堅不可摧,牢不可破的事物,都要動搖;我們認為千真萬確,必然發生的現象,都會失去常態。 烈日要昏暗,明月要失光,繁星要從天上墜下。耶穌警告我們,一切事物都要過去。 事實上,我們每晚就寢時,都深信不疑,翌日早上起床之際,太陽必定已經升起,在天空中照耀。 我們也確信,在太陽下山後,月亮必然發光,而星辰也一定在遠方的地平線上閃爍。這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終要過去。 不過,耶穌說,有一種東西將決不會過去,那就是祂的話。祂說:「天地要過去,但是我的話,決不會過去。」(瑪 24:35) 當萬象動搖,一切都混亂失序時,主就會光榮地來臨。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上,我們惟一能確定的事,就是天主的臨在。 其他我們緊緊地依附著的事物,沒有一件能永存不替。現世任何使我感到安全,活得寫意的制度和系統,都會分崩離析。 即使這個常與我同在的肉軀,也會捨我而去,在土中腐爛。世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做我穩固的靠山。我只能依賴主。 只有我與耶穌的關係能夠永世長存。其他我所倚仗的一切總會使我失望。 可惜,我們往往以為,只有那些眼睛所看見的物質才可靠,只有那些使我們心往神馳的虛榮與逸樂才有價值, 只有那些我們所依戀的人才能使我們心滿意足。

我有個好友,在傳媒任職。他聰穎過人,才思敏捷,洞悉世局,長於分析時事,令我十分佩服。 由於事業有成,他廣受各界讚揚,深為眾人擁戴。幾個月前,他的妻子給我傳來一個訊息,叫我為他的健康祈禱。 後來我有機會到那個他所在的市鎮去講道,便探望他。 他像平時那樣,向我展露親切的笑容;不過,在接著的幾分鐘內,竟一言不發。後來他試圖與我交談,卻沒法把一個句子說完。 他的妻子解釋,他患了一種腦退化的病症,醫生們設法以各種不同的方法來治療他。 他的妻子又說:他用心聆聽,似乎明白別人所說的話,但沒法記住任何東西。 因此,他不能回答別人的問題,也沒法與人談話,只好過著隱居獨處的生活。 我凝視著他,發現他愁容滿面。他告訴我,他感到懊惱,極為憂苦。 在那一刻,我突然領悟到,世間並沒有萬古長存的事物,即使那些我們引以為榮的成就,也只不過是過眼雲煙而已。 我們要有心理準備,知道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隨時都會失去。 同時,我也想起主所許下的諾言,知道即使當我們一無所有,痛不欲生時,祂也必在我們身邊,予以撫慰,因為祂是磐石,是我們生命的基礎。 於是我把朋友拉到客廳的小祭台前,叫他什麼都不用作,只是望著耶穌,全心愛祂。 我們在那裡留了幾分鐘,然俊我看得出,他已經沉浸在平安的氛圈裡了。

「我們的家鄉原是在天上。」(斐3:20)

人人遲早都要去世,因此,耶穌叫我們切勿浪費生命,不要試圖在此世建造一座能作自己永久避難所的城。 我們如今在人間,只是朝聖路上的旅客,要時常警醒,把主迎進自己的心中,與祂一起生活。祂是道路,真理,生命,不斷邀請我們去親近祂。 以下就是祂印在聖經上的請柬,讓我們牢記於心吧:「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我要使你們安息。」(瑪 11:28) 當這個世界的結構和體制成為我們所負的重擔,而我們的責任和人際關係又使我們勞苦不堪時, 只要我們來到主的跟前,就能得到祂所賞賜的安息,重新振作起來。

耶穌不願門徒行差踏錯,為了確保他們能依循正軌生活,就向西滿伯多祿提出這個很有意義的問題:「你比他們更愛我嗎?」(若 21:15) 這問題所詢問的是:身為門徒,究竟我們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由於耶穌在伯多祿心中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於是他就回答:「主,是的,祢知道我愛祢。」伯多祿已經決意,要讓耶穌做他生活的焦點。 他能這樣作,靠的是堅強的信德。

我曾和一個年輕的大學生談話。他是個第四期癌症患者,正在醫院裡接受放射治療。 他自知來日無多,但與我交談時,臉上卻沒有恐懼或失望的神色。 他正值青春年華,就走到人生盡頭,可是心中卻沒有遺憾或憤憤不平的感覺。 他咧著嘴巴微笑,請我為他祈禱。我問他,有沒有什麼具體的祈禱意向。 他含笑回答說:「神父,請為我祈禱,好使我常能與主在一起。」 我告訴他,這就是主藉著聖保祿的書信對我們所許下的諾言:「我們時常同主在一起。」(得前 4:17) 當我為他祈禱時,實在感到驚訝,因為他對基督信仰的態度竟這麼正確。他雖仍然生活在人間,卻對此世的事物毫不依戀。 對他來說,任何世上的東西都不重要。他不追求舒適,不尋求解脫,只穩步前進,把一切都託付在主的手中。 對他來說,惟一重要的事,就是主曾許下,在塵世旅程的終點,祂必在那裡,接他到永福的天鄉去。 當他死於世界,活於上主時,他將找到聖洗誓願的真正意義。我祈禱後,他對我說,他感到耶穌與他同在,不斷安慰著他。 在某些難熬的時刻,當他呼求上主時,常會聽見輕柔的低語聲:「我必會扶持你。」他知道那是主安慰他的聲音。 我提醒他,主曾這樣保證:「天地要過去,但是我的話,決不會過去。」 整個的物質世界正在他的周圍逐漸崩坍,而他塵世的生命也行將結束,惟一留下來的重要事物,是主所曾說過,永遠都不會過去的話。

不幸,我們往往認為這個宇宙極其穩定,恆久不變。我們誤以為,憑著自己的努力,可以在暫世的流沙上興建一座永遠長存的城池。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忘記了,只有天主才是人生穩固的基石。 當耶穌談到末世時,祂想告訴我們的,不是世界末日來臨的日期,而是一切都終歸泯滅的事實。 祂藉此邀請我們,要依靠祂,要在祂內安憩,找到人生的意義。 當我們踏進新的一年時,讓我們敞開心扉,接納主所許下,時常都會扶助我們的諾言。 出乎意料的事總會發生,我們所倚靠的事物會令我們沮喪不已,所信賴的人也會令我們大失所望;可是主卻常與我們相偕,永不離棄我們。 為此,讓我們懷著信心,歡樂盈盈地與聖保祿一起宣稱吧:「若是天主偕同我們, 誰能反對我們呢?」(羅8:31)

請眾同禱:

主,天主,祢經常邀請我們走生命的道路。祢的話就是真理,因此我們能懷著信心,仰仗祢可靠的愛情與臨在,把生命交給祢。 任何損失或磨難,我們都將不會害怕,因為祢的愛比生命更可貴。 當我們踏進新的一年之際,求祢把聖神傾注在我們身上,好使我們能努力不懈,為光榮祢而生活,宣揚祢的美善,直到地極。 亞孟。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8-12

「我與懺悔和心靈謙卑的人在一起」 (依57:15)

在聖誕節,我們慶祝天主對我們的寬仁。雖然我們又軟弱,又不虔敬,但祂卻沒有捨棄我們。 以下聖保祿所說的話,恰當地勾畫出天主對我們的慈悲。他說:「天主的愛,藉著所賜予我們的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 當我們還在軟弱的時候,基督就在指定的時期為不虔敬的人死了。」(羅5:5,6) 事實上,耶穌的誕生和死亡,以及祂一生的生活,都在我們心中證實了天主豐厚的仁慈。

「上主親近心靈破碎的人。」(詠34:19)

讓我說一個動聽的寓言故事吧。故事的主人翁是一頭小羊,叫做厄弗辣因,媽媽喜歡親昵地叫他做「小因」。 他跟年老的媽媽,連同其他幾隻羊和牧人們,一起住在一個離城不遠的大山洞裡。 小因是隻白羊,不過身上卻滿佈黑斑。當他看見其他渾身雪白的小羊時,就會感到自卑。 當他看見別的小羊蹦蹦跳跳地嬉戲時,就會更加悲傷,因為他是個跛子,只能慢吞吞地,一瘸一拐地走路。 有一天,牧人們決定帶所有的羊到附近的山嶺遠足。小因很輕奮,打算和朋友們一起出發。 但其他的羊看見他步履蹒跚的樣子,就嘲笑他。 最後,有個牧羊人輕輕地拍他的背,溫柔地向他解釋:「這一次要走很長的路,我們擔心你不能走畢全程。」 於是小因就只好和媽媽一起留下來。媽媽安慰他說:「小因,別難過!凡坐冷板凳的,天主都會賜給他們特別的恩寵。」 小因聽了媽媽的話後,就一瘸一拐地走開了。 他凝視著其他的羊和牧人,看見他們連蹦帶跳,高高興興地在草地上走路的樣子,一顆豆大的淚珠就從他的眼中滾下來。 到了黃昏,媽媽和小因一起慢慢地返回溫暖的山洞。小因吃了乾草後,媽媽就躺在他的身邊,哄他睡覺。

到了半夜,小因醒了,覺得害怕,就喚醒媽媽,低聲對她說:在馬槽裡有件東西在動。 他們往上望,在黯淡的燈光下,看見在山洞裡,有一個很小的嬰兒躺在鋪滿了新鮮乾草的馬槽裡,又看見一名少婦在嬰兒旁邊休息。 媽媽和小因發現自己的家裡來了兩個不速之客,不禁大為震驚。由於天氣嚴寒,嬰兒開始哭了。 少婦趕緊把嬰兒摟在懷裡撫慰,而小因則到處張望,想給嬰兒找一條毯子,不過,所有的毯子都給牧人們帶走了。 最後,小因想起自己一身又柔軟又溫暖的毛,便膽怯地走過去,蜷縮著身軀,躺在嬰兒旁邊,讓嬰兒取暖。 少婦溫柔地低聲道謝:「小羔羊,謝謝你!」不久,嬰兒就睡著了。 然後,有個男人帶著幾塊破布進來,向少婦解釋:「瑪利亞,對不起!我只能找到這幾塊布。」 少婦答道:「你放心吧,我們的小君王感到很溫暖,因為這隻小羊一直都躺在祂的身邊。」 小因覺得奇怪,心裡想:君王不可能睡在馬槽裡,為什麼她竟然叫這個嬰兒做君王呢? 就在那時,牧人們遠足後回來,興奮地衝進山洞裡,興高采烈地說:「我們看見了一道明亮的光,又聽見天上的天使給我們報喜訊。」 他們又問小因:「你知道這個新生的嬰兒是普世的君王嗎?」 嬰兒的母親摟著小羊說:「天主俯聽了你們的祈禱。祂現在來了,和你們在一起。」 小因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嬰兒是一個特別的孩子,而這個時辰又是一個特別的時刻。 他同時也明白了,為什麼他一出生,就是一個跛子。 假如他像別的羊一樣,能蹦蹦跳跳地走路,他就會在山上遠足,而不會留在山洞裡了。 假如他不在山洞裡,那麼這個嬰兒便會繼續挨冷受凍,哭個不停,而他也不能成為第一批歡迎耶穌蒞臨的生物了。 小因對媽媽說:「你說得對。原來我在天主的心中,有一個特別的位置。」

「人子來,是為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路19:10)

提到基督降生的事蹟時,我就不禁想起聖經中所說的羊群與牧人。 《厄則克耳先知書》記載:由於牧人疏於照顧天主的羊,羊群的境況十分淒涼。 天主為此而悲傷,便譴責那些牧人,即以色列子民的領袖。 天主這樣說:「瘦弱的,你們不扶養;患病的,你們不醫治;受傷的,你們不包紮; 迷路的,你們不領回;遺失的,你們不尋找,反而用強力和殘暴去管治他們。 因為沒有牧人,羊都四散了;羊四散後,便成了一切野獸的食物……沒有人去尋,沒有人去找。」(則34:4-6) 然後上主保證:祂會親自出馬,關懷那些些四散的,病弱的和受傷的羊。 祂說: 「看,我要親自去尋找我的羊,我要親自照顧我的羊……我要親自牧放我的羊,親自使他們臥下──吾主上主的斷語──失落的,我要尋找; 迷路的,我要領回;受傷的,我要包紮;病弱的,我要療養。」(則34:11-16) 厄則克耳先知以上的預言,解釋了聖誕節的奧蹟。 原來天主來到世間,是為尋找迷失了的人。耶穌以下列這番話向尼苛德摩闡釋自己降生成人的奧祕。 祂說:「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祂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3:16) 天主的愛實在偉大!祂為了使我們得到永生,竟然捨棄了天堂的光榮,來到人間,取了我們卑賤的形體,形狀也一見如人。 祂的目標,就是親自向我們保證:凡投奔祂的人,都不會喪亡。

那些飽受傷害,不被社會重視的人,在天主的眼中十分珍貴,因為祂來到世上,正是為了他們。 怪不得第一批慶祝祂降生的人,就是社會地位最低的牧羊人。 由於他們是天主所愛的寶貝,因此祂特地派遺天使,邀請他們來到馬槽,成為首批覲見救主的貴賓。

「如今正是悅納的時候。」(格後6:2)

巴爾提買是個瞎子,在黑暗之中常坐在耶里哥的路旁行乞,一直被天主忽略,一直受人鄙視,他坐得實在太久了。 有個癱子躺在貝特匝達水池旁邊,病了三十八年,長期被人孤立,自慚形穢, 一直等人把他放到水池中,卻一直都得不到別人的援助,他等得實在太久了。 有個婦人患了血漏,十二年來,一直慘被病魔折磨,她受苦的時間實在太長了。 有個淫婦在犯姦淫時被捉住,她被罪惡捆綁得實在太久了。很多人都想用石頭砸死她,但她在天主眼中實在太寶貴了。 要知道,每個撒瑪黎雅人、每個稅吏、每個癩病人和每個受大眾排斥的人,都是天主心愛的孩子。 正是為了他們,慈悲的主才來到世上,成為與人同在的厄瑪奴耳。

耶穌喜歡自稱「善牧」(若10)。「善牧」不僅是個稱號,因為它不但說出了祂降生成人的理由,也指出了祂要完成的使命。 祂說:「我來,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我是善牧:善牧為羊捨掉自己的性命。」(若10:10,11) 祂向人人保證,凡信從祂的,特別是那些受過傷害,不被社會重視的人,都不會喪亡。 聖誕節,就是慶祝這個保證的日子。在世上,只有那些有錢有勢的人才能經常大事慶祝。 但對我們這些信耶穌的人來說,聖誕節的慶典卻是人生一切不幸遭遇的答案, 因為天主是厄瑪奴耳,時常支持我們,在我們孤立無援之際,更會鼎力相助。 在那些時刻,祂會親自來尋找我們,使我們的生活變為慶典。

「祂親自要與他們同在;祂要拭去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默21:3,4)

我第一次在意大利過聖誕節的情景,如今仍然歷歷在目。那時我在羅馬深造, 在聖誕前夕,被派遣到一個在意大利北部的鄉村堂區去聽告解。 那裡的教友都是虔誠的村民,他們白天來辦告解,到了子夜,便參與隆重的聖誕慶典。 其後,主任司鐸就離開聖堂,與自己的家人共度佳節。我要獨自一個人留在神父宿舍裡,等到黃昏才能乘坐火車返回羅馬。 主任司鐸事前告訴我,冰箱裡已有夠我吃一天的食物。 聖誕節那天早上,我一覺醒來,發現神父宿舍、聖堂以及周圍一帶,都空無一人。 我隱約地聽見從那條村子傳過來的歌聲和笑聲,感到十分孤單寂寞,不禁懷念在家中歡度聖誕的美好時光。 當日,我除了等候在黃昏開出的火車外,沒有別的事情可做。由於寒風刺骨,我甚至連出去散步也不敢。 於是我走進聖堂,站在聖誕馬槽前祈禱片刻,默想著天主聖言成了血肉的奧蹟。 不久,我看見馬槽內的耶穌聖嬰像竟變成了活人。祂張開雙手迎接我,並以充滿憐憫之情的慈目溫柔地注視我。 我便跪下,將自己奉獻給我的天主。 那時,我感到心中充盈著祂的柔情蜜意,一切孤獨憂傷的感覺都煙消雲散了,取而代之的,是蒙主寵愛的喜樂。 然後,當我走出聖堂,哼著「平安夜」那首聖誕老歌的曲子時,就與一個堂區教友不期而遇。 那個男子不但祝我聖誕快樂,還邀請我到他家裡作客,共進午餐。當他的三個小孩子看見我這個客人時,都不禁雀躍萬分。 結果,那天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懷念,最充滿主愛的聖誕節! 故此,當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不要鬱鬱不樂,因為只要我們投奔上主, 便會發現祂正在等待,要把祂的愛傾注在我們心中。 那時,我們不但能夠超越困境,而且還能與他人一起分享我們在天主內所體驗到的愛。

每當我們的身體或者心靈受傷時,聖誕節都邀請我們等待,以聆聽耶穌敲門的聲音。 耶穌說:「看,我立在門口敲門,誰若聽見我的聲音而給我開門,我要進到他那裡,同他坐席,他也要同我一起坐席。」(默3:20) 既然主耶穌給了我們這樣的保證,我們便能在日常生活中充滿信心。 聖誕節的慶典,並非只是一年一度的例行公事,而是我們信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它使我們深信:在我們受苦的每一刻,天主都會來臨,進入我們的心中。 因此,聖經這樣說:「的確,我快要來。」「阿們。主耶穌,你來吧!」(默22:20) 懷著期待的心情等候主的來臨,並在生活中體驗祂的臨在,就是我們在聖誕前後當作的事。

請眾同禱:

主,天主,天地的主宰,祢來到世上,寄居在我們人間。從此,在這片憂愁和孤獨的土地上,我們不會再感到悲哀。 我們感謝祢,因為每當我們遭排斥,受傷害時,祢都施以援手,當我們大失所望,跌進人生的低谷時,祢都把我們舉起來。 在這個聖誕節,願祢愛的光輝,充滿每一個家庭,照亮每一顆心。 亞孟。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8-11

「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 (谷10:45)

門徒既成了宗徒,就要芬香四溢,如同盛開的鮮花一樣。耶穌從門徒中選定了十二人,為同祂常在一起。 他們聆聽祂的教誨,並領略到祂特殊的關愛。 祂向他們推心置腹,說:「我稱你們為朋友,因為凡由我父聽來的一切,我都顯示給你們了。」(若15:15) 祂的目的,是讓他們在五旬節的體驗後,開始履行宗徒的職責。 所以在升天前,祂對他們委以重任,說: 「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宗1:8) 在三年傳教期間,耶穌利用各種機會引導他們,為使他們日後能勝任宗徒的職務。

在《馬爾谷福音》第十章裡,我們可以看到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若望這兩兄弟的野心。 他們走近師傅,要求祂賜他們在祂行將建立的王國內,一個坐在祂右邊,一個坐在祂左邊(谷10:36)。 假如他們得償所願,便會享有高位,凌駕於其他十個門徒之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他們提出這特別的要求前,耶穌才向眾門徒預言了自己的苦難和聖死。 祂說自己要被交於司祭長和經師,而他們要定祂的死罪;但三天以後,祂必要復活(谷10:33,34)。 原來雅各伯和若望對救贖奧蹟茫然不解,只懂得尋求暫世的光榮。 耶穌就把握這個機會,把宗徒應當具備的條件告訴他們。 祂先向他們解釋,這種與天國有關的事,只有天父能夠作主。 祂說:「坐在我右邊或左邊,不是我可以給的,而是給誰預備了,就給誰。」(谷10:40) 當耶穌和這兩兄弟交談時,其他十個門徒猜到他們的動機,就惱怒他們。

「你們不屬於世界,而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若15:19)

耶穌意識到,祂的門徒被一股惟我獨尊與貪得無饜的歪風所影響,便給他們指出:這種世俗的態度,與天國的精神背道而馳。 衪叫門徒過來,對他們說:「你們知道:在外邦人中,有尊為首領的,主宰他們,有大臣管轄他們; 但你們中間,卻不可這樣。」(谷10:42-43) 主耶穌以「主宰他們」,「管轄他們」這些字眼,指出了外教世界中那些達官貴人處世的態度。 事實上,當時位高權重的人,莫不喜歡耀武揚威,對人頤指氣使。在那個時代,「主宰」和「管轄」 的含義相當明確。 「主宰別人」的意思,就是以目中無人的態度行使權力,完全不顧對方的自尊。 對耶穌來說,每個人的自由與價值,是必須尊重的無價之寶。祂曾在幾個場合,意味深長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衪明確地指出:「安息日是為了人立的,並不是人為了安息日。」(谷2:27) 由於人人都有偌大的價值,所以絕不可假借任何宗教規誡之名,去踐踏人的價值。 訂立宗教規誡的目的,是為了使人活得更豐盛, 因此,決不可使這些規誡,變成令人難以負荷的擔子,或利用這些規誡,去剝奪人的自由與尊嚴。 耶穌深深明白:在天父眼中,人是多麼寶貴,因為天父深愛世人,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獨生子,為使他們不至喪亡(若3:16)。 若果有人濫用職權來侵犯別人的尊嚴,耶穌對這種過犯,決不會容忍。

在耶穌那個時代,很多權貴都愛管轄別人,動不動就擺架子,逞威風。 他們喜歡弄權,以達到個人自私的目的;他們迫使別人與他們合作,來滿足自己的私慾。 他們為了沽名釣譽,為了聚歛錢財,或者為使家人能享受特權,獲得利益,經常憑藉職位,濫用權力。 不過,耶穌卻清楚地指出:以權謀私,絕非正道。身居高位的人,反而應該謙抑自下,服務人群。

「你們該屈服在天主大能的手下……祂必舉揚你們。」(伯前5:6)

主耶穌以天主子的身份,對宗徒說出了祂對權力的理解。祂的看法是前人所未曾說過的,跟世界對權勢的觀點完全相反。 在耶穌的心目中,「忘我」與「獻身」的精神,該是一切在位者的特點。這兩個特點,祂以「僕役」與「奴僕」這兩個詞語來表達。 祂對宗徒們說:「你們中間,卻不可這樣: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成為大的,就當作你們的僕役; 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為首,就當作眾人的奴僕。」(谷10:43-44) 「奴僕」一詞的原文是'doulos',所專指的,是一個完全獻身為主人效勞,沒有任何個人權利的人。 他必須任由主人處置。他雖然被視為家庭的一份子,但在主人面前,並沒有任何權益可言。

凡獻身事主的人,耶穌都要他們具有渾然忘我的精神。正是這種完全無私的服務態度,使他們堪稱為宗徒。 他們做任何事情,都不會為私利打算。他們只關心怎樣取悅主人,只關心怎樣奉行他的旨意。 耶穌以僕人的態度為例,向宗徒們說明這種忘我的獻身精神。 僕人耕田或放羊,從田地裡回來.在坐下吃喝之前,還須在餐桌旁邊伺候主人,不可期望主人致謝,也不得向主人索取報酬。 然後,耶穌下結論說:「你們也是這樣,既做完吩咐你們的一切,仍然要說: 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做了我們應做的事。」(路17:10)

在各書信中,聖保祿都以「基督耶穌的僕人」(羅1:1)自稱。他完全明白這稱號的含意。 他在寫給格林多教會的信中說:「我原是自由的,不屬於任何人;但我卻使自己成了眾人的奴僕,為贏得更多的人。」(格前9:19) 聖伯多祿、聖猶達和聖雅各伯這三位初期教會的領袖,也在書信中自稱為耶穌基督的僕人。 他們都很了解主的心意。當主在最後晚餐中為門徒洗腳時,衪所作的,是一件只有僕人才肯作的事。 那時,祂這樣向門徒闡明他們使命的性質:「若我為主子,為師傅的,給你們洗腳,你們也該彼此洗腳; 我給你們立了榜樣,叫你們也照我給你們所做的去做。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沒有僕人大過主人的,也沒有奉使的大過派遣他的。」(若13:14-16) 事實上,宗徒們所該尋求的惟一榮譽,就是作天主的奴僕,因為他們知道,那是他們最大的賞報。 耶穌曾向他們許下:祂的僕人有權獲享永遠的光榮。 「誰若事奉我,就當跟隨我;如此,我在那裡,我的僕人也要在那裡;誰若事奉我,我父必要尊重他。」(若12:26)

「我的德能在軟弱中才全顯出來。」(格後12:9)

聖伯多祿這樣勸告初期教會的領袖:「你們務要牧放天主托付給你們的羊群; 盡監督之職,不是出於不得已,而是出於甘心,隨天主的聖意;也不是出於貪卑鄙的利益,而是出於情願; 不是做托你們照管者的主宰,而是做群羊的模範:這樣,當總司牧出現時,你們必領受那不朽的榮冠。」(伯前 5:2-4)。 主的忠僕所得的一切光榮、崇敬與安全,都來自召叫他們服務的天主。 如果他們追求現世的利益,就不配接受祂的召叫,該當感到慚愧。 天主曾藉依撒意亞先知的口如此告誡過:「我決不將我的光榮讓與別人。」(依48:11)

在《民長紀》裡,天主給基德紅啓示了,該如何按天主的方式行使權力。 當時,基德紅既蒙召率領以色列人抗戰,便召集了數以萬計的民眾,組成大軍,準備與米德揚人戰鬥。 他心裡這樣想:能否戰勝對方,要看己方的實力,而己方的實力,可用戰士的人數衡量。 如今敵軍勢力雄厚,為了確保己方穩操勝券,必須有大量兵力不可。 他這種想法似乎極其合理,但天主的思念,不是我們的思念,而祂的行徑,也不是我們的行徑! 「上主對基德紅說:『跟隨你的民眾太多,我不能把米德楊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對我自誇說: 是自己的能力救了自己。』」(民 7:2) 聖保祿按照聖經所傳授的道理,寫信給斐理伯城的信友說:「你們就應彼此意見一致……以滿全我的喜樂。 不論做什麼,不從私見,也不求虛榮,只存心謙下,彼此該想自己不如人; 各人不可只顧自己的事,也該顧及別人的事。」(斐 2:2-4) 聖保祿又以熱情洋溢的言辭,去描述主耶穌掏空自己的愛。 他說:「你們該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 祂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當把持不捨的, 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斐 2:5-7) 實在,這種對天主謙恭順從,不求己益的態度,是獻身事主一事的核心。

「對一切人,我就成為一切,為的是總要救些人。」(格前9:22)

有了這種掏空自己的態度,我們就能全然獻身,成為送給他人的禮物。耶穌以「僕役」這個詞語來解釋這種態度。 須知道,在以希臘文寫成的聖經原文裡,「僕役」一詞是“diakonos”, 而“diakonos”後來又演變為「執事」一詞的英語,即“deacon”。 「執事」的職責是「操管飲食」,須在餐桌旁邊伺候別人。 《宗徒大事錄》記載,在初期教會,希臘化的猶太人曾一度發出怨言,因為教會的領袖在日常的供應品上,疏忽了他們的寡婦。 聖伯多祿宗徒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決定在教會內設立新的職位,選立七位執事,負責操管飲食的工作。 伯多祿說:「讓我們放棄天主的聖言,而操管飲食,實在不相宜。 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檢定七位有好聲望,且充滿聖神和智慧的人,派他們管這要務。」(宗6:2,3) 要注意:在餐桌旁邊伺候別人的工作,和其他各種在教會內的服務,都具有共同的特徵。

在餐桌旁邊伺候別人的工作,有三個特徵。首先,很明顯,它是一種賦予生命的職務。 食物有維持生命的作用,因此,給人提供食物,能使對方營養充足,活得健康。其次,它是一種要以愛心去完成的工作。 一個在餐桌旁邊服務的人,必須熟悉他所伺候的對象,必須了解對方的喜好和需要。所提供的服務,必須是最合適的。 不可漠不關心,也不可粗心大意。例如,不可把糖果遞給糖尿病患者,也不可把過鹹的食物放在血壓高的人面前。 要懷著愛心,替別人著想。要先了解每個人的需要,然後才提供飲食。第三、在餐桌旁邊服務,必須有犧牲精神。 在希臘-羅馬文化裡,有這樣的一個習俗。 服務員為了使賓客放心,在端上了一盤食物後,會先拿一點來吃,好使賓客知道,那盤食物是安全的。 如果食物真的有毒,服務員便會死掉。由此可知,服務員所應具有的,是一種捨己為人的犧牲精神。

上述三個特徵,就是獻身服務的基督徒領袖應當具有的特質。 那些蒙主召選的領導人要注意:他們做事的惟一動機,該是建樹團體,好使每個信友都照上主的肖像成長。 身為基督所揀選的領袖,必須為人著想,切勿恃勢凌人,不應以冷言冷語打擊別人,不可動輒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使人難受。 很多人有這樣的想法:壓制他人,是信友團體內維持紀律的一種方法。 這種想法並不正確。紀律與秩序固然有其價值,但刻薄寡恩,毫無愛德的領導方式,顯然違背基督的聖訓。 領導的職責,不是壓制人的生命,而是使人獲得豐富的生命。 有些人常以咄咄逼人的方式來擺事實,講道理,不幸,這種專制的方式,只會令對方感到無助,受到屈辱。 事實上,沒有愛德的真理,根本不是真理。 這種毫不留情地打擊對方,完全不顧他人感受的做法,只能鞏固自己的權威,證明自己所說的話正確無誤,但卻難以令對方心悅誠服。 要知道,傷者、弱者和有過錯的人,都有受到特殊照顧的權利。 痛打落水狗的態度,只會令對方無法翻身,卻很難使人接受真理,因為真理應該產生賦予生命的效果。 位高權重的人,要具有足以了解他人的愛心,因為心中有愛,就不會定別人的罪。 即使別人犯了錯,也會竭力克制自己,以免羞辱對方,更會懷著慈善柔和的態度,去糾正對方的錯誤。 據說,雖然聖文生(St. Vincent de Paul,或譯聖雲先)是修會的會祖與總會長, 但當他必須糾正一個神父的過失時,他會跪下,先向那個神父辦告解。 得到罪之赦後,才以跪在地上的姿勢,開口糾正對方所犯的過錯。

「論尊敬,要彼此爭先。」(羅12:10)

我們應該誠實地反省,在教會內常見的做事方式,尤其是我們個人的作風,究竟是否與耶穌的教訓相符。 我們人人都蒙召在教會內服務。無論提供什麼服務,都要照天主的心意行事。 若果自私驕傲的態度玷污了領袖當有的神聖風範,便會削弱教會為主作證的能力。 我們常會聽見父母這樣埋怨子女:縱然自己盡心竭力,為兒女犧牲了一切,但兒女卻忘恩負義,對他們漠不關心。 當然,兒女有孝敬雙親,照顧年邁父母的責任; 但如果父母抱著養兒防老的心態,在養育孩子時不斷盤算著將來應得的回報,他們的行徑,就與耶穌基督的精神背道而馳。 同樣,如果一個老師一面教書,一面期望得到學生的尊敬和欣賞,他的心態,也與基督的服務精神不合。 如果一個神父一面牧民,一面埋怨長上不欣賞他為照顧羊群所付出的辛勞, 那麼他所發的怨言,就是他尚未徹底了解司鐸牧職的性質的證據。 在社會上,如果一個政治家或官員為了致富,以貪腐的手段中飽私囊,那麼他所走的,就是外教人的邪路。 外教世界已經大舉入侵,進佔了當代領袖們的心,甚至連那些該為主服務的聖職人員的心也佔據了,這情況實在可悲!

聖方濟各·亞西西所撰寫的著名禱文,非常切合我們這個時代的實況。 這禱文教我們如何求主改造我們的心,使我們不祈求受人服侍,而只求服侍他人,不祈求受人愛護,而只求愛護他人。 聖方濟各默想著師傅基督的聖容,敞開了自己的心扉,主耶穌那種捨身救世的愛,就傾注在他的心內。 如今,整個世界,特別是教會,該坐在主耶穌的腳前,學習如何為那些天主托付給他們照顧的人洗腳。 他們該革除作威作福的陋習,不可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可渴望民眾向他們鼓掌喝采,亦不可以權謀私。 每個身居高位的人都該牢記,上主怎樣譴責過那些殘民以自肥的牧者(則34)。 人越肯抽時間坐在善牧耶穌的腳前,就越能了解祂捨身救世的大愛,就越能明瞭祂四出尋找亡羊的動機。 這實在是當今時代的需要。目前,一股控訴與指責的歪風,正影響著世界與教會,使之四分五裂。 家庭首當其衝,開始瓦解。人際關係變得脆弱得不堪,一方犯錯,就會導致雙方離異。 耶穌證實了,只有愛的精神才能戰勝一切。 如果我們與人人相處時,都把這種精神付諸實踐,光明就會戰勝黑暗,恩寵與慈悲的泉水, 就會藉著我們個人所作的決定,滲入我們的團體、教會和社會之內。 好吧!就讓我們開始真誠地,有力地作證吧。基督已召叫了我們人人去負起這個使命,以散播救恩的光明。 讓我們勇敢地前進,掏空自己,全心信賴主耶穌,步武祂的芳蹤,在愛德的道路上行走,謙卑地為人服務吧。

請眾同禱:

主耶穌,祢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我們作贖價。 祢為了救我們免於喪亡,竟甘心掏空自己,捨棄天主性的光榮,降生在這個涕泣之谷內。 祢聽命至死,甚至樂意接受不義的審判和各種凌辱,慘死在十字架上。求祢把掏空自己的精神, 和捨身救人的愛賜予我們,使我們能成為祢救贖之愛的可靠管家。 求祢使我們覺悟: 只要我們施予,就會充盈祢的聖寵。請祢塑造我們,如同祢塑造了祢的門徒一樣, 好使我們力量培增,能為祢的王國而獻上自己的生命。亞孟。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8-10

「看,我已更新了一切。」(默21:5)

天主往往選擇在最出人意表的情況下,來顯示自己的光榮。若望福音記載,耶穌首次顯示自己光榮的場合,就是加納婚宴。 由於主人在事前低估了賓客的酒量,如今缸裡的酒,已所餘無幾。眼看一場災難行將發生,使歡樂的氣氛破壞無遺。 就在那時刻,天主親自出馬,變水為酒,顯示了自己的光榮。實在,這種「加納」時刻,經常會在人生出現。 遇到始料不及的難題時,我們往往以為必敗無疑。不過,就在這種困局中,信德卻向我們保證:我們將要看見天主的光榮。

二十八年以來,我們的「神性退省中心」一直都是個彰顯示天主光榮的地方。 很多人受它吸引,在人生的低谷中,穿洲越洋而來,以尋求並體驗天主的慈悲。 當瘸子行走,瞎子復明之時,當家人重修舊好,彼此相愛之時,當年輕人革除陋習,獻身事主之時, 當天主拭去絕望者眼上的淚痕,使他們重燃希望之火之時,我們就看見天主的光榮。 最近這些日子,當暴雨成災,河流泛濫,使我們的中心頓成水鄉澤國之際,我們也看見天主的光榮。

天主在《耶肋米亞先知書》中問道:「難道我有作不到的事嗎?」(耶32:27) 我們慈愛的天主常以祂的大能,協助那些信賴祂的人,成就不可能的事。 洪水完全淹沒了退省中心的底層,包括所有的退省大堂、部份錄像室、宿舍和房間。 不過,我們卻重新懷著熱忱,恢復了每週的退省,以行動來證實我們所宣講的道理:全能的天主是我們的慈父。 祂時常臨在,不斷保護,照顧我們,賜予我們一切所需。

「不但是為相信祂,而且也是為祂受苦。」(斐1:29)

當大家正忙於清理洪水所留下的廢物時,我在祈禱中想起主耶穌在路加福音13章1-5節的發言。 祂所談論的,是當時的兩宗悲劇: 一宗是加里肋亞人在耶路撒冷聖殿朝拜天主時被殺的慘案,另一宗是史羅亞塔倒下把十八人壓死的意外。 耶穌說了一句意味很深長的話:那些喪生的人,其實不比其餘的人更壞。 由此可知,這兩件不幸的事,並非天主對罪人的懲罰,而是一項勸諭眾人悔改皈依的邀請。

實在,這段福音顯示了痛苦的奧祕。主耶穌想藉此糾正我們對苦難的錯誤態度,從而驅散我們心中絕望的黑暗。 這兩宗慘劇在耶路撒冷發生後,很多猶太人都大惑不解,互相竊竊私語: 那些人正在朝拜天主,或路經史羅亞塔,正在前往聖殿,為什麼天主不保護他們呢? 有些辣彼就把這兩件事解釋為天主的懲罰,說那些人犯了罪,所以慘遭天譴。 對這種刻薄的言論,耶穌強烈地加以否認,因為祂知道,這種說法絕不正確。事實上,痛苦不是天主所降的災禍。 耶穌來到此世給我們所顯示的天主,並非一個以罰人為樂的主,而是一位仁愛無量的慈父, 因為衪犧牲了自己的獨子,以免除人類因犯罪而要承受的自然後果。

許多人聽到水災的消息後,在信中私下問我:「為什麼這事竟會在神性退省中心裡發生呢? 在這個天主所揀選的聖地裡,你們天天宣講天主的聖言,使眾人悔改。數以百計的人皈依天主, 數以千的人計蒙主治癒。天主的慈悲與恩寵源一向都不斷在這裡奔流。」 不過,我卻清楚知道,發生水災之日,正是天主親自出面,以奇蹟保護我們之時。 洪水能由許多自然因素引起,可是,在我們的困境中,天主時常都在,把子民聚集在衪身旁。 在災難發生時,天主真的把神性退省中心擁入懷中。每個人所體驗到的保護與精神上的安慰,足以證明這一點。

在祈禱中,我很清楚地收到了以下的訊息:主耶穌邀請我們全體歸向祂,並寄望於祂。 事實上,每次所受的一點痛苦,都能使我們成為悔改的先知。什麼是悔改呢? 悔改所指的,是兩個心靈活動:離開世上的偶像,並決意邁向天父慈愛的心。 一個人越接近天主,就越能擺脫塵世的綑綁。 世俗事物往往是騙人的勾當,以轉瞬即逝的價值、快感和逸樂,來引誘我們,使我們受它奴役。 這場災難提醒我們:人生是短暫的。過去二十八年我們在神性退省中心所建設的一切,都被下了四天的豪雨沖去。 除了建築物的結構不受影響外,樓房內所有的物品都給洪水帶走。 一個人能在世上建造一座城市,能立下大功而垂名千史,或能富甲一方,生活無憂; 可是,沒有任何世物能萬世長存,做我們永久的靠山。 洪水一到,河流暴漲,樓房和建築就開始被水淹沒。 那時,窮人和富翁,文盲和知識份子,都一籌莫展,只能舉手向天主求助,等候別人前來施救。 那時,使我們安枕無憂,得以舒適地度日的一切,都蕩然無存。 自然,我們就會想起耶穌叫我們愛天主和彼此相愛的誡命。耶穌稱愛為誡命,因為人生的終極價值,都以愛為依歸。 在舊約聖經中,天主屢次告誡祂的子民,不可向偶像俯首膜拜,不可信賴它們的能力,或依靠它們的保護,原因就在於此。

「如果我們彼此相愛,天主就存留在我們內。」(若一4:12)

最近有一天,我坐計程車到神性退省中心去。司機是個教友,名叫馬丁。 他在車上告訴我,在水災肆虐時,他自己的房子給洪水淹沒了;可是和我談話時,他卻喜形於色。 他說,在那些苦日子裡,他真的在地上體會到天國。由於他和家人不斷祈禱,因此覺得天主非常親近。 他在心裡感到祂向他保證,他的家庭一定不會遭殃。正在水位急升之際,忽然有一艘小船駛過來,載他們全家脫離險境。 他在舅子的家裡暫住。雖然舅子平時對他並不熱情,但這一次卻很友善地接待他。 他們共同生活了三天,彼此和睦相處,以愛相待。在那段艱苦的時期,人人的心靈都流露出人性的美善。

洪水為患時,神性退省中心內的神父、志願工作者和參與退省的人士,一共千餘人, 一起在三樓的小聖堂裡祈禱,不斷好言好語地彼此鼓勵,靠著少許食物維持生命。 他們覺得,那些賴以充飢的餅乾非常可口,因為他們彼此關心,樂意共享食物。 歸根結底,最重要,最使人快樂的事,無非是愛――對天主的愛以及對近人的愛。

我在神性退中心內多個收容老弱和殘障人士的地方,聽到許多英勇的故事。原來很多人在苦難中懷著信德,以愛相待。 住在「瑪利亞˙善媞˙芭雯」(Maria Shanthi Bhavan) 養老院裡的老婦們,把洪水肆虐時,最動人心弦的體驗告訴我。 她們全都是年逾七十或八十的老人。 那時水位逐漸上升,已升到二樓。很多蛇在洪水淹沒牠們之前,紛紛逃走,她們也走到養老院屋頂的平台上。 當時風勢強勁,又下著滂沱大雨,使她們渾身濕透。她們要緊緊地抓著同伴的身體,互相扶持,以免被狂風吹倒或被洪流沖去。 她們說:在那些時刻中,她們發覺,天主的臨在是多麼確實,而天主安插在她們身邊的姊妹又是多麼可貴。

在水災的日子,神性退省中心的神父和志願工作者都要在洪流中游泳,把食糧和藥物從一處帶到另一處。 雖然蛇在水裡游戈,但由於他們關注別人的急需,所以不怕與蛇共處。沒有任何一條蛇來咬他們。 雖然水勢很猛,但他們卻沒有被洪水淹沒。在聖經中,毒蛇和水深之處,都是邪惡的象徵。 不過,天主許下要保護祂的子女,使他們免受毒蛇所害:「信的人必有這些奇蹟隨著他們: 因我的名驅逐魔鬼……手拿毒蛇,甚或喝了什麼致死的毒物,也決不受害……」(谷16:17, 18) 天主又藉著聖經,答應要保護我們,使我們在水中安然無恙: 「當你由水中經過時,我必與你在一起;當你渡河時,河水不得淹沒你。」(依43:2) 我們的天主時常都忠於衪的諾言。神性退省中心靠著對主的信賴,要繼續宣講祂的慈悲與照顧。 這場災難提醒了每一個人:我們的力量並不在於世上不能久存的建築。惟一重要的,是天主及近人。

「該在天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那裡沒有蟲蛀,沒有銹蝕,那裡也沒有賊挖洞偷竊。」(瑪6:20)

聖保祿談到自己皈依的體驗時,說自己為了把救恩的喜訊帶給自己的兄弟,全然向主耶穌降服。 他以強而有力的口吻說:「為了祂,我自願損失一切,拿一切當廢物,為賺得基督,為結合於衪。」(斐3:8, 9) 他有羅馬公民的身份(他本來為此深感榮幸),有法利塞人的高位,又有在名師加瑪里耳足前受訓的學歷。 但如今在他的心目中,這一切都是糞土,完全不能與他皈依時,以及他以後天天向主降服時所領受的恩寵相比。

這場水災的體驗,對我們的宣講十分重要。有個朋友寫信給我,來肯定主在這個考驗時刻的作為。 他在信中說;「神性退省中心對我們的生命實在影響深遠。 我肯定,這個始料不及的困境,只會使你和神性退省中心的事業復興,甚至使它變得更興旺,能把更多的天恩聖寵帶給世界。 聖保祿在《斐理伯書》中,指出他所帶的鎖鏈,不但沒有造成妨礙,反而鼓勵了教友,使他們更敢講論天主的道理。 當我讀到這裡時.不禁想起你和重建神性退省中心時所面臨的挑戰。 在未來的歲月裡,現在這個時刻,可能會被視為一個真正的恩寵時刻,因為出現了目前的逆境, 日後神性退省中心才能更上一層樓,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對那些以主耶穌為至寶的人來說,連他們的痛苦也成為對世界的祝福。 聖保祿談到自己可取的地方時,曾這樣強調:是他所受的苦,使他有自誇的理由。 他說:「若有人在什麼事上敢誇耀──我狂妄地說:我也敢。他們是希伯來人?我也是。他們是以色列人?我也是。 他們是亞巴郎的苗裔?我也是。他們是基督的僕役?我瘋狂地說:我更是。 論勞碌,我更多;論監禁,更頻繁;論拷打,過了量;冒死亡,是常事。 被猶太人鞭打了五次,每次四十下少一下;受杖擊三次;被石擊一次;遭翻船三次; 在深海裡度過了一日一夜,又多次行路,遭遇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由同族來的危險、 由外邦人來的危險、城中的危險、曠野裏的危險、海洋上的危險、假弟兄中的危險; 勞碌辛苦,屢不得眠;忍飢受渴,屢不得食;忍受寒冷,赤身裸體……若必須誇耀, 我就要誇耀我軟弱的事。」(格後11:21-30) 實在,保祿是真正的基督見證人的典範。

那些人生中不如意的事,往往能使我們更加親近主耶穌,因此,我們在神性退省中心的遭遇,對我們的宣講,實在十分重要。 在過去的二十八年,我們一直都宣講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以祂為救恩的惟一泉源。 主耶穌藉著祂以奇蹟所治好的病人與祂所聖化的罪人,證實了我們在這裡所宣講的聖言。 如今,我們蒙召以生活去實踐所宣講的訊息。在這個時代,很多人所宣講的,是繁榮昌盛的福音。 他們以為,只有成功、財富、聲譽和名氣,是天主賞給他們的祝福。可是,我們的宣講一直都以基督,以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為中心。 祂從十字架起步,走向復活的光榮。主耶穌所走過的苦路,是天主邀請我們去走,使我們賴以得救的正途。 從今以後,神性退省中心將會繼續宣講這同一的訊息。

在把這個退省中心重新奉獻給天主的典禮中,艾樂誠樞機(Cardinal George Alencherry)向我們講道。 他提醒我們:主耶穌透過這場災難,正在邀請我們去成為新的耶路撒冷。 天主將要邀請祂的子民前往這座新的聖城,並以它為祂的住所。 「到末日,上主的聖殿山必要矗立在群山之上,超乎一切山岳,萬民都要向它湧來。將有許多民族前去,說: 『來! 我們攀登上主的聖山,往雅各伯天主的殿裡去!祂必指示我們祂的道路,教給我們循行祂的途徑。 因為法律將出自熙雍,上主的話將出自耶路撒冷。』」(依2:2, 3) 我們把神性退省中心奉獻給天主,願意在基督內,為這個受苦的世界,宣講祂救恩的喜訊。 這就是我們在奉獻典禮上所懷的希望。

請眾同禱:

啊,主,天主,我們感謝祢,因為祢保護了神性退省中心,即這個祢所揀選,以祢的聖名命名,去祝福祢的子民的地方。 在過去的歲月裡,祢給祢受苦的子女帶來了希望和救恩。祢向那些因痛苦和罪惡而失明的人顯示了祢的慈顏。 祢使每一個尋覓祢的人,都在心裡聽見了祢的聲音。祢身為善牧,搶救了亡羊,又為受傷的羊包紮了傷口。 我們感謝祢,因為祢在狂風暴雨中,一直與我們同行,如今又召叫我們重新上路。 我們讚美祢,因為祢保證與我們相偕,直到今世的終結。 亞孟。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8-08

基督解救了我們,是為使我們獲得自由。 (迦5:1)

對印度人來說,八月是個慶祝自由的月份。 十五日是獨立紀念日,全國各地的民眾都會張燈結彩,為祖國獲得自由七十一週年而大事慶祝。 在同一天 ,教會也會隆重地慶祝聖母蒙召升節。這兩個節日都向我們傳達同一的訊息,那就是解放。

「在基督耶穌內賜與生命之神的法律,已使我獲得自由。」(羅 8:2)

印度人所慶祝的,是政治上不受外國管轄的自由。 有了這種自由,他們便能獨立,得以為祖國的發展與同胞的福祉,去制定國策。 不過,獨立自主,並非甘地和其他傑出的獨立運動領袖所追求的惟一目標。 他們都具有高瞻遠矚的眼光,渴望每個同胞都能獲得真正的解族,享有更高超的自由, 即一種不受不義的制度所壓迫,不被無知所束縛,不被貪污所拑制的自由。 這種自由的境界,可以用這篇泰戈爾 (Tagore) 的禱文表達出來:

「那裡,人人昂首挺胸,心中坦然無懼。
那裡,人能隨心所欲地探索知識,不受約束。
那裡,沒有狹隘的門戶之爭,世界不再分崩離析。
那裡,言語都發自真理深處。
那裡,人人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那裡,理性清澈的河流,不會流進大漠死氣沉沉的黃沙裡,不會消失在抱殘守缺的陋習中。
那裡,理智順從你的引導,在思想和行動上,邁向日益開闊的境界。
我父,使我的國家蘇醒,進入那自由的天堂吧。」

不幸,直到今天,這種自由的境界,依然遙不可及。

在這背景下,我們慶祝聖母蒙召升天節,實在饒有意義。聖母在塵世的旅程一結束,靈魂和肉身便一起被提升到天堂。 她畢生沒有沾染過罪惡的身體,毋須先在地上的塵土中朽壞,就能直接進入天國的光榮, 因為罪惡是使人腐朽的緣由,但在她內卻毫無過犯。 她從在母胎中受孕的第一刻起,一生都常純潔無玷。 當然,這是天主慷慨地賞給她的特恩,因為若沒有天主恩寵的扶助,她不可能終生不被罪惡污染。 事實上,她必須絕對清白無罪,因為她要以自己的身體去孕育天主聖子的肉軀。 另一方面,聖母自己亦與天主的聖寵合作無間,時時刻刻都忠於天主的召叫,過著無瑕可指的生活。 她不被邪惡的慾望捆綁,身心都玉潔冰清,充滿恩寵,所以天使向她請安說:「萬福!充滿恩寵者」(路1:28) 她這種最高超,最真實的自由,我們人人都該渴求。 八月十五日,當我們慶祝這種聖母所享有的自由時,同時也慶祝印度的獨立紀念日。 我們這樣盼望,也這樣祈求:但願所有的印度同胞,都由自己做起,終生都把這種完全的自由,視為自己的人生目標。

「在基督耶穌內賜與生命之神的法律,已使我獲得自由。」(若8:34)

主耶穌來到世上,願意把徹底的自由賜給人類。祂先要給我們的,是心靈的解放。 祂向我們保證說:「如果天主子使你們自由了,你們的確是自由的。」(若 8:36) 祂首次在納匝肋的會堂講道時,就引用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說明這種自由是什麼。 祂說:「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衪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 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佈上主恩慈之年。」(路 4:18,19) 原來祂傳報的喜訊就是:俘虜、盲者和受壓迫者,都要得到自由。 接著,祂明確地總結說:「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第21節) 由此可見,耶穌一開始公開傳教,就願意做我們的救主。無論我們為奴的情況多麼隱秘,多麼難以覺察, 無論束縛我們的枷鎖多麼牢固,祂都要把我們從奴隸的身份中解救出來。 當主耶穌提到俘虜、盲者和受壓迫者時,祂所說的,其實不是三群不同的人,而是三類大家都熟悉的為奴狀況。

在若望福音裡,主耶穌把為奴的實況告訴我們。 祂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是犯罪的,就是罪惡的奴隸。」(若 8:34) 為奴的狀況,不是一件外在的東西,不是一條把身體捆綁起來的鎖鏈,而是一種內心完全無力與邪惡對抗的狀態。 當心靈屈服於邪惡的勢力時,人就不斷受到壓力,要經常犯罪作惡。 耶穌指出:「從裡面,從人心裡出來的是些惡念、邪淫、盜竊、兇殺、姦淫、貪吝、毒辣、詭詐、放蕩、嫉妒、毀謗、驕傲、愚妄: 這一切惡事,都是從內裡出來的,並且使人污穢。」(谷7:21-23)

一個人犯了罪之後,仍有兩條路可走:他可以悔改,也可以為自己所犯的罪辯解。 如果他為罪惡辯解,那麼引他犯那種罪的誘惑便會捲土重來,以更強的威力襲擊他,使他的意志無法抵禦, 結果,他就會重蹈覆轍,再次失足跌倒。 這樣,他便會陷入一種犯罪成癮的困境,即聖保祿所說的,那種隸屬於罪惡的法律(勢力)的狀態。 聖保祿曾以下面這番話,把受罪惡所奴役的心靈狀況描述出來。 他說:「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行; 而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卻去作……可是,我發覺在我的肢體內,另有一條法律,與我理智所贊同的法律交戰, 並把我擄去,叫我隸屬於那在我肢體內的罪惡的法律。」(羅7:19,23)

人做了罪惡的奴隸後,就成為耶穌所說的盲者。 祂說:「審判就在於此:光明來到了世界,世人卻愛黑暗甚於光明,因為他們的行為是邪惡的。」(若 3:19) 這種精神上的盲目,就是緊閉心扉,故意抗拒真理之光的態度。由於法利塞人有這種態度,所以耶穌稱他們為瞎子的領路人。 耶穌說:「由他們吧!他們是瞎子,且是瞎子的領路人;但若瞎子領瞎子,兩人必要掉在坑裡。」(瑪15:14) 幸好,耶穌來到世上,是為把人從這個犯罪的循環中拯救出來。 所以聖保祿提到耶穌要解放我們時,就不禁懷著感激之情喊道:「我這個人真不幸呀!誰能救我脫離這該死的肉身呢? 感謝天主,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羅7:24,25)

聖保祿繼續有力地解釋,耶穌已徹底地解救了我們。 他說:「今後為那些在基督耶穌內的人,已無罪可定, 因為在基督耶穌內賜與生命之神的法律,已使我獲得自由,脫離了罪惡與死亡的法律。」(羅 8:1, 2) 記住,基督已把我們從各種罪惡的禍根中解救出來了。 如今天主聖言向我們挑戰,叫我們不要在罪惡中苟且生存,而要靠著耶穌為我們所賺得的功勞,按照天主的標準生活。 若我們膽敢相信基督的勝利,也必能膽敢賴著天主自己聖德的大能而生活。 聖保祿明確地指出,只要我們「在基督耶穌內」,就可以取得這種突破性進展。 他的意思是說,我們一定要與基督耶穌結合,與主成為一體。 換言之,我們要接受耶穌的邀請,做住在祂這株真葡萄樹內的枝條(若 15)。 聖保祿又以另一個諷喻來說明這種耶穌與我們之間的關係。他指出:基督是頭,而我們是祂妙身的肢體(格前 12)。 他說:「你們便是基督的身體,各自都是肢體。」(格前12:27)我們與耶穌這種極其重要的結合,發生在我們受洗之際。 那時,一切在我們內的罪惡的禍根,都流進耶穌內,而祂的聖神也流進我們內,使我們與祂合為一體。

「你們要做自由的人」 (伯前 2:16)

我們可能在某些場合聽過這種說法:源於祖先的禍根,能在家族內,從一代傳到另一代。 無可否認,父母邪惡的生活方式,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而犯罪的後果,也會使全家受害。 不過,若把某人所遇到的災禍都歸咎於父母或祖先所犯的罪,這種說法,其實等於否定基督為救贖我們所作的犧牲。 有些人把家人一切不幸的遭遇都歸咎於這種源於祖父母或父母的祖先禍根。這種說法似乎言之成理,但其實不然。 除非我們接受以下這種違反基督宗教信仰的觀點,認為我們的主是個幸災樂禍,喜歡降罰, 任由罪人被邪惡勢力宰割的天主,否則,這種說法決不能成立。 想到基督為救我們所作的一切,我們就該深信:我們的主絕對不是一個幸災樂禍,喜歡降罰的天主。 相反,祂仁愛無量,極其慈悲,寬宏大方,緩於發怒,要把罪人從罪惡的禍根中拯救出來。 教會重申,把一切災殃都歸咎於祖先禍根的說法,是一種絕對錯誤的見解,因為聖洗聖事的水,能滌除原罪以及祖先的罪的禍根。 固然,舊約聖經曾經提過,父母的罪的禍根能使四代或七代子孫受害。不過,耶穌已糾正了這種舊約時代的講法。 事實上,耶穌來,是為成全舊約的教導。祂改正了許多舊約的教導,為使它們變得完善。 在瑪竇福音裡,耶穌曾多次這樣說:「你們一向聽過給古人說……我卻對你們說……」(瑪5) 耶穌基督是真理,祂來,是為使所有與天國有關的啓示都變得成全。 「天主在古時,曾多次並以多種方式,藉著先知對我們的祖先說過話; 但在這末期內,祂藉著自己的兒子對我們說了話。」(希 1:1-2)

事實上,在耶穌所糾正,所成全的舊約教導中,有一項與祖先的禍根有關。門徒看見一個胎生的瞎子,便問主耶穌: 「辣彼,誰犯了罪?是他,還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來瞎眼呢?」(若 9:2) 耶穌的答覆,很值得我們留意。祂說:「也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顯揚出來。」(第3節) 顯然,耶穌否認了祖先禍根的說法。祂強調,這個人瞎了,不是祖先禍根所招致的懲罰。祂還指出:這個人受苦,是為彰顯天主的工作。

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是為救贖萬民。所以祂所關心的事,只有一件:就是拯救眾生,務使人人都擺脫罪惡的桎梏。 祂知道,引人犯罪作惡是撒殫毀滅人類的手段,因此祂「顯現出來,是為消滅魔鬼的作為。」(若一 3:8) 福音記載,耶穌一開始傳教,就邀請眾人接受祂的救恩。祂首先宣講的,是悔改的訊息。 祂說:「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谷1:15) 耶穌指出,悔改是一件急不容緩的事,因為藉著祂的來臨,天主拯救人類的旨意已經清楚地顯示出來了。 天主邀請我們人人都棄絕罪惡,並把自己託付給祂。 如果我們想體驗到悔改的效果,就要轉離自己的邪路,並向救主敞開心扉,決心遵從衪的教誨。 可是,如果我們依戀罪惡,不願與邪惡勢力劃清界線,那麼我們就會妨礙天主的計劃,使祂無從拯救我們。 我們的靈魂會變得渾濁不堪,令救主照世的真光無法透進去。 聖若望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說我們沒有罪過,就是欺騙自己,真理也不在我們內。 但若我們明認我們的罪過,天主既是忠信正義的,必赦免我們的罪過,並洗淨我們的各種不義。」(若一 1:8-9)

「主的神在那裡,那裡就有自由。」(格後 3:17)

有個年輕人的見證,清楚地給我們顯示出,什麼是真正的自由。由於小時家教很嚴,所以他到了十多歲,就變得十分反叛。 他抱怨,自己的童年生活毫無自由,家中的氣氛使他感到窒息。他覺得自己不能隨心所欲,一點人生樂趣也沒有。 但為了避免激怒父母,他假扮成孝子,還經常撒謊,設法隱瞞自己所做過的事,不讓家人發現。 後來,他進了大學,獨自一人住在宿舍裡。由於父母鞭長莫及,他便趁機妄用自己的自由。 他結識了一些臭味相投的朋友,與他們一起過著放浪形骸,不負責任的生活。不幸,那些損友引他踏上了歧途。 過了不久,他就養成了幾種上了癮的惡習,欲罷不能。由於癮頭太大,他要不斷滿足自己的癖好,結果沒法專心求學。 他發覺,自己這種毫無節制,放蕩淫亂的生活,已對幾個人產生了惡果,也將會斷送自己的前途。 在這走投無路的困境中,他懷著混亂的心情到我們這裡來參加退省。 我向他解釋,雖然他沒有受到任何外力的威迫,但卻被自己內在的邪惡勢力所奴役。 這些邪惡勢力扯著他不放,要他遠離自己的人生目標。所以,他是一個奴隸,正在毀滅之路上沉淪。 我向他保證,天主能把他所渴望的自由賜給他,也能把他一直在邪路上尋找的豐盛生命賞給他。 他於是把自己託付在主的手中,誠實地辦了告解。他終於體會到耶穌許下要賜給他的自由。 他告訴我,他覺得比從前輕鬆得多,不過同時也感到害怕,因為他擔心這恩寵會轉瞬即逝。 我把聖保祿的話讀給他聽:「基督解救了我們,是為使我們獲得自由。」(迦 5:1) 原來對那些向主求助的人來說,自由是基督要賜予他們的命運。 我向他保證,人間的樂趣和世界要給我們的一切,都是海市蜃樓,但天主的話卻真實可信。 此後,他就返回校園,認真負責地求學。

政治領袖和研究哲學的人,經常都會大聲疾呼,說要為民眾爭取自由。 沙特(Jean Paul Sartre)甚至說,自由是一種令人具有人性,使人與死物有別的東西。 可悲的是,這些思想家口中的自由,其實相當膚淺,只是一種容許自己恣意妄為, 喜歡什麼便作什麼的自由,只是一種不為自己和別人承擔義務的自由。 沙特甚至說,沒有這種自由的地方就是地獄。其實,沙特所說的自由,並不能賦予我們生命, 只會使我們孤立,不再與他人和天主往來。 自由是一股內在的力量,它能助我們獻身,使我們樂意把生命奉獻給天主和鄰人。 已成癮的犯罪習慣則剛好相反,它束縛人,讓人被一種自私的慾望所奴役。 上了癮的人無法消除這種慾望,只能做它的奴隸,不斷去滿足它。 事實上,自由是一股自決的力量,能把所有已成癮的惡習一一克服,從而使我們的心靈得以無拘無束地升到高處。由 於聖母瑪利亞不受罪惡捆綁,所以她能把一生獻給天主,對報喜的天使這樣說: 「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路1:38) 她由於完全獻身於主,於是就能把救主送給世界。 她由於徹底向天主敞開心扉,於是她的心靈就能具有敏銳的觸覺,留意到別人的需要。 在加納,當一個可能破壞婚宴氣氛的難題出現時, 聖母一察覺,就把它交給耶穌處理,結果耶穌行了一個神蹟,化解了這個危機。 由此可見,一個具有自由的人,就是一個屬於天主的人,就是一個造福人群的人。

請眾同禱:

主,我們感謝祢,因為祢懷著大愛,預見了我們享有自由的情景,又不斷地召叫我們去體驗聖神的真自由。 我們為聖母瑪利亞而感謝祢,因為祢把她賜給了我們,讓她做自由的典範。 由於她把自己全獻於祢,為能奉行祢的旨意,所以她能敞開心扉,接納了普世人類做自己的子女。 求祢賜給我們恩寵,使我們能在她身上學會自由的真精神。我們也為祖國印度祈禱。 求祢協助我們的領袖引導人民邁向自由,進入一個人人都受尊重,都蒙接納,並視他人為兄弟姊妹的自由境界。 亞孟。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8-07

「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 (伯前 2:9)

有人說過一個故事。主角是一隻獨特,與別不同的鳥。牠是一隻小雞,在農場裡與其他同屬一窩的小雞一起成長。 農場主人注意到,牠的外形奇特,舉止怪異,實在很醜。 不過,牠確是一隻小雞,因為牠的叫聲像小雞,步姿像小雞,又整天在塵土中啄食,與其他小雞無異。 牠從不仰望頭上遼闊的蒼天,也沒注視過光耀奪目的旭日。牠的世界只局限於地上的塵土。 有一天,有個當教授的朋友來訪,與農場主人一起在田間散步。 教授看見那隻與别不同,落在其他小雞後面的幼鳥,便停下來,向農場主人查問牠的來歷。 農場主人指著母雞和那窩小雞說,牠雖然比別的小雞略醜,但牠確是一隻小雞。 可是,教授並不接受農場主人的解釋。他斷言,牠是一頭超群出眾的鳥。 他還說,在第二天日出時,他要以事實來證明自己的眼光。當天晚上,二人把那鳥帶到山巔,等待黎明的曙光出現。 當旭日東升時,教授把那鳥的頭轉向太陽,喊道:「飛吧,鷹,飛吧!」 於是,那鳥就擺動身軀,展開翅膀,升到高空,朝著天邊的雲彩飛去。 當那頭鷹在天上望著太陽時,終於發現了自己真正的身份。

「你們不可與此世同化,反而應以更新的心思變化自己。」(羅 12:2)

聖伯多祿是教會的首任教宗,他曾這樣勸導教友說: 「你們是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屬於主的民族。」(伯前 2:9) 當我默想他的訓誨時,自然就會想起以上這個故事。 當時,聖伯多祿提醒初期教會的信友,他們所具有的,是多麼尊高的身份。 他們不應按世俗的準則生活,去追求瞬間即逝的逸樂和利益,因為他們不僅是此世的國民,而且還是天上永恆國度的子民。 天主親自揀選了他們,賦予他們與眾不同的身份,是要他們在這個世界上,度天上聖潔的生活。 他們為人處世,無論下什麼決定,總不該以暫世的利益為終向,而要以天主的旨意為依歸。 他們所尋求的滿足,不應是世界要給他們的福祉,而是聖神所賜的喜樂。 他們必須經常祈禱,與主密切結合,好使主耶穌所說的話得以在他們身上實現:「你們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你們內。」(若15)

在五旬節那天,西滿伯多祿親自體驗到上述這種心靈的轉變。我們可以在以下三方面,看出他的轉變來。 首先,他的心思念慮,都給聖神充滿了。耶穌以前提醒過他,說他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 當時耶穌在門徒面前,向他們揭露天主拯救人類的計劃。 原來按這計劃,耶穌必須擔負世上的一切罪惡,為使眾人不致喪亡,正如祂向尼苛德摩所說的一樣: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祂的人不致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3:16) 天主如此深愛世人,為了救他們免於淪亡的厄運,竟然要求自己的聖子背起壓在他們身上的重擔。 耶穌當時預言,祂將要在耶路撒冷以自己的苦難和聖死來完成這個救世使命。 西滿伯多祿聽了耶穌所說的話,不能接受天主這種行事方式,感到洩氣,要與祂爭辯,便拉祂到一邊,諫責祂說: 「主,千萬不可!這事絕不會臨到祢身上!」(瑪16 :22) 於是,耶穌就斥責他,說:「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瑪16:23) 不過,在西滿伯多祿給聖神傅油後,他的思想模式已徹底改變。如今,他欣然接受天主的一切計劃。 天主無論吩咐他什麼,他就作什麼。

「十字架的道理……為我們得救的人,是天主的德能。」(格前 1:18)

聖伯多祿勸告初期教會那些受迫害的信友,要在痛苦中歡喜踴躍。 他這樣寫道:「親愛的,你們不要因為在你們中,有試探你們的烈火而驚異,好像遭遇了一件新奇的事; 反而要喜歡,因為分受了基督的苦難,這樣好使你們在祂光榮顯現的時候,也能歡喜踴躍。」(伯前4:12-13) 原來,每件苦事都該用來配合天主的計劃。每個受難的人都要支持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主。 人所受的苦楚,不應與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難無關。 如果我們願意接受天主的邀請,分擔耶穌的十字架,那麼我們精神上的痛苦和肉軀所受的折磨,就能與耶穌的十字架密切相連。 正如耶穌的十字架在復活那天受到光榮,同樣,我們為耶穌所背負的十字架也將要在復活的光明中輝耀。 這一切與痛苦有關的真理,聖神都給西滿伯多祿啓示了。耶穌早就許下,祂要派遣聖神降臨,來改變我們的生命。 耶穌稱聖神為真理之神,祂曾這樣預告:當那位真理之神來臨時,就會把我們引入一切真理(若16:13)。

由於我們還未認識一切真理,尚未洞悉全部真相,所以遭逢不幸時,往往就會憂傷沮喪, 每當做事失敗,身罹惡疾,被人排斥,或遇到類似的挫折時,就會鬱鬱不樂,甚至會感到絕望。 但當我們逐漸了解全部真相,知道天主會藉著我們不幸的遭遇,給我們展現祂的計劃時,我們就會深信, 祂的計劃確「是和平而不是災禍的計劃」,會令我們「有前途,有希望 」(耶29:11)。 於是我們就能懷著信德與望德,歡欣鼓舞起來。故此,聖伯多祿勸我們在苦難中要喜歡。 他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深信自己真的能夠懷著歡樂的心情,去面對肉體所受的折磨。 事實上,他和若望宗徒曾在公議會(一個具有大權,能辦理一切與猶太法律有關的宗教及訴訟案件的組織) 為耶穌作證,宣稱祂就是默西亞,因而公然被人鞭打。 不過,聖經告訴我們,他們不但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把這事視為奇恥大辱, 反而「喜喜歡歡地由公議會前出來,因為他們配為這名字受侮辱。 他們每天不斷在聖殿內,或挨戶施教,宣講基督耶穌的福音。」(宗5:41-42) 要知道,伯多祿本來有貪生怕死,追求逸樂的劣根性。 耶穌在革責瑪尼山園被捕後,被帶到大司祭的住宅受審時,伯多祿遠遠地跟著祂,也進了大司祭的庭院。 當耶穌受人戲弄侮辱時,伯多祿卻和大司祭的僕役一起坐著烤火取暖。 請注意:在師傅飽受折磨之際,伯多祿追求肉體舒適的慾望,竟比對師傅的關愛更強。 不過,在他領受了聖神的傅油後,縱使肉體痛楚不堪,一種超凡脫俗,發自內心的喜樂,已取代了貪圖享樂的慾望。 這種喜樂,可稱為基督徒的祖傳遺產。耶穌許下派遣聖神降臨時,叫聖神做「護慰者」(若16:7)。 當聖神臨於聖母時,聖母就開始歡欣鼓舞,讚美天主。 要明白,假如聖母當時為了未來而擔憂,那是合情合理的反應,因為如果有人執行梅瑟的法律,便可能會用石頭砸死她。 福音記載,聖母聽到自己要懷孕生子的訊息(路1:29-34),起初感到驚惶不安。 不過,聖神一來到她的身上,她就喜不自勝,歡欣踴躍地歌唱: 「我的靈魂頌揚上主,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我的救主。」(路1:46-47) 她的喜樂有那麼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致凡遇見她的人,都會開始體驗到聖神這種無法抗拒的喜樂。 比如,依撒伯爾一遇見聖母,就讚頌天主,對聖母說:「你請安的聲音一入我耳,胎兒就在我腹中歡喜踴躍。」(路1:44) 聖保祿談到聖神旳喜樂時,也說過類似的話:「你們在主內應當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應當喜樂!」(斐4:4)

「宗徒們以大德能,作證主耶穌的復活」(宗 4:33)

發生在聖伯多祿身上的第三種轉變,是他在自己的內心,體驗到一股支持耶穌的力量。 要知道,在革責瑪尼山園,當耶穌被捕時,伯多祿竟逃之夭夭。 在大司祭的庭院裡,面對著使女的質詢,伯多祿又說自己不認識師傅。 原來伯多祿不願面對困難,不喜歡受人排斥。對他來說,任何痛苦都是不可思議的事。 不過,在領受了聖神所賜的力量後,他竟以受苦為樂。 即使大司祭在公議會中,甚至在聖殿裡,警告他,並以嚴刑恐嚇他,他依然向眾人宣講,說耶穌是主和救主。 《宗徒大事錄》記載:「他們每天不斷在聖殿內,或挨戶施教,宣講基督耶穌的福音。」(宗5:42) 他所憑藉的,並非人的力量,而是一股超凡的力量,一種來自聖神的能力。 在升天前,耶穌曾向眾宗徒許下,說要賜給他們聖神: 「看,我要把我父所恩許的,遣發到你們身上;至於你們,你們應當留在這城中,直到佩戴上自高天而來的能力。」(路24:49) 祂吩咐眾門徒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祂作證人(宗1:8)。 祂為他們的未來制定了一個明確的方案,叫他們只為一個目標生活,就是履行為祂作證的使命。 門徒深知自己力有不逮,難以當此重任,耶穌就向他們保證,說:「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宗1:8) 有時,我們也會覺得自己力有不逮,難以按照天主聖言的要求生活。 在那些受考驗的時刻,我們不應擯棄聖言,也不該妥協,而要等待,並祈求聖神把那種只有祂才能賜予的勇氣賞給我們。

「那傳佈喜訊,宣佈和平,傳報佳音,宣佈救恩……的腳步,在山上是多麼美麗啊!」(依 52:7)

我認識一個年輕的政治領袖,記得他所說過的見證。 他在傳統的公教家庭長大,在公教大學受教育,很忠於自己的信仰。 不過,他告訴我,雖然他有信仰,但他覺得,在實際的生活上堅持信仰的價值觀和原則,實在十分困難。 他加入了一個政黨。黨魁打算在地方選舉上讓他取得一個議席。 但想奪取這個議席的對手,竟然散播謠言來中傷他,企圖使他名譽掃地。 他慘遭打擊,大為震驚,不禁怒火中燒,打算以不客氣的手段來反擊。同時,有些黨員也定出了一個以暴力去襲擊這個對手的計劃。 他對對手的行徑,感到十分厭惡,一度不願留在政界發展。他百感交集,不知如何是好,便進入聖堂祈禱。 由於憤怒的思想揮之不去,他祈禱時很難集中精神。 不過,他仍把自己的生命獻給天主,又把自己的政治野心交出,放在祭台上。 他開始在心中反複誦唸撒慕爾的禱詞:「請上主發言!祢的僕人在此靜聽。」(撒上3:10) 漸漸地,他感到內心有點暖意,並聽到一把聲音對他說話:「若有人掌擊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瑪5:39) 他發覺,自己對待對手的態度很不正確。他知道,主耶穌待人的方式跟他不一樣。 如果他試圖報復,那麼他所追求的,就是地上的事,與基督的教訓背道而馳。 由於聖神把愛的能力賜給了他,他就決定走到對手面前,與他修和。 由於他接觸對手的方式實在良善非常,結果對方大為感動。 實在,他以身作則,把「以善勝惡」(羅12:21) 這句聖言實踐了出來。他的善行結出了善果。 後來對手決定退選,不以獨立候選人的名義與他角逐議席,反而為他助選。 最後他贏了選舉,並懷著服務人群的目的開始自己的從政生涯。

向耶穌效忠的人活在世上,該與他人有別。他們身為門徒,不可只做人群中的一張臉孔,或一個在街上閒逛的人。 他們必須負起以主的德能去改造世界的使命。 耶穌想我們在世上做酵母,如同祂在酵母的比喻中所說的一樣: 「天國好像酵母,女人取來藏在三斗麵裡,直到全部發了酵。」(瑪13:33) 正如少許酵母有能力去改變整個麵團,同樣,如果耶穌的門徒願意等待上主,在領受了聖神的傅油後,也有能力去改變他們所處的世界。 耶穌也指出:我們的使命,就是做「世界的光」(瑪5:14)。燈在燈台上所發的光,能驅散四周的黑暗。 我們身為基督的門徒,詛咒了黑暗後,不可洋洋自得。我們還要以基督的光去照亮世界,帶領人人在主的道路上行走。 以下耶穌在升天前對宗徒的囑咐,是每個主的忠僕畢生都要遵從的聖訓: 「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瑪28:19)

請眾同禱:

主耶穌,我們感謝祢,因為祢賜給了我們殊恩,使我們蒙召,得以成為祢特選的種族。 祢又十分珍視我們,極其信任我們,讓我們繼續負起祢父親交給祢的使命。 當我們在祈禱中等待時,請以祢的聖神給我們傅油,讓祂光照,堅強,安慰我們。 願我們成為祢的工具,在我們周圍的世界裡,散發祢的光明。 亞孟 。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8-06

「願祢的名被尊為聖」 (路11:2)

祈禱是個謎。許多人得不到祈禱的恩寵。 在各種祈禱的障礙中,最多人所提及的困難,就是這個令眾人煩惱的問題: 不知道該怎樣祈禱才對。

「請看父賜給我們何等的愛情,使我們得稱為天主的子女。」(若一 3:1)

福音中有這樣的一幕。門徒來到耶穌面前,要求祂教他們祈禱(路11:1)。 主耶穌一開口發言,就教他們在祈禱時,要稱天主為父。 耶穌所說的「父」,是阿拉美語的Abba(「阿爸」),那是小孩子說話時對爸爸親切的稱呼,所表達的,是兒女對慈父的信賴。 因此,當耶穌叫我們稱天主為「我們的天父」時,祂邀請我們懷著信賴去接納天主對我們的愛。 只有當我們明白天主是我們的父親,並經常稱祂為父時,我們才能明白自己究竟是誰。 原來天主的愛深似海洋,而我們是祂心愛的孩子。這是我們真正的身份。

我們的特質和屬於我們的一切,全是天父的恩賜。 祂眷愛我們,渴望祝福我們,對我們眷顧周詳,歷久不變,正如聖雅各伯所說的一樣: 「一切美好的贈與,一切完善的恩賜,都是從上,從光明之父降下來的,在祂內沒有變化或轉動的陰影。」(雅1:17) 天主所顯示的愛情,使我們對祂肅然起敬。我們把這種敬意表達出來,就是敬拜。 於是我們親近天主時,便能以禱詞向祂讚頌感恩,而祈禱也能產生它當有的實效,成為一種舉心向上的體驗。 因此,耶穌在天主經的開端,以「願祢的名被尊為聖」(路11:2) 這句話,教我們承認天主的神聖尊威,向祂俯首敬拜。 對天主的敬愛,使我們時常尋求祂的光榮,也使我們的祈禱變得以祂為中心。 我們充滿了愛,自然就開始讚頌感恩,繼而在祂面前歡欣鼓舞,並因親近自己所屬的大父而興高采烈。 然後這種愉悅從內心流溢出來,使我們的生活也充滿著喜氣。

聖保祿問我們:「誰使你異於別人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既然是領受的,為什麼你還誇耀,好像不是領受的呢?」(格前4:7) 只要細察生命的每個細節,我們便可發現天主的大能。 如果我們看不出自己的一切,全是從天主手中所領受的禮物,而把自己所有的長處與成就,都歸功於自己, 那麼,我們就會失去那種蒙主厚愛的喜樂。 由於目中無主,只有自己,我們便會時時都以自我為中心。結果,我們祈禱的性質也跟著改變。 祈求時,我們只關心自己的需要和焦慮,對所得的一切總不知足,對未來的一切總覺得不安。 於是,我們心中的天主聖容變得日益模糊,而自己的形象也越來越不肖似天主。結果我們覺得自己的身份與天主毫無關係。 如果我們按聖經中天主創世的記述加以推斷,便可發現:這種遠離天主的生活態度,實在與祂對我們所懷的計劃完全不符。

「上主,我們的主!祢的名號在普世何其美妙! (詠8:1)

天主創世的第七天,是人活在世上的第一天。那天,人可能做了什麼事呢? 我相信,他會懷著讚歎之情,環視這個天主為他而創造的美麗樂園。 從來沒有任何一瞬,他會以為這個美妙的樂園是他手的化工,是他策劃的產物,或是他辛勤工作的成果。 一切事物都向他陳述天主上智的安排。他在這個天主所賜的奇妙樂園裡,只能對祂說:「天主,我感謝祢!」 故此,安息日是個懷著驚歎之情,讚美天主的光榮與眷愛,並衷心向祂致謝的日子。 在那一天,人對天主慷慨無比的作為,心中滿載著感恩之情,因為天主藉著這個美好的受造界,把祂至大無比的愛流露出來了。 亞當會歡樂盈盈,不斷讚美感謝天主,因為天主對他的愛極其深厚。他意識到自己的尊貴,因為天主賞給了他鴻恩。 他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因為天主對他非常重視。他的自尊基於天主對他不變的愛,毋須靠自己的成就來證明。 當他環顧天主賜給他的美妙世界時,自然就喜不自勝,要懷著讚歎之情,向祂感恩還愛。他所做的事,其實就是祈禱。 就這樣,原祖父母在祈禱的恩寵中過了第一天的樂園生活。

他們在什麼時候失去這種祈禱的恩寵呢?在一個悲慘的時刻。 那時,厄娃下定決心,伸出她的手,去拿天主不打算給他們的東西(創世紀第3章)。 她摘了禁果,並享受它的美味。她因自己的決定,奪得了天主按祂慈愛的計劃禁止人吃的果子。 她眉飛色舞,自鳴得意,接著又決定摘第二個禁果給亞當吃。 就這樣,她主動地踐行自己精心策劃的犯罪計劃,還要亞當參與。 不幸,雖然罪惡給他們帶來了少許暢快的感覺,但這種快感很快就變成了愁苦、羞愧和畏懼。

「若不是上主興工建屋,建築的人是徒然勞苦。」(詠127:1)

原祖失足犯罪的事,萬世萬代都應引以為鑑。今天,有許多人不分畫夜地拼命工作。 他們為了追求安逸的生活,不惜辛勤工作,不眠不休,無奈卻事與願違。他們往往煩躁不安,毫無喜樂,要在焦慮、恐懼中度日。 他們得不到所期望的平安與幸福,反而越來越懊惱,對人生越來越失望。 他們很想知道,為什麼自己精打細算,勤奮工作,卻找不到真正的喜樂和滿足。 他們甚至質問天主,為什麼祂明知他們那麼悲慘,卻坐視不理。

蕩子的比喻值得我們深思 (路加福音第15章)。那個蕩子在饑荒中失去一切後,做了什麼事呢?事實上,他沒有為非作歹。 縱使一貧如洗,也不肯偷別人的金錢,或以不誠實的手段來牟利。他決定踏實地幹粗活,以維持生計。 他肯降低自己的身份,即使在又髒又臭的豬欄裡勞動,也不介意。 難道他選擇了這種生活方式,不是一件可嘉的事嗎?不過,他所過的生活、所做的工作,並沒有天主的祝福。

「他們所思所想的,反成了荒謬絕倫的;他們冥頑不靈的心陷入了黑暗。」 (羅 1:21)

這是不是說,幹粗活是錯事嗎?當然不是。不過,我們的辛勞在天主眼中是否有價值,要看我們生活的態度。 我們往往認為,只靠自己努力工作,自然便會得到尊嚴和榮譽。 我們覺得,自己既含辛茹苦,克服了種種困難,就當受人褒揚。 事實上,由於這種想法作祟,我們的自我就膨脹起來,以致自私的種子不斷在心田裡萌芽,並且茁壯成長。 然後,我們完成了工作,就渴望得到「工資」,還認為別人給我們發薪,是理所當然的事。 於是我們開始向四周的人索取報酬。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越多,所期望的回報就越大。

這種情況會在家中出現,也會在社會內任何一個群體裡發生。 如果有一個人為了家庭,不眠不休,日以繼夜地工作,自然便會對家人有這種要求: 「為什麼你們不把我所應得的尊重還給我呢?」 當他痛苦地意識到,自己對家庭的貢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時,不滿和懊惱的情緒,便會油然而生。 受了這些消極情緒的影響,他就沒法以仁愛與慈善的態度對待家人了。讓我以為人母者為例吧。 母親對子女的恩德,的確深重。她為了把兒女撫養成人,必須不斷做犧牲。 人類能一代復一代地繁衍下去,這種無私的母愛,實在居功至偉。 不過,我們有時也會聽見為人父母者說出他們心底的憂慮和盼望。 他們都擔心子女不會以愛還愛,都期望在自己年老時,子女會盡心盡力地照顧他們,來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當兄弟姊妹要分家產時,有時我們聽見他們爭吵。 其中一人會說,由於自己過去多年來對家庭的貢獻較大,所以所得的家產也該較多。 凡是有人一起工作的地方,總會有人要求得到較高的工資。人每做一件工作,都渴望得到賞報。 於是工作所帶來的優惠,就成了他們做事的原動力。結果在職場上,人人都在自私自利的陷阱裡失去了自由。

「不論誰,若想保全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路 17:33)

蕩子在困境中要到豬欄裡做苦工,是因為他堅決以為,單靠自己的能力,就能解決問題。 為了主宰自己的命運,為了肯定自己的價值,他不願投靠父親。 他決定了做放豬的工作後,就繼續遠離父家,結果他嚐透了任性妄為的苦果,終於在豬欄裡陷入絕境。

當他起來,決定要回到父親那裡去時,他其實擺脫了自己任性所招致的奴役。 顯然,是他自我膨脹,堅持要依靠自己的態度,阻擋了父親的祝福,並使自己作繭自縛,成了自己的奴隸。 歸根結底,自我中心,其實就是自我奴役。凡做奴隸的,都沒有喜樂和自由,給自己奴役的人也不例外。 所以,自我膨脹,終必自招災禍。若不打破自負、自大和自私的枷鎖,我們的愛主之情便無法增長。 如果我們願意破繭而出,脫離自我中心的孤獨困境,就能懷著赤子般的信賴與愛心, 走近天主,讓祂擁抱著我們,從而得到祂所賜的新生命。 我們若這樣做,就能死而復生,那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比喻中的父親一把蕩子擁入懷中,就決定要大事慶祝。 他對僕人說:「我們應吃喝歡宴,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了。」然後「他們就歡宴起來」(路15:23-24)。

有些人所過的生活,看似非常可嘉,但他們其實以自我為中心,慘遭自己奴役。 有一次,有個年輕男子來見我,要我為他求職的事祈禱。他的資歷不錯,參加過多次面試,但總是找不到工作。 申請某些職位時,別人說他資歷過高。申請另外一些職位時,別人又指他經驗不足,不予考慮。 既然走投無路,他就決定:只要所掙的錢夠自己花,無論找到的是什麼工作,都不計較了。 我勸他來參加退省,然後等候天主答覆,為使天主的旨意能在他身上實現。 他回答說:翌日他要參加面試。面試一結束,便會回來參加退省。 我聽他這麼說,便為他祈禱。結果在面試時,公司給了他一個相當正面的回應。 他們叫他試做一個作業,然後再參加第二輪面試。他回來對我說, 他暫時沒空,正忙於做那個作業。面試一結束,便會回來參加退省。我再為他祈禱。 結果老闆聘請了他,並且要他立刻上班。他很高興,一再向我致謝。我提醒他要參加退省。 他向我保證,一有機會便會回來參加退省,來答謝慈悲的天主對他的眷顧。

一年後,我碰巧遇見他。那時,他在所屬的部門內備受重用,連升兩級,收入十分可觀。 我提醒他要參加退省,可是,他的反應卻相當冷淡。他對我說:他現在以事業為重。 他同意,是天主把那份工作賜給了他,不過,由於事務紛繁,要花一週來參加退省,實在沒有可能。 他為自己辯解,說:他的工作就是他的祈禱。 他的太太會在黃昏與兩個孩子一起祈禱,但那時他已經筋疲力竭,有時還要打幾個與工作相關的電話,所以不會參與。 他告訴我一個祕密:他的短期目標,就是奪取部門經理的職位。 他認為,目前那個經理是他升職的障礙,他正在暗中與公司的高層人士合謀,打算攆走那個經理。 這一次,雖然他仍然很尊重我,對我很有禮,還捐了一筆錢來支持退省中心的慈善事業,卻沒有叫我為他祈禱。

兩個月之後,發生了不幸的事,他被辭退了。他極其驚愕,難過不已。他惱恨那些蓄意打擊他,使他下台的人。 他埋怨,由於自己工作出色,在部門內迅速地嶄露頭角,所以才遭人嫉妒。 他甚至生天主的氣,因為雖然自己真誠地勤奮工作,天主卻沒有保住他的職位。

「求祢引導我邁上永生的道路」 (詠139:24)

我再次邀請他參加退省,雖然他用了各種藉口來推辭,但最後也答允了。在退省中,天主引導他誠實地反省自己。 後來他對我說:當他得到先前那份工作時,以為自己掌管了自己的命運。 他想,雖然天主賜給了他那份工作,但如今該是他證明自己有價值的時候了。 當他單憑自己的才能,就能完成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時,自然就把天主置諸腦後。 當他不靠天主,只靠一己之力去應付一切時,就墮進了貪婪和驕傲的陷阱,終於一敗塗地。 最後他說:他那豪華的辦公室,其實跟蕩子的豬欄沒有分別。 他在那裡工作時,心裡總沒有平安,不斷被貪婪和傲慢的念頭所折磨。 他說:「現在我已返回了父家,慈愛的天父正擁抱著我。」他的人生觀已完全改變。幾個月後,他找到另一份工作。 他汲取了上次的教訓後,知道自己要與天主保持密切聯繫,要從天主手中接受祂所賜予的一切, 還要時時刻刻為天主所賜的恩寵而感恩。 如今,他常與家人共聚天倫,一同祈禱,並為天父的眷顧與祂白白賜予的一切而歡欣鼓舞地讚美上主。 總之,人生觀改變後,他就常按照天主的旨意而祈禱了。

祈禱,就是因自己具有天主義子的身份而歡慶。天主之所以賜給我們生命,是因為祂想我們做祂的義子。 如果我們拒絕祂的好意,不但令自己損失慘重,亦對祂極其無禮。

請眾同禱:

主,教我們祈禱,教我們在祢慈愛的懷裡生活吧。在生命與工作的每一刻,願我們時常都凝望著祢。 請祢幫助我們反省自己的內心狀況。 如果我們做事時,有時只依靠自己的力量,不願向祢求助,不肯與祢成為一體,請把這種情況給我們顯示出來吧。 主,祢願我們住在祢內,如同祢住在我們之內一樣。求祢引導我們,使我們常在祢內生活,永不背叛祢。 亞孟。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8-05

「眾人都充滿了聖神」 (宗2:4)

五月是聖母月。在這個月內,許多教友都愛做各種恭敬天主之母的熱心神工。 在獨自或與家人一起祈禱時,人人都把天主聖言中有關聖母的章節默存心中, 想想她忠誠事主的態度,也思量一下她在救恩史中所起的作用。 今年的五旬節,適逢本月第三個主日。整個教會和個別的信友,為了重新領受聖神的傅油,都熱切地準備自己的心靈。 各處都會為這個目的而舉行特別的退省和祈禱聚會。 事實上,聖經證實,當我們渴望領受聖神特別的傅油時,聖母就會協助我們去準備。

「基督是我們的和平,祂使雙方合而為一。」(弗2:14)

在升上天庭,坐在聖父的右邊之前,耶穌吩咐眾宗徒在耶路撒冷、全猶大、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祂作證人(宗1:8)。 相信宗徒們在接受這個使命時,都感到困惑,因為他們深知自己力有不逮,實在難以當此重任。 為此,主耶穌就向他們保證,祂會派遣聖神來臨,先把他們裝備好,然後他們就能勝任愉快。 耶穌指出:為了領受聖神的恩賜,他們必須在祈禱中等待。 祂吩咐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但要等候父的恩許,即你們聽我所說過的……不多幾天以後,你們要因聖神受洗。」(宗1:4, 5) 按《宗徒大事錄》所載,耶穌升天後,宗徒上了那座他們所居住的樓房, 偕同「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同心合意地專務祈禱」(宗1:14)。 我們該這樣推想:聖母瑪利亞的母愛,不但使宗徒專心致志地祈禱,而且還使他們在祈禱時達到同心合意的地步。 福音的記載顯示:宗徒們本來好像一盤散沙。耶穌帶著他們到處傳教時,他們既不用心學習祈禱,也不團結一致。 例如:受難前夕,當耶穌在革責瑪尼山園裡與天父密談時,雖然祂一再懇求宗徒,要他們在祈禱中等待, 但他們卻無法集中精神祈禱(瑪26:41, 42)。 在另一個使人感傷的場合,當耶穌預言祂將要受難受死時,門徒卻勾心鬥角,彼此爭論誰最大。(路9:44-46)

不過,當聖母陪伴著這些宗徒時.他們卻能同心合意地專心祈禱,按主的指示去等候聖神降臨。 聖母能說服他們,使他們都像她那樣,完全向天主降服,對祂惟命是從。 事實上,主的天使一向聖母報喜,聖母就接納上主的召叫,做祂卑微的婢女(路1:26-38),此後事事都服從天主,終生不渝。 在領報那天,當聖母收到她要懷孕生子的訊息時, 她並不完全清楚個中意蘊,又不知道那事怎能成就,因為她雖然已與若瑟訂了婚,但尚未同居。 她十分煩惱,因為法律規定,凡未婚懷孕的女子,都會受罰,要給石頭砸死。 就在那時,天主藉著天使的口,許下要把聖神賜給她。天使對她說:「聖神要臨於你,至高者的能力要庇蔭你。」(路1:35) 她就靠著聖神傅油的德能,接受了天主對她一生所懷的計劃。她答覆天使說:「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路1:38)

「祂垂顧了祂婢女的卑微」(路1:48)

對所有等待聖神傅油的人,聖母瑪利亞是他們的偉大榜樣。原來領受聖神傅油的惟一方法,就是徹底向天主降服,做祂的忠僕。 這是聖母給萬世萬代的訊息,也是她在加納傳達給新人全家的訊息 (若2)。當時,新郎和新娘面臨著一個危機。 原來在婚宴中,酒缸裡竟然沒有酒了。對他們來說,那是一個不祥的預兆。 就在那時,聖母引導他們全家依靠耶穌,叫他們服從祂的指示。 事實上,耶穌所吩咐的事,似乎很不合理。祂叫他們把石缸灌滿水,但這樣做,顯然無法解決當下的燃眉之急。 石缸放在室外,裡面的水,是賓客在進入宴會廳前用來取潔的。 如今所有賓客都已入席,就再沒有把水倒進石缸的需要了。不過,僕役卻遵從耶穌的吩咐。 然後,耶穌叫他們把水舀出來,送給司席;可是,司席想要的,是酒而不是水啊。 無論耶穌的吩咐看來多麼不合理,新人全家都對耶穌惟命是從。結果神蹟出現,水變成了酒。 神蹟之所以發生,是因為這家人順從了聖母的指導,完全向耶穌降服,一心聽從祂的吩咐,樂意做天主的忠僕。

加納的新酒是聖神的象徵。由於聖母瑪利亞引導了那家人去準備自己,結果他們就領受了新酒。 同樣,如果我們在一生的每個時刻,都接受聖母的引導,就能重新領受聖神的傅油。 有時,耶穌的話很難遵守,例如,當有人掌擊我們的右頰時,祂叫我們把另一面也轉給對方(瑪5:39)。 這條命令實在難以遵從。 當有人以言以行和我們作對時,我們的心靈就會受傷,我們的自然反應便是報復,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我們稱這種反應為人之常情。可是,如果我們時時都隨從這種人之常情行事,就無法超凡入聖了。 對,我們確是凡人,但耶穌卻期望我們在受到傷害時,以天主的方式回應。 可是我們在自己心裡卻找不到這種以德報怨的力量。 所以,我們必須把自己所受的傷害交給主,並在祈禱中不斷等待,不停地祈求聖神傅油的恩賜。

在他們所住的那座樓房內,聖母瑪利亞教導宗徒如何做主的忠僕。 結果,他們就能如同聖母那樣向天主降服,把自己的生命交託在祂手中,從而使祂的計劃得以在他們內實現。 然後,聖神就降臨在他們身上。 他們領受了聖神的傅油後,西滿伯多祿和十一位宗徒,便與其他信徒一起,熱烈地讚美天主。 西滿伯多祿充滿了聖神的大能,宣稱耶穌是主,並呼籲百姓皈依,以獲得祂的救恩。 有些人不願接受伯多祿的勸諭,便說宗徒們「喝醉了酒」(宗2:13)。 西滿伯多祿回答他們說:宗徒們並沒有喝醉,他們其實充滿了岳厄爾先知所預言的聖神的德能。 天主曾藉岳厄爾的口說過: 「我要將我的神傾注在所有有血肉的人身上……連在我的僕人和我的婢女身上,我也要傾注我的神。」(宗2:14-18) 伯多祿向百姓解釋,當眾宗徒成為天主真正的忠僕時,天主就以聖神給他們傅油。 這是聖母的教導在他們身上所產生的效果。

「在人所不能的,在天主是可能的。」(路18:27)

當我們準備自己,為能重新領受聖神的傅油時,要向聖母學習,把自己一生的每一刻和每一個經驗, 都託付給天主,並等待聖神來光照,堅強,安慰我們。 我們必須這樣做,才能忠誠地把自己對耶穌的信仰付諸實踐。 有一次,宗徒跟耶穌談話,問祂說:究竟夫妻之間的婚姻關係,可能不可能與天主的意願相符呢? 在他們發問前,耶穌正在和法利塞人講論離婚的問題。法利塞人問:人為了任何緣故而休妻,是否合法。 耶穌回答說:天主對婚姻有這樣的看法:夫妻是祂所結合的。所以兩人既成了一體,就永遠不可拆散。 然後法利塞人就跟耶穌辯論,說梅瑟曾吩咐人下休書休妻。 耶穌答道:梅瑟為了人的心硬,才准許他們休妻,但這並不是天主的本意。 在耶穌答覆了法利塞人的問題後,門徒便問:天主對婚姻的理想,究竟是否在人間行得通。 耶穌回答說:「這話不是人人所能領悟的,只有那些得了恩賜的人,才能領悟。」(瑪19:11) 耶穌的意思可能是:只有那些得到天主恩寵的人,才能以生活履行他們的婚姻承諾。 因此,婚姻這種盟約關係要靠聖神的德能來維繫。 怪不得耶穌之前說過:是天主把夫妻結合在一起,為此,凡祂所結合的,人不可拆散。 定立婚姻制度的天主,要夫妻一起建立一種為聖神所充滿並為聖神所引導的關係。 每當他們鬧意見時,總不應隨從本性的私慾,而該在祈禱中等候聖神的來臨。 只要他們充滿了聖神,便能互相了解,彼此相愛。

有對夫婦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鑑。他們來到我們這裡參加退省的目的,是為把離婚的決定確定下來。 他們深信,由於彼此性格不合,實在無法繼續生活在一起。他倆幾乎在一切事上,都有各自的堅定立場。 因此,每次要下決定時,彼此間的交談,總以打架收場。每次家裡出了亂子後,雙方必會互相指責。 二人都脾氣暴躁,會不時大發雷霆,使彼此間的裂痕不斷加深。 因此他們覺得,無論對自己或者對子女來說,離婚都是一件好事。 既然這事看來這麼合理,所以他們很想得到天主的認可。 我聆聽他們說話,又和他們一起祈禱。我告訴他們:按人的本性,他們的確不可能一起生活。 我指出,耶穌自己也說過,婚姻是一種人的本性不可能接受的關係。 然後,我讀出耶穌願意為他們做的事,原來祂想以聖神的傅油來協助他們建立這種關係。(瑪19:11) 他們感到好奇,很想知道聖神能怎樣解決他們那些存在已久的難題,能怎樣消除性格不合所導致的惡果。 我費了一番唇舌向他們解釋,耶穌吩咐我們在祈禱中等候聖神。聖神一到,就會充滿我們的生命,引導我們生活。 雙方要決定一件事情之前,必須下定決心,只按天主的旨意下決定。 大家都要記住:下決定的目的,不是為了方便任何人,也不是為了順從任何人自私的想法。 如果兩人都能這樣做,自然就會理解對方的觀點,而不會固執地堅持己見,非隨從自己的私慾不可了。 總之,每次大家要下決定,就得先在祈禱中等候聖神的降臨。 若婚姻關係出現了問題,雙方也要聚在一起祈禱,把問題交給主耶穌,等待天主介入。 然後,大家便會體會到聖神在內心工作。 只要二人都順從聖神的引導,便能互相了解,便能接納天主的解決方案,而不會一味譴責對方了。

「以善勝惡」(羅12:21)

以下是聖母處理問題的方法。 在婚宴之前,新郎這家人必須估計賓客會喝多少酒,但他們在估計時犯了錯誤,結果婚宴尚未結束,酒已經給人喝光了。 不過,聖母發現了這個問題後,並沒有責怪任何人。她先走到耶穌面前,對祂說:「他們沒有酒了。」 然後又吩咐主人全家服從耶穌的指示。結果,這家人所犯的錯誤變成了一個神蹟。 那些新酒極其香醇,使婚宴得以繼續進行。我給那對夫婦引述這事,並對他們說:天主聖神會使類似的事在他們的生活中發生。 他們要做的事,就是終生不斷地在祈禱中等候,懇求聖神降臨。

經我這麼解釋,他們恍然大悟,明白了聖神的臨在與德能,能對人生產生莫大的影響力,使我們的生活完全改變! 從前,他們會經常祈禱,可是,卻從來都不曉得,只要藉著聖神的德能祈禱,他們的生命便會徹底轉化更新。

聖母瑪利亞指引我們,怎樣在聖神內度新的生活。 我們往往按自己的喜好和想法行事,常與天主保持距離,不容許祂與我們過於親近。 但對聖母來說,天主聖神卻是她的生命之源。 事實上,所有向天主降服,把自己的生命交給祂的人,都發現天主與他們是如此親密無間,以致他們全部的生活都與天主息息相關。 聖保祿以這句話把這種和主密切結合的關係表達出來。 他說:「在我看來,生活原是基督。」(斐1:21)對聖伯多祿來說,耶穌是他活在世上的惟一原因。 他這樣向主聲明:「一切祢都知道,祢曉得我愛祢。」 總而言之,神修之道,就是以下這種強烈的體驗:向主降服,把自己託付在祂手中,並讓聖神充滿自己,引領自己。

請眾同禱:

主,我們感謝祢,因為祢曾許下,要賜下聖神,給我們傅油,並在世途上指引我們。 祢的母親把自己的生命完全託付給天父,又領受了聖神的傅油,因此她成為了上主的婢女,時時刻刻都承行父的旨意。 由於她完全向天主降服,故此她的一生沒有任何活在罪中的黑暗時刻。 她是曉明之星,引導我們依靠聖神的德能,走獻身事主的道路。 願祢也以同一的聖神給我們傅油,好使我們能夠按照祢的吩咐,在救恩史上發揮我們應起的作用。 亞孟。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8-04

「那聽天主的話而遵行的人,是有福的!」(路11:28)

天主對人行事,是按照一個確定的計劃。祂定這計劃,是為了我們的得救。 「祂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 2:4) 這個在萬世之前早就藏在天主心中的仁愛救世計劃,如今藉著祂的聖言,已啓示給我們了。

「我教導你,指示你應走的道。」(詠32:8)

我們在福音中發現,耶穌在各地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按照祂從天父手中所領受的聖言。 在若望福音裡,我們可以讀到一件使人十分傷感的事情。 伯達尼的瑪爾大和瑪利亞派人到耶穌那裡,把她們的兄弟拉匝祿病重的消息告訴祂,請祂來治好拉匝祿(若11)。 但耶穌仍在原地逗留了兩天。等到耶穌來到伯達尼時,拉匝祿已經去世,躺在墳墓裡已有四天之久。 瑪爾大心煩意亂,就向耶穌抱怨:「主,祢早就該在這裡。由於祢不在,我的兄弟才死了。」 她的意思是:假如耶穌那時注意到情況是那麼危急,這場悲劇本來就可以避免。耶穌卻向瑪爾大挑戰,叫她信賴祂。 祂說:「如果你信,就會看到天主的光榮。」(若11:40) 瑪爾大便信賴耶穌,向祂表白:「是的,主,我信祢是默西亞,天主子,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若11:27) 就在那一刻,耶穌走到墳墓前,復活了拉匝祿。在那段瑪爾大擔心和悲痛的時間,耶穌一直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整件事情都按照天父所定的計劃進行,如同耶穌起初所說的一樣: 「這病不至於死,只是為彰顯天主的光榮,並為叫天主子因此受到光榮。」(若11:4) 事實上,每一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都把天主藉著祂的聖言給我們所啓示的計劃,逐漸展現出來。

有個醫生向我作證,把一件他藉著聖言體驗到天主的事告訴我。他是個心臟移植專家。 有一次,有個年輕的女病人要做心臟和肝臟移植的手術。他與一個長於肝臟移植的同事商討此事。 他向對方說:如果病人的健康狀況大致良好,他們就必須在同一次手術中,同時為她移植心臟和肝臟。 不過事實上,那個女病人的身體卻很差。 那個肝臟移植專家聽見他這麼說,便向他指出:在這種情況下,同時為那個病人做兩種器官移植手術,顯然並非明智之舉。 那個心臟病醫生覺得很為難,因為他知道,如果不為那個病人動手術,她就完全沒有生存的機會。 於是他便祈禱,求主給他一個訊息,把祂對那個病人的計劃啓示給他,使他知道該怎樣下決定。 他向聖神祈求後,一翻開聖經,便看見依撒意亞先知書第41章。他慢慢地讀下去,讀到第13節時,看見上主以下的諾言: 「是我,上主,你的天主,提攜著你的右手,向你說過:『不要害怕,有我協助你。』」 他覺得天主向他保證,是祂的旨意要他們為那個病人施手術。上主許下,要握著他的右手去幫助他。 他信賴天主的助佑,決定為病人動手術。雖然過程一點也不容易,但手術終於成功了。

在世途上,我們有時分辨不出天主的旨意。不如意的事情接踵而來,使我們滿懷恐懼和焦慮,不知如何是好。 有時,周遭的一切都顯得毫無希望,各種負面情緒似乎快要把我們壓垮。 在那些時候,天主的聖言能給我們帶來光明和希望。 聖詠的作者這樣作證說:「我如果不喜愛祢的法令,我早已在我苦患中喪命。」(詠119:92) 他曾在人生的旅途上陷入絕境,驚惶萬分,以為死期已到。但天主聖言及時來拯救他,成了他心中的喜樂。 這就是聖詠作者在這裡要給我們的啓示:原來我們在人生的煩惱和鬥爭中快要喪亡,是因為我們不向天主聖言求助。 主耶穌的告誡,我們必須緊記:「你們豈不是因為沒有明瞭經書,也沒有明瞭天主的能力,而錯誤了嗎?」(谷12:24)

「我們因著經典上所教訓的忍耐和安慰,獲得希望。」(羅15:4)

天主把祂的聖言賜給我們,是為了使我們受苦的心靈再度充滿生氣。 主耶穌告訴我們,祂對我們說話的目的,是為了與我們分享祂的喜樂。 祂說:「我對你們講論了這些事,為使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內,使你們的喜樂圓滿無缺。」(若15:11) 聖若望也有同樣的體驗,他這樣作證說: 「聖言……我們聽見過,我們親眼看見過,瞻仰過……我們親手摸過……我們給你們寫這些事,是為叫我們的喜樂得以圓滿。」(若一1:1-4) 聖若望嘗試把自己領受天主聖言傅油的深刻體驗傳達給我們。 對他來說,天主聖言不僅是寫在書上的文字,而且還是心中堅定不移的信念。 當他說「我們聽見過,親眼看見過,親手摸過」時,他試圖運用不同的詞語, 把聖言真實而明顯的效果告訴我們,為使我們能了解他那種強烈的體驗。 天主聖言傅油的體驗使聖若望滿心喜樂,於是他就把那種喜樂與普世分享。

以書面形式載於聖經內的聖言,該成為天主對人人發言的體驗。 當天主向一個信徒發言時,祂所給的訊息,必然與那人的生活處境有關。 厄則克耳先知嘗試向我們傳達的,就是這種體驗。 他告訴我們:天主把一卷書給他吃,他便吃了,那卷書在他嘴裡甘甜如蜜。(則3:1-3) 把聖言吃掉的意象,意味十分深長。當人進食時,定會享受食物的滋味。 天主為了使厄則克耳先知能向以色列家族宣講祂所說的話,就先讓他享受天主聖言甘飴的味道。

我們既體驗到聖言的甘美,就能與他人分享聖言了。 我們不僅要分享某個宣講者寫在書上的字句,還要分享天主對那個宣講者發言時,那個宣講者所品嚐過的喜樂體驗。 這一點,大家都要銘記於心,因為把聖言帶給別人,是每一個人的使命。 把聖言帶給別人時,我們不僅要傳達思想,還要把自己在生活上實踐過的體驗,由自己的心靈傳到他人的心靈。 如果某些聖言在我們憂傷和軟弱的時刻,已成了我們的喜樂與力量,那些聖言,就是我們應當與別人分享的訊息。

「祂口中的訓言,我常保存在心中。」(約 23:12)

耶穌所說的話,實在意味深長。祂曾說過:祂的話,即天主聖言,存在我們內(若15:7)。 在申命紀中,天主這樣命令我們:「我今天吩咐你的這些話,你應牢記在心。」(申6:6) 聖母把自己所聽到的聖言銘記於心,使天主的話在她內成為血肉。福音記載:「祂的母親把這一切默存在心中。」(路2:51)

天主對我們說話,是為了使祂的聖言能在我們的生活中成為血肉。在我悲傷的時刻,天主有話要對我說。 我聽了,那話就在我內成為血肉,變成喜樂。在我受誘惑時,天主的話應在我內成為血肉,使我有力量去抗拒誘惑。 一個人十分生氣時,他該急切尋找天主,聽聽天主有什麼話要對他說。 天主的話將會在他內成為血肉,把憤怒化作寬恕、仁愛與喜樂。 一個人心煩意亂時,他該等候天主發言。如果他這樣做,平安便會充滿他的心靈。

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困難,我們要等候天主發言,聽祂的聖訓,因為祂向我們保證: 在那些時候,祂那令我們「有前途,有希望」(參閱耶29:11) 的計劃,將會逐漸展現。在每個困難的時刻,天主都向我們許下,祂將要安慰我們。(瑪11:28) 這種安慰將會從天主聖言來到我們身上。 「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天主和父,仁慈的父和施予各種安慰的天主受讚揚,是祂在我們的各種磨難中,常安慰我們, 為使我們能以自己由天主所親受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種困難中的人。」(格後1:3, 4) 每一個受過天主安慰的人,都有安慰受苦者的使命。 不過,安慰別人的正確方式,不是說幾句空泛的話,而是靠著聖神的傅油,與人分享聖言的豐富寶藏。 耶穌以下這句話,實在意味深長: 「我在暗中給你們所說的,你們要在光天化日之下報告出來;你們由耳語所聽到的,要在屋頂上張揚出來。」(瑪10:27) 原來我們該說,該向人宣講的,是我們在內心深處聽到天主以耳語說出來的聖言。我們要以聖母瑪利亞為榜樣。 她在心中聽到了聖言後,就讓聖言在她內成為救主的血肉,這樣,她就能把祂送給世界了。 同樣,我們接納了天主的聖言後,也要讓它在我們內化為喜樂、平安、仁愛與力量。 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成為基督真正的證人。

「祢的言語經過解釋必會發亮光照。」(詠119:130)

聖雅芳撒(St. Alphonsa)是印度的首個聖女。她年輕時進了修院,滿懷熱忱,矢志要獻身事主。 她在發願後,長上委派她在學校服務。她十分熱衷於這項工作,盡力把孩子教好。 不過,她不久就病了,要在修院的醫療室裡度過餘生。 她不僅要受疾病折磨,由於曾在夜間遇劫時受驚,在精神上也飽受困擾。 同伴對她不了解,不信任的態度,更使她所負的重擔百上加斤。 她覺得自己成了他人的纍贅,以為自己正在虛度光陰,感到十分難受。 就在那時,她從房間裡望出窗外,看見一塊枯葉正從一棵長勢茂盛,鮮花滿枝的樹上掉下來。 她靜觀著這個景象時,心裡這樣想: 這塊枯葉行將腐爛,化為養份豐富的肥料,然後滋養這棵大樹,使它繼續茁壯成長,開出更多的花朵。 同時,她又在心中聽見一把聲音向她發言,那是主耶穌把結出救恩果實的道理告訴門徒時,所說過的話: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若12:24) 她頓時恍然大悟:修會裡有許多修女能在外面擔任服務人群的工作,而她卻無能為力。 不過,雖然她沒法直接為人服務,但她身心所受的痛苦卻能為整個修會團體的工作提供豐富的養料。 原來她的使命,就是忍受痛苦,並把自己的苦楚和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難一起獻給天父。 就這樣,她從天主聖言那裡獲得了莫大的勇氣,忍耐地接受了一切磨難,過著喜樂而平安的生活。 今天,她激勵著每個受忽視,遭遺棄的人,使他們在天主的眼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不致墮入灰心喪志的陷阱。 她親自給眾人示範,該如何在各種困難痛苦中,懷著勇氣,去接受天主所賜的安慰。

耶穌說:「我給你們所講論的話,就是神,就是生命。」(若6:63)

在罪惡和憂傷行將毀滅我們的時刻,天主聖言是賦予生命的力量。 只要樂於接受天主聖言的安慰,我們現世的生命就會喜樂盈盈。 在這個我們所居住的世界上,絕望和罪疚令人困擾,使人心煩意亂。 我們這些獲得了天主聖言的安慰,有力量去安慰他人的信友,該把同樣的安慰帶給每個受苦的人。

請眾同禱:

主耶穌,祢是時常與天主同在的聖言。祢是從聖母瑪利亞取得肉軀,降生成人,以拯救普世的聖言。 祢是我們為能體驗到生命的喜樂,非聽,非看,非摸不可的聖言。祢也是給世界帶來和平的聖言。 求祢賜予恩寵,讓我們敞開心靈聆聽,好使祢的聖言能在我們內成為血肉,令我們得以安慰並拯救別人。 亞孟。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8-03

「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 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 (若13:34)

牛頓是英國的物理學家,他的第三運動定律指出:每個作用力,都會引致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出現。 這條定律,可以用來解釋一切物體的運動。大體上,這個法則也有助於了解動物的行為。 比如,激怒了狗,狗便會撲過來還擊。但若你對牠友善,牠便會向你搖頭擺尾。 不幸,這條有關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定律,竟然也常能解釋人的行為。 別人鼓勵並支持我們,我們便樂於與他們交往;但如果對方委實惹人憎嫌,我們就會退避三舍。 由於我們往往只會以恩報恩,以怨報怨,而不懂得以善報惡, 所以無論在社會上,或在人際關係上,復仇、暴力、衝突和戰爭的悲劇,總是層出不窮。。

「祂沒有按我們的罪惡對待我們」(詠103:10)

耶穌提出了另一條定律,來教導我們如何待人接物。祂稱這定律為「新命令」。 祂說:「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若13:34) 原來祂要求我們待人,如同祂待我們那樣。祂總是懷著悲憫之心去恩待那些侮辱祂,開罪祂的惡人。 在祂心內燃燒著的救靈愛火,常是祂行事的動力。在福音中,我們可以找到不少明顯的例證。 當耶穌和尼苛德摩交談時,祂清楚地說出自己來到世上的目的:祂受聖父派遣,是為了拯救普世萬民。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祂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3:16) 祂下定決心,不讓那些信祂,到祂跟前來的人中,有任何一個喪亡。祂決不按別人待祂的方式去待人。 祂不會糊裡糊塗地發言或行事。祂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懷著一個目標,就是拯救眾人。

在最後晚餐中所發生的事,清楚地把這個奧蹟表達出來。 當耶穌和眾宗徒一起坐席,共進逾越節晚餐時, 祂從代表權威的座位上起來,脫下象徵導師身份的外衣,拿起一條僕人使用的手巾,束在腰間。 然後祂走到每個門徒跟前,跪下,默默地為他們洗腳。 當祂跪在西滿伯多祿面前,開始用盆裡的水洗他的腳時,伯多祿覺得自己萬分不配。 當清涼的水流過他的腳背時,伯多祿就不禁提出抗議,說:「不,祢永遠不可給我洗腳!」(若13:8) 可是,想不到耶穌竟然會這樣回答:「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耶穌這樣說的理由,很值得我們探究。 原來自從耶穌召選了西滿伯多祿後,伯多祿和祂的關係,一直都密不可分。 但是耶穌知道,不久之後,伯多祿將要否認祂。他所犯的罪,將要破壞他與天主之間的情誼,使他失去天主所賜的特恩。 不過,雖然伯多祿行將否認祂,耶穌卻不願與他一刀兩斷。因此,在伯多祿尚未犯罪時,耶穌就以水來洗盡他的過犯。 所以大家要明白,耶穌洗腳一事,不僅是個謙抑自下,為人服務的善表,而且還是個決心拯救人靈的行動。 藉此行動,耶穌要把伯多祿從罪惡中拯救出來,因為耶穌降生成人的目的,就是為了救贖眾生,務使無人喪亡。 耶穌又知道,在祂受難時,其他所有的門徒也會棄祂不顧,逃之夭夭, 所以祂也為他們洗腳,從罪惡中拯救他們,好使他們無須承擔與祂隔絕的悲慘後果。

「凡有愛的,都是生於天主。」(若一4:7)

耶穌的行動,都由愛所推動。耶穌啓示了這個愛情的偉大奧蹟後,也堅決地要求門徒像祂那樣, 以這股愛的力量,去做待人接物的指南。 祂說:「你們稱我『師傅』、『主子』, 說得正對:我原來是。 若我為主子,為師傅的,給你們洗腳,你們也該彼此洗腳; 我給你們立了榜樣,叫你們也照我給你們所做的去做。」(若13:13-15) 原來耶穌來到世上要實現的目標,每一個門徒都該採納。這是耶穌選他們為徒的用意。 祂召叫安德肋和伯多祿兩兄弟時,清清楚楚地表明祂的意圖:「來,跟從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瑪4:19) 耶穌在人間誕生,是為完成贖世的使命。凡跟隨祂的人,都要負起這使命,並該視之為自己的人生目標。

當耶穌給門徒頒佈這條寬恕與愛的新命令時,祂想告訴每一個人:在遭人傷害時,為了使對方得到救恩,必須主動去修和。 身為門徒,不可心懷怨憤,以牙還牙,卻應懷著耶穌為人洗腳的心情,謙遜地走到對方面前,為能滌除對方的罪垢。 在耶穌心中,冤冤相報,以牙還牙的態度,決非處世的正途。 我們不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而該以耶穌待人的方式與人相處。

「我不是為審判世界而來,乃是為拯救世界。」(若12:47)

耶穌一生中,曾多次以這種新的待人方式為表率,來教導我們。 在若望福音裡,那個撒瑪黎雅婦人起初冷漠而高傲地對耶穌說話(若4)。 不過,耶穌卻充滿救靈的熱忱,只願她得到救恩。祂在她身上,認出她是天父所愛的女兒,是天父派祂去拯救的對象。 於是祂就發言,把天主的慈悲清楚地流露出來。祂贏得了她的信賴後,便揭露她身處的罪惡境況,使她幡然悔悟。 與主相遇的體驗,使她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她就急不及待地往城裡去,為耶穌作證,說祂是世界的救主。

耶穌懸在十字架上時,右盜起初不承認祂是主,還輕視祂;但耶穌卻流露出心中的愛,渴望向他施恩。 結果,耶穌的回應改變了他的態度 (路23:42)。他承認自己有罪,並且渴慕天國,終於得到了救恩。

耶穌受難時,百夫長指使手下的兵士虐待耶穌,耶穌卻以德報怨。 祂在十字架上懇求天父寬恕眾人的禱詞,表達出捨生救人的大愛。 結果百夫長大為感動,終於在十架下承認耶穌「真是天主子」(瑪27:54)。

福音也記載,耶穌先在十字架上大喊了一聲,然後才交付了靈魂(瑪27:50)。 也許有人認為,耶穌的喊聲,是祂哀悼自己的方式。 但聖經學者卻告訴我們:「喊」這個字,在聖經原文裡,有「發出勝利的呼聲」的意思。 原來羅馬帝國率領軍隊作戰的將軍,在取得勝利後,為了把勝利的喜訊傳給後方所有的兵士,通常都會大聲喊叫。 福音的作者特地選了這個「喊」字,來描述耶穌臨終時的呼聲。 耶穌之所以高聲喊叫,是因為祂想告訴天父:祂已完成了祂的使命。 在最後晚餐中,耶穌曾這樣向天父祈禱: 「當我和他們同在時,我因祢的名,保全了祢所賜給我的人,護衛了他們, 其中除了那喪亡之子,沒有喪亡一個,這是為應驗經上的話。」(若17:12) 在天父所賜給祂的人中,沒有喪亡一個。藉著救世的逾越奧蹟,祂已經拯救了所有向祂求助的人。

「你不可為惡所勝,反應以善勝惡。」(羅12:21)

在某次退省中,有個男人來見我。我看得出,他苦不堪言。 他告訴我:他正在辦理離婚手續,但一想起離婚的後果,就感到心煩意亂。他說:他們兩口子曾經深深相愛。 他的太太是名教師。有一天,他在太太的手機上,看見太太以異常親暱的言辭發給另一個人的訊息,便追問太太。 太太回答:訊息是給一個同事的,那個同事經常幫助她,是她工作上的夥伴。 但太太的解釋沒法使他滿意,因為他覺得,以打情罵俏的口吻與同事談論公事,實在匪夷所思。 太太解釋,她和那個同事之間並沒有曖昧關係,只不過一時不慎,在通訊時犯了用詞不當的毛病,如今已感到懊侮。 不過,太太越解釋,他就越惱火,終於大發雷霆,接著二人便大打出手。 太太不甘受辱,一氣之下,便返回娘家,不再歸來。如今,他倆已經分居超過三年。 雙方都不願意採取主動接觸對方,一直都不相往來。

我告訴他,他們彼此間所發生的事,是撒殫為拆散他們所設的圈套。他們二人都墮進了罪惡的陷阱中。 天主結合了他們,但他們卻與天主的仇敵合作。我向他指出:盡力挽救他們的婚姻,是他不可推卸的緊急任務。 不過,他不同意我的看法。 他說:由於太太先向別人發了一個不明智的訊息,其後又離家出走,所以回家向他道歉,是太太的責任。 我對他說:他的想法與凡夫俗子的行徑完全一致,但卻與主的做法背道而馳。 雖然耶穌知道,西滿伯多祿行將否認祂,而別的宗徒也會離棄祂,祂卻採取主動,謙抑自下,為他們洗腳,以滌除他們的罪過。 耶穌一生都忠於自己救世的使命。祂所頒佈的惟一新命令,就是要我們追隨祂的芳表,彼此寬恕,以愛相待。

那個男人依然怪罪妻子。他說:過去所發生的事,使他飽受傷害。他認為太太傲慢自大的態度,是他們分離的原因。 我向他解釋: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有責任拯救對方,就不會再浪費時間,去判斷誰是誰非了。 我對他說:天主決不會捨棄他。天主正在等待他回頭,期望他會遵從祂的聖訓。結果,天主聖神感動了他的心。 他覺得聖神施展祂的德能,把他的態度改變了。他決定接受天主交給他的使命,盡力去挽救他們的婚姻。 他走到岳母的家,邀請太太去參加退省,然後他們兩口子一同來到我們的退省中心。 他們互相接納,過去的一切創傷,如今都忘得一乾二淨了。

挽救破裂關係的良方,是彼此修和,以愛相待;而撒殫邪惡的圈套,卻是引起衝突,摧毀情誼。 人類在抗命後所受的首個誘惑,就屬於這一類。撒殫在樂園使原祖背叛天主後,亞當首先做的事,就是責怪妻子。 天主問他為什麼違命,他回答說:是祢給我作伴的那個女人給了我那樹上的果子,我才吃了。 這種情況,在一切人際關係中都會出現。 所以聖保祿警告我們:「『你們縱然動怒,但是不可犯罪;』不可讓太陽在你們含怒時西落,也不可給魔鬼留有餘地。」(弗4:26-27) 人與人相處,總會發生磨擦;可是,我們總不該讓這些衝突發酵,化為憤怒、不睦與分裂。 耶穌在最後晚餐中給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 雖然祂知道門徒行將傷害祂,祂卻不讓這種創痛化為分裂。 祂採取主動,消除了一切由怨恨、悲痛所產生的惡果。這就是主給我們這些門徒的新命令。

請眾同禱:

主耶穌,我們活在一個破裂的世界裡,處於各種緊張的人際關係中。 我們不了解別人,也無法接納他人,動不動就受傷,動怒,或者變得鬱鬱寡歡,又沒有遵照祢的教訓和榜樣行事。 求祢賜予恩寵,使我們樂於接受祢愛與寬恕的新命令,並珍藏在心中。 求祢以聖愛之神給我們傅油,使我們以修和大使的身份,在世上拓展祢的天國。 願世人看見我們彼此相愛的表樣,認出我們是祢的門徒。 亞孟。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8-02

悔改使人得救 (參閱格後 7:10)

四旬期內,常在信友心中迴盪的,是「悔改」這個詞語。這是耶穌的首個訊息。 祂禁食了四十日四十夜後,便開始傳教,向民眾宣講說:「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谷1:15)。 接著,祂就把進入這國度的要訣向人人宣佈:「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 原來耶穌來到世上,是為建立天主的國。祂切願人人都悔改,把天國迎接到自己心中。

「你們應該自潔,因為上主明天要在你們中行神蹟。」(蘇3:5)

悔改的意思,是回心轉意,歸向天主。由於俗務纏身,我們往往把全副精神都放在屬世的事物上。 致力在世上追求更舒適,更安穩的生活時,自然就覺得天上的事無關重要,甚至把天主完全忘記。 若想迎接天主的國,就要接納天主做生命的君王,就要邀請祂在心中登基,讓祂指導我們的生活。 這樣,祂的言語,就會成為心中的喜樂,和路途上的光明 (詠119)。 在期望別人改變之前,上述的轉變必須先在自己的生活裡出現。

有些人和某些主義,都堅持以下的想法:外在的因素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因此,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改變在我以外的人或事。 比如,馬克思主義者把工人階級的苦難,都歸咎於資產階級的剝削, 因此他們認為,只要消滅了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的種種苦難就會自動消失。 也有些政客宣稱:社會的所有問題,都是其他政黨倒行逆施的後果,只要他們上台執政,一切難題就會應刃而解。 許多人受到這種想法影響,動輒就把自己的不幸歸咎於他人。他們說:只要別人改變,他們的生活就會改善。 有些媳婦以為,使她們婚姻出問題的罪魁禍首,非婆婆莫屬。 只要婆婆在退省中改變了對兒媳的態度,她們的婚姻就會變得美滿。

耶穌所要求我們的改變,不是外在制度的轉變,而是心靈的更新。 如果全心歸向天主,讓祂自由地在我們的心中為王,祂就會賜給我們權能,好成為天國的子民。 在四旬期這段神聖的日子,我們要認真地接受耶穌的邀請,好使祂的諾言得以實現。

「我認清了我的過犯,我的罪惡常在我的眼前。」(詠51:5)

悔改的旅程共有五層。第一層,是意識到罪惡,察覺到罪惡的真實性和醜陋,承認自己犯了罪。 我們先要明白,罪惡是全人類及每人生命中一切苦難的禍根。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說:「雖然每個世代都受罪惡折磨,這個世代的禍患卻是:我們已經失去了罪惡的意識。」 當人不肯承認自己有罪,不肯為自招的苦難承擔責任時,就會諉過於人。 例如,在原祖父母失去了樂園後,亞當責怪厄娃,而厄娃又責怪蛇。是撒殫唆使人為自己的罪辯解,並諉過於他人。 相反,耶穌從來都不指摘任何人。雖然祂的苦難極其深重,可是祂總不埋怨。 祂把自己的痛苦完全獻給天父,為我們賺取救恩。 當然,自己是否得救,還要看我們是否接受自己的罪過,將之獻予天主而定。 天主以祂的聖言保證:「如果我們說我們沒有罪過,就是欺騙自己,真理也不在我們內。 但若我們明認我們的罪過,天主既是忠信正義的,必赦免我們的罪過,並洗淨我們的各種不義。」(谷1:15)

人不可顛倒是非,為自己的罪過辯解。若這樣做,罪惡就會在自己內生根發芽。 如果把罪過說成好事,當這種罪過再度引誘我們時,我們既沒有抗拒它的理由,便會再墮入它的陷阱中。 某個家庭有個男孩說謊。母親發現了,就嚴厲地斥責。男孩不服氣,就抱怨母親說:母親不該對他的行為橫加指責。 他只說了一個小小的謊言,母親卻小題大做,對他如此嚴苛,實在有欠公允。 母親緊緊地抱著他,解釋說:這謊言雖小,卻依然是罪。在犯這個罪之前,他站在真理的一方,他的立場就是天主的立場。 但說謊以後,他的立場就改變了。 母親繼續解釋說:他不該為自己的罪辯護,因為把撒謊說成好事,就是容許撒謊這種罪惡有控制他的全權。 她堅持,他必須承認自己犯了錯,得罪了天主,已經成了罪人。 在蕩子的比喻中,那個不肖子承認自己有罪,他決定要這樣對父親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路15:18) 如果他不肯認罪,救恩便不會臨到他的身上。要注意:認罪必須是無條件的,不可有任何託詞,不該為自己的罪辯解。

「我要起身到我父親那裡去。」(路15:18)

悔改旅程的第二層,是下一個永遠不再犯罪的決定。 想知道一個人是否真心痛悔,只須看看他有沒有改過的決心,因為凡是真心痛悔的人,必會決意定改,立志不再犯罪。 福音記載,有個婦人在犯姦淫時給人捉住,被帶到耶穌面前。 耶穌邀請她決心悔改,對她說:「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若8:11) 在撒瑪黎雅的泉傍,當那個婦人願意承認罪惡是她不幸的緣由時,就在耶穌腳前撇下自己的水罐。 原來,她過去一直被私慾綑綁,生活在罪惡中,而水罐就是私慾的象徵。 她必須在耶穌腳前撇下水罐,決心擺脫私慾的束縛,然後才能成為一名為主作證的傳教士, 向息哈爾的民眾宣講,指出耶穌就是默西亞 (若4:29)。 稅吏匝凱向耶穌表示:他決心棄絕貪婪的罪過,打算把財物慷慨地施捨給窮人,並把騙來的金錢以四倍賠償(路19:8)。 匝凱必須先下一個改過遷善的決定,然後耶穌才能對他說,「今天救恩臨到了這一家。」 人類歷史上的首個問題,是天主對亞當說的話:「你在哪裡?」(創3:9) 天主不是問亞當的地理位置,而是問他心靈所作的決定,問他究竟站在天主這邊,還是撒殫那邊。 在天主問這問題之前,亞當選擇了與撒殫同一陣線。 自願陷入誘惑,要得到魔鬼答應給他的另類樂園,就伸出手來,把禁果拿來吃了。 在他失足後,天主問他這個問題,是為敦促他重歸天主的懷抱。對任何一個自知有罪的人,天主都會這樣詢問。

一切為過錯辯解的話、一切減輕罪責的理由,都不足以消除罪惡的嚴重性。任何詭辯與托詞,都不能除免罪過。 人既犯了罪,就當承擔罪責,並要決心改過,回到天主身傍。 有個青年告訴我,由於宿舍裡所有的朋友都喝酒,他就養成了酗酒的惡習。 但對他來說,戒酒是件難事,因為他覺得非討好那群朋友不可。 他很重視他們,假如他不肯與他們一同喝酒,恐怕就會失去他們的友誼。 我引用聖保祿在《迦拉達書》中的話對他說:「我如今是討人的喜愛,或是討天主的喜愛呢?難道我是尋求人的歡心嗎? 如果我還求人的歡心,我就不是基督的僕役。」(迦1:10) 他沒法迴避天主的聖言,必須下個決定。我告訴他,如果他決定選擇天主,天主自會賜給他一批新的朋友。 他們將會支持他,使他能忠於自己對天主的承諾。

「罪惡就伏在你門前」(創5:7)

悔改旅程的第三層,是小心提防,避免墮入罪惡的陷阱。如果我們決意躲避罪惡,自然就會保持警覺,抗拒誘惑。 耶穌說:「引人跌倒的事是免不了的。」(路17:1) 我們身處的世界,邪惡非常,到處都有以逸樂和利益來引誘我們的魔鬼。 聖伯多祿說:「你們要節制,要醒寤,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咆哮的獅子巡遊,尋找可吞食的人; 應以堅固的信德抵抗他。」(伯前5:8,9) 有些人認為世上並沒有魔鬼,不信邪魔在人間作惡。這種否認魔鬼存在的態度,使他們對生命不予重視。 在犯罪的危機中,他們會表現得猶疑不決。他們身陷險境而不覺察,不曉得防範那些真實存在,能使人喪失生命的魔鬼。 他們在善惡之間的邊界行走,對自己的軟弱一無所知,結果就陷入撒殫的羅網裡。 因此,聖保祿認為,活在世上的基督徒,要仿效那些處於戒備狀態,隨時都能上陣的羅馬士兵。 他勸導我們說:「要穿上天主的全副武裝,為能抵抗魔鬼的陰謀,因為我們戰鬥不是對抗血和肉,而是對抗率領者, 對抗掌權者,對抗這黑暗世界的霸主,對抗天界裡邪惡的鬼神。」(弗6:11,12)

福音記載:耶穌在受洗後,「被聖神領往曠野,為受魔鬼的試探。」(瑪4:1) 值得注意的是:領耶穌前往曠野受撒殫試探的,是天主聖神。 我們如果知道耶穌三退魔誘的結果,就會明瞭天主容許我們受試探的目的。 原來耶穌因與撒殫搏鬥,領受了制伏撒殫的權柄。福音告訴我們,撒殫趁耶穌飢餓時,企圖要祂服從他的指示。 他誘惑耶穌,叫祂把石頭變成餅來充飢。耶穌以天主聖言來駁斥這個誘惑。祂說:「人生活不止靠餅。」(路4:4) 由於耶穌抗拒誘惑,祂獲得了權柄,得以掌管人的種種需要,以及一切用來滿足那些需要的物品。 後來,當民眾在荒野裡過了一整天,覺得又累又餓時,耶穌看見他們沒有食物裹腹, 便行了增餅的奇蹟,以滿足他們的需要。 在加納婚宴中,由於新郎事先估計錯誤,以致酒的供應不足。耶穌不願此事破壞婚慶的歡樂氣氛,就把水變成酒。

在曠野裡,撒殫再度試探耶穌,領祂到耶京,叫祂在眾目睽睽之下耀武揚威, 從聖殿頂上一躍而下,落在天使的翅膀上,以搏取眾人的讚美。 耶穌再以聖言來駁斥撒殫的建議,指出試探上主是錯誤的行徑。 由於耶穌抗拒誘惑,祂得到了權柄,得以制伏日後會繼續引誘祂去奉承權貴(包括宗教領袖和世俗的當權者)的撒殫。 雖然司祭長和法利塞人都期望默西亞把人民從苛政中解放出來,但耶穌卻對他們的期望不以為然。 祂堅持要承行天父的旨意,以自己的聖死和復活去拯救人類。 福音記載,甚至當耶穌懸在十字架上時,祂的仇敵也叫祂耀武揚威地從十字架上下來,以證明自己是天主子。 他們說:「如果你是天主子,從十字架上下來吧!」(瑪27:40) 但耶穌卻一如既往,堅持要承行主旨。 祂拒絕那些人的要求,繼續留在十字架上受苦,終於完成了天主救贖全人類的光榮計劃。

接著,撒殫引誘耶穌朝拜他,以獲得世上的一切國度及榮華富貴。 耶穌卻堅持要承行主旨,指出只有天父才堪受朝拜,因為祂是唯一,至高無上的天主。 由於耶穌抗拒誘惑,祂得到了權柄,得以掌管一切受造物,包括狂風、巨浪和人類的各種疾病。 祂也獲得了驅逐邪惡勢力的權柄。

「我已經授予你們權柄,使你們能制伏仇敵的一切勢力。」(路10:19)

當我們向誘惑說「不」時,同樣會得到制伏周遭邪惡勢力的權柄。有個男人對我說,他有酗酒的習慣。 他來參加退省時,發覺自己的意志不受控制,無法向美酒的誘惑說「不」。 不過,他想,自己毋須戒絕酒精,只要喝得有節制,便可擺脫這惡習的束縛。 但他是個十分成功的商人,必須經常出席社交宴會,自己也要頻頻設宴款待賓客,而每次聚會,大家都無酒不歡。 因此,他在幾個月後,發覺自己依然故我,沒法抗拒酒癮。後來,他再來參加退省。 那時,他醒悟到,若要獲得制伏酗酒這種惡習的權柄,他非戒絕酒精不可。 他明白,如果向酗酒的習慣讓步,就是向撒殫讓步,便下定決心,以後連一滴酒也不喝。 他向自己許下:「我要滴酒不沾。」 結果,他不但得到了權柄,得以制伏酗酒的惡習,還能影響一些朋友,特別是自己已經長大成人的子女。 從前,他常在家中設宴喝酒,很自然地,他的兒女也養成了喝酒的習慣。他沒法勸導子女,因為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如今卻不同,由於能以身作則,所說的話就份外有力。 此外,在他所舉辦的社交宴會中,也取銷了以酒會友的陋習,使賓客有新鮮的感覺。 雖然人們對這種轉變感到詫異,他卻鼓勵他們合作,一起革除在慶祝活動中酗酒的歪風。

「醒寤祈禱吧!免陷於誘惑。」(瑪26:41)

與誘惑交戰時,切勿灰心喪氣,因為主耶穌許下,在戰鬥中,祂要與我們相偕,並以祂的愛來支持我們。 這種能藉著祈禱從天主那裡所獲得的扶助,便是悔改旅程的第四層。 耶穌給西滿伯多祿的保證,是對我們的鼓勵:「西滿,西滿,看,撒殫求得了許可,要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 但是我已為你祈求了,為叫你的信德不致喪失。」(路22:31,32) 要記住,當耶穌受到猛烈的誘惑時,由於祈禱守齋,便能留在天父身傍。 如果我們在誘惑中感到主的臨在和支援,力量便會倍增。耶穌警告門徒說:「醒寤祈禱吧!免陷於誘惑。」(瑪26:41) 當邪惡的思想與情慾來勢洶洶,要把我們擊潰時,我們會感到十分氣餒。 不過,就在那個時刻,只要向耶穌祈禱,求祂援助,祂就會在天父面前轉求,加強我們的力量。

要記住,耶穌以善牧自稱(若10:11),祂說的話,決非虛言。 祂真是善牧,若我們迷失受傷,祂定會四處尋找,要把我們擁入懷中,貼近祂的聖心。 每當與誘惑搏鬥時,我們都該能感受到主這種暖意洋洋,能強化我們的愛。

「我要給惡人教導祢的道路。」(詠51:15)

悔改旅程的第五層,是扶助那些與我們同病相憐的罪人。 由於我犯過的罪,別人也可能犯,所以我不能獨善其身,也該協助其他罪人悔改。 只在私下抗拒誘惑,行善避惡,並不足夠。我還要向其他做過類似錯事的兄弟伸出援手。 耶穌對伯多祿說:「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兄弟。」(路22:32) 支援仍在罪中掙扎的兄弟,是我們在悔改旅程中所要完成的使命。 當別人在去惡行善的奮鬥過程中感到吃力時,如果能助他們一臂之力,我們自己改過遷善的決心,也會變得更加堅定。

有個年輕的吸毒者來我們這裡參加退省。在退省的第一週,戒毒後的脫癮症狀使他坐立不安。 在第二週,他安靜得多了。在第三週結束時,他已能安坐在禮堂裡,專心聆聽天主聖言。 到了第四週,他說自己彷彿身處天上,因為他感到天主臨在,也聽見天主在他心中說話的輕柔聲音。 退省後,他決心從此要獻身於主。天天早上,都參與彌撒。 每日黃昏,必在堂區的聖堂裡靜默地朝拜明供聖體。 晚上,父親和姊妹都下班回來後,他就領經,與家人一同祈禱。 主任司鐸看見他舉止虔敬,天天都參與感恩聖祭,便請他做堂區聖詠團的負責人,後來又要他負起領導一個青年團體的責任。 有一次,當他在聚會中與青年一起祈禱時,忽然有個念頭在他的腦海中浮現出來: 為什麼不邀請堂區內所有吸毒的青年來參加這個聚會呢? 後來,當他在祈禱聚會中跟那些染上了毒癮的青年說話時,他的言辭擲地有聲,令人信服。 他鼓勵那些青年戒毒,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那些青年的父母,本來十分煩惱,不知如何引導沉淪毒海的子女改過遷善,如今都在他身上看見了希望的曙光。 天主舉揚了他,使他能在自己的鎮內,成了年輕人的屬神領袖。

耶穌的首個訊息,是邀請眾人悔改;最後的命令,也是「向萬邦宣講悔改,以得罪之赦」(路24:47)。 祂告訴我們,悔改的芳香,能上達天庭: 「對於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所有的歡樂,甚於對那九十九個無須悔改的義人。」(路15:7) 祂也警告我們:「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路13:3) 為此,若我們珍視生命,就要趕緊踏上悔改的路途。 若是我們悔改,我們的心扉便能向主敞開,使祂的國在我們的生命及我們身邊的兄弟姊妹之間臨現。 要是人人都悔改,人間就會變成天堂。

請眾同禱:

主耶穌,請祢派遣聖神,進入我們心中,指證我們的罪,好使我們能悔改而歸向祢。 求祢千萬不要讓我們在犯罪後,依然洋洋自得,滿不在乎。 願我們常把祢愛的忠告牢記在心:「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 求祢賜予恩寵,使我們能更認真地與罪惡戰鬥,並因祢富於仁愛寬恕而歡欣喜樂。 亞孟。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8-01

「祂的愛在我們內是圓滿的」 (若一 4:12)

聖誕節的慶典過後,新年便接踵而來。 這似乎不是巧合,因為這兩個一年一度的大日子,在靈性上有一個明顯而重要的聯繫。聖誕節的訊息,是我們未來一年生活的準繩。 在踏進一個新的年份時,由於已有聖誕慶典做準備,我們的心靈很快就會清醒、覺悟過來。

聖誕節顯示出:天主怎樣對待我們,而我們又該怎樣善度生活。 聖誕奧蹟啓示了天主無限的愛。祂為了我們的得救,竟賜下了自己的兒子。 耶穌透過聖若望的口說:「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祂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3:16) 天主愛情的本質,藉著馬槽顯示出來。聖若望默觀這奧蹟時,以「天主是愛」(若一4:8) 這幾個字道出了天主的本性。接著,他又指出:由於天主愛我們,所以我們也要相親相愛。 「可愛的諸位,既然天主這樣愛了我們,我們也應該彼此相愛。」(若一4:11) 聖若望這句話,似乎有點奇怪。 他沒有說:既然天主愛了我們,故此我們應該對祂以愛還愛;反而說:我們既充滿了天主的愛,就要把這愛送給別人。 天主藉著聖誕節向我們保證:祂要把愛傾注在我們心中,為使我們有能力去愛每一個人。這是我們信仰的核心。

「及至那圓滿的一來到,局部的,就必要消逝。」(格前13:10)

人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人忙於尋找愛。他們好像那些瘋狂購物的人,哪裡有愛,就到那裡去搶。 無論做什麼事,他們都懷著期望,並計算著自己要得到的回報。 第二類人恰好相反,只要發現別人有需要,就樂於把愛施予對方。 到頭來,第一類人感到愛的乾枯,發覺四周的世界是片荒漠。 他們對自己所得的,總不感到滿足,結果人人都因他們而活受罪。第二類人卻能給身邊的人帶來幸福。

有個婦女把她的屬神旅程告訴我。她第一次來參加退省時,除了抱怨和牢騷之外,別無話題。 那次退省結束時,她對我說:「現在我明白自己為什麼有這麼多煩惱了,是因為父母不愛我。」 我告訴她,以這種方式來結束退省,實在太消極。我建議她打開自己的心門,讓天主的愛流進去治癒她。 她向我解釋,她的父親是個酒鬼,母親是個非常嚴厲的教師。 她記不起父親對她說過任何好話,也想不起母親對她有過任何愛的表示。 在成長過程中,她一點也不快樂。後來她嫁了一個沒空陪她的商人,生了孩子後,又沒法給兒女很多母愛。 在絕望中,她跟一個鄰人有曖昧關係。遭人拋棄後,才覺得自己被人利用了。 她時常都挑剔丈夫,對孩子又漠不關心。最後,她下了一個這樣的結論:「我的一生這麼悲慘,完全是因為父母不愛我。 我到處尋找愛,從丈夫、孩子那裡找,甚至在家庭以外的地方找,可是人人都使我失望,人人都排斥我。 我準是受了詛咒,遭了殃!」 我向她指出:天父派遣了自己的兒子來到世上,是為給她顯示,祂多麼關心她。 我這樣解釋:「祂已確實地向你保證,你不會在你生命的創傷中喪亡。 你惟一要做的事,就是信靠祂,把你的傷口放在主的面前,等待祂在自己的圓滿的愛內把你治癒。 然後,你就會充滿祂的愛,能有力量去愛那些傷害過你的人。」後來,她再來參加退省。 這次,她把注意力轉移到主耶穌的傷口上。她意識到,由於主愛她,才打開自己的聖心,去接受她的創傷。 她明白,耶穌讓自己受傷,是因為愛她。天主聖言對她成了活的,因為她在祂的眼中確實寶貴可愛。 由於對人生的看法全然改變,回家後,她與父母、丈夫和孩子相處時,就能以愛去照顧他們了。 做每一件事時,她所施予的愛越大,所領受的愛就越多,心靈也康復得越快。

過了一段時間,她第三次來參加退省。她告訴我:注意到自己心靈、態度和行為模式的變化,連自己也十分驚奇。 她如今與家人相處時,催迫她為他們效勞的動力,再也不是從前那種要引他們注意自己的強烈慾望。 反之,她覺得照顧他們,是很喜樂的事。 在忙於做那些沉悶乏味的家務時,她感到心裡有很多愛,因為她知道,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心愛的家人而做的。 如果沒有人留意或欣賞她所做的事,她不會再抱怨。 她開始發現,丈夫和孩子都有很多優點,而她也懂得欣賞他們對她所表達的善意。 後來,她還加入了堂區內一個由母親們所組成的善會,大家除了每月聚在一起祈禱外,還會接觸其他有家庭問題的母親。 她抽空跟她們談話,並帶領她們祈禱。她告訴我,只要心中有愛,就能幫助很多人。 從前,她被一種強烈的渴望所奴役,要不停地攫取別人的愛慕和讚賞; 可是,如今她不但變得自由自在,還充滿了力量,能把心中的愛分施給別人。

「我給你們立了榜樣,叫你們也照我給你們所做的去做。」(若13:15)

實在,愛的本質,就是施予的能力。 天主所懷的,是無限的愛,所以祂能為了人類的得救,把自己和自己的兒子賜給人類做禮物。 我們若要做真正的基督徒,就必須在生活上仿效天主,以自己有限的方式,把這個世界改造成一個仁愛的樂園。

在我們這個時代,有一個代表仁愛的偉人,就是德蘭修女。 她勸勉每一個人去愛,去施予,直到感到心痛的地步。 她懷著敬畏的心說:「我發現了這個矛盾的情況:如果你愛到心痛的地步,就不會有更多的痛苦,而只有更多的愛。」 她所說的,就是我們接觸到天主本性時的情形。 列王紀上第十七章記載:天主派遣厄里亞先知到匝爾法特一個寡婦那裡去。 那時有大旱災,一切小河都乾涸了,田地也一片荒蕪,到處都缺水缺糧。 厄里亞看見一個寡婦在拾木柴,就來到她的面前,叫她取點水給他喝。 她正要去取水的時候,他又叫她拿點餅給他吃。 這個寡婦憂愁地向他表示:她幾乎什麼都沒有,缸裡只有一把麵,罐裡只有一點油。 她絕望地告訴他:她打算用剩下那少許的麵和油做點餅給兒子和自己吃,然後等待死亡的來臨。 厄里亞鼓勵她按自己的計畫行事,不過堅決地要求她先為他做一個小餅。 這個寡婦沒有拒絕這個似乎不合情理的要求,照著先知的吩咐去做。 她慷慨地施予,直到心痛的地步。不過,施予帶來了豐厚的賞報。 結果,直到旱災結束那天,她缸裡的麵總是用不完,罐裡的油也總是倒不盡。

天主祝福那些樂於施予,而從不計較代價,也不考慮後果的人。他們慷慨地付出,分享了天主的本性。

「那存留在愛內的,就存留在天主內,天主也存留在他內。」(若一 4:16)

若干年前,有個男人來參加退省。他怒火中燒,十分痛苦,因為他的哥哥不斷為難他,使他沒法安寧地生活。 本來父親生前已公平地分了家產,把祖居給了他。 但父親一死,哥哥就十分激動,說父親的安排不公道,又懷疑他有陰謀。哥哥到法庭去告狀,要求法官宣佈父親的遺囑無效。 法官否決了哥哥的請求後,哥哥就經常藉故跟他吵架,千方百計要破壞他的聲譽。 有一次,哥哥甚至企圖阻止他的女兒結婚。 最後,他這樣對我說:「我的心滿是創傷。我有太多痛苦的記憶,沒法忘記。」 我告訴他,如果他決定要抓住這些記憶不放,就會自討苦吃,使自己變成一個很不快樂的人。 他必須卸下重擔,把每一件痛苦的往事都交給主。只有這樣,他才能愛他的哥哥。 我告訴他,他該走的第一步,就是為哥哥祈禱,求天主祝福哥哥,然後等待天主來安慰他, 並以聖神給他傅油,使他充滿聖神寬恕之愛的德能。 後來,在朝拜明供聖體的時候,他強烈地體驗到,天主正在改造他的心。 他在神視中,看見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主叫他寬恕自己所受的每一個創傷。 退省後,他去見哥哥,說哥哥可以擁有他所住的祖居,而他也打算把契約上的名字改為哥哥的名字。 哥哥感到懷疑,不過也接受了他的好意。後來他再來參加退省,為從主那裡得到繼續愛哥哥的力量。 他說,哥哥現在有兩間房子,而他卻要租房子住。 他慷慨的付出,使他十分痛苦,不過他覺得為了付出,受點苦是值得的。 起初,他每一次向哥哥微笑,都覺得很費勁,不過在祈禱時,卻感到天主的愛流進自己心中,使自己康復。 兩個月後,有件神奇的事發生在他身上。 他有兩個兒子,在大學工學院畢業後,都想到美國去工作,但申請了工作護照,很久都沒有下文。 那時竟然有僱主聘請他們到美國去任職。 於是兩年後,他就能為自己蓋一所房子。在建造房子的過程中,哥哥慷慨地向他施以援手。 他向我作證,他不但體驗到自己屬神的改變,而且還能擁有自己的房屋,重新得到自己的哥哥,更重要的是,他找回了自己的天主。

耶穌聖誕的奧蹟,指示出我們在新年該走的路。 聖誕節開啓了我們的心門,使我們能愛每一個人,愛到毫不計較地付出自己的地步。 願我們都使天主的本性,成為我們的愛情標準。 如果我們願意這樣做,那麼新的一年就會成為一個屬神的,蒙祝福的體驗了。 今日的世界充滿了紛爭和冷漠,仇視他人成了司空見慣的事。 我們身為那位在馬槽裡誕生的主耶穌的門徒,必須在世上扮演一個重要而明確的角色。 在聖誕節那天所顯示出來的偉大愛情,應該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請眾同禱:

主,我們感謝祢,因為祢敞開祢的聖心,向我們傾注祢的愛。我們有幸蒙祢啓示,認識了祢的本性,知道祢就是愛。 可惜,我們沒有盡力去愛別人,沒有向他們顯示祢的光榮。 求祢使愛的洪流從祢的聖心中傾注出來,淹沒這個缺乏仁愛與同情的世界,使這片荒蕪的大地化為仁愛的沃野。 願普世都認識祢,知道祢是賦予生命的愛。願我們每人在新的一年裡,都立志躬行仁愛,做一個有同情心的人。亞孟。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7-12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7-11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7-10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7-09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7-08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7-07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7-06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7-05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7-04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7-03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7-02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7-01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6-12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6-11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6-10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6-09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6-08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6-07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6-06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6-05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6-04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6-03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6-02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6-01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5-12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5-11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5-10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5-09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5-08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5-07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5-06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5-05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5-04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5-03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5-02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5-01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


2015-12

返回每月反省目錄